馮婦搏虎 古文翻譯,暴虎馮河文言文翻譯

2025-06-03 02:25:16 字數 1826 閱讀 2653

暴虎馮河文言文翻譯

1樓:優點教育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鋒粗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能藏身自愛,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一旁的子路上前問道:

那麼,您統率三軍的話,又會找誰共事呢?』孔子說:『那種空手搏虎,赤足過河,即使死了都不會悔悟的`人,我是不會找他共事的。

我一定要找那種遇事謹慎,善於通過巧妙的謀劃來取得成功的人共事。』」

故事

暴虎馮河仲由,字明伏子路,年輕時就以勇力聞名。後來子路做了孔子的學生。孔子曾對別人說:「此從我有了子路後,再也沒有人敢當面惡言惡語中傷我了。」

子路不好讀書。孔子勸他,他說:「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來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學習有什麼用!」孔子說:「把它裝上羽毛和箭鏃,會射得更遠。

子路不聽。有一次,子路問:「夫子,您如果統帥三軍,希望誰跟您在一起?」孔子說:

喜歡空手打虎、徒步過河(暴虎馮河)、自以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歡。我要遇事善於冷靜思考、千方百計爭取成功的人。」

後來子路在衛國做了官。西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死了許多人。孔子知道了說:「哎,子路這一次有難了!」果然,子路乙個人奔回京城,堅決要求懲處作亂的人,結果被殺。

反義詞

有勇有謀;深謀遠慮;

謹言慎行。

2樓:網友

樓上兩位隨便複製,鬧笑話了:馮婦,是人名,可不是「姓馮的婦女」啊!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百姓都認為先生您會再次勸齊王開啟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您不會再這樣做了吧?」先前齊國曾經鬧饑荒,孟子勸齊王開啟棠地的糧倉,來賑濟貧窮的災民。

到這次又鬧饑荒,所以陳臻問道,齊國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勸齊王發放棠糧,但是又自己也說恐怕不行了。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

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乙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抵抗,沒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都跑過去迎接他。馮婦就又挽袖伸臂地走落車來(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興,這種行為卻被有見識的士人們譏笑了。

樓主要求翻譯的是不是這一段:

東甌之人謂火為虎,其稱火與虎無別也。其國無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災,國人鹹苦之。海隅之賈人適晉,聞晉國有馮婦善搏虎,馮婦所在則其邑無虎,歸以語東甌君。

東甌君大喜,以馬十駟、玉二珏、文錦十純,命賈人為行人,求馮婦於晉。馮婦至,東甌君命駕,虛左,迎之於國門外,共載而入館,於國中為上客。明日,市有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攘臂從國人出,求虎弗得。

火迫於宮肆,國人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於是賈人以妄得罪,而馮婦死弗悟。

東甌的人把「火」叫作「虎」,他們發「火」和「虎」的字音沒有區別。他們的國家沒有磚瓦,而蓋屋頂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災,國人都吃過它的苦頭。靠海邊的地方,有乙個商人到了晉國,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於同虎搏鬥,馮婦所到的地方就沒有老虎。

商人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東甌國君。東甌國君聽了高興,用馬四十匹、白玉兩雙、文錦十匹作禮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馮婦應邀到來,東甌君命駕車,虛左(以左為貴),親自在國門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車進入賓館,把他當做國中的上賓款待。

第二天,市中**,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隨國人跑出來,找老虎搏鬥,卻沒有找到。這時大火迫向宮殿店鋪,國人簇擁著馮婦就奔向大火,馮婦被燒灼而死。於是那個商人因為說假話獲罪,但馮婦卻至死也沒搞清是怎麼回事。

鸚鵡噪虎古文翻譯,文言文鸚鵡噪虎的解釋

是嘯而生風,吾畏其顛吾巢,故噪而去之意思為 它拉長聲音叫會使樹震動,我們怕風會把我們的窩從樹上掲下來。因為這句話的後面是故噪而去之 女幾之山,鵲所巢,有虎出於樸簌 鵲集而噪之。鸚鵡聞之,亦集而噪。寒鴉見而問之曰 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鵲曰 是嘯而生風,吾畏其顛吾巢,故噪而去之。問於鸚鵡,...

急需古文翻譯,急需 古文,文言文翻譯

當年古代聖人開通事物,通曉事理,廢棄結繩 上古時候給繩子打扣紀事的一種方法 開始在龜甲獸骨上書刻,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了文字。依據型別跟物體相像叫做 文 根據形聲配合叫做 字 時代都發生了改變而流傳下來,文字 現在與之前相比謬誤數不盡。上古距今太遠了,漢朝是在秦朝的焚書之後,鄭玄 許慎等出現,追求事情...

求助!文言文翻譯,求助!!!!!翻譯古文

王弼認為,聖人有尋幽闡微的能力,但也不能沒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孔子對於顏淵的品德和才能早已心中有數,然而,當顏淵前來從他求學時仍不能不感到高興,而當顏淵不幸夭折時也不能免去悲痛。我常狹隘地質疑 聖人 就是孔子 沒有做到全然依道而行,超然無系,如今才知道是自然之性是不能改變的,即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