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仲永的故事
1樓:網友
古時候,有個小孩叫方仲永。
出生在乙個農民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乙個文化人。他長到五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裡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
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四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
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很好。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因此,人們都叫他「神童」。由於方仲永的詩文采和立意都很好,並且只要指定題目,他就能立即作詩。
因此,很多人想見識見識,紛紛邀請他和他的父親去家中做客,擺酒設宴盛情款待,指定題目,讓方仲永當場作詩。方仲永的父親覺得這樣很風光,因此十分願意接受邀請,經常帶著方仲永去四處拜訪權貴,參加各種宴會,炫耀兒子的才華,卻從不讓方仲永拜師,花更多的時間看書學習。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方仲永一天天地長大,但他的才藝卻仍停留在五歲時的水平,沒有絲毫的進展。當二十歲的時候,他和同齡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那個「神童」不見了。
仲永翻譯文言文及原文
2樓:青春的旁觀者
傷仲永 王安石。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
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了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於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終成為乙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初中傷仲永課文和翻譯,文言文《傷仲永》的課文和翻譯
傷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 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
《傷仲永》中「仲」字的讀音,《傷仲永》的讀音
1 傷仲永,仲 zh ng。2 全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 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傷仲永》讀後感,左右
讀完 傷仲永 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 傷 仲永天生聰明 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 泯然眾人 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 江郎才盡 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