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課文第二段用了對比論證方法,有哪些對比找出並分析其作用

2021-05-02 16:35:07 字數 1390 閱讀 6173

1樓:其實我早該知道

對比一: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對比二: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對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難與子孫失土地之易。

對比四:六國割地之繁與所得平安之短。

對比五: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慾無厭。

作用:發人深思,令人警醒。

2樓:暖風吹雨灑江天

對比性的地方:

(1)秦攻取得與「受賂所得」的對比;

(2)諸侯賂秦所亡與「戰敗而亡」的對比;

(3)以上兩個對比之間,也構成了對比。通過對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的結論。

(4)祖父創業艱難與子孫輕易割地的對比;

(5)「今日割五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與「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對比;

(6)「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慾無厭」對比;

(7)「奉之彌繁」與 「侵之愈急」的對比。

作者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佔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感。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

六國論蘇洵 〔宋代〕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轍的《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原文

宋朝 蘇轍 六國論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 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 楚 燕 趙也,而在韓 魏之郊 諸侯之所與秦 爭天下者,...

六國論的原文翻譯是什麼,蘇軾的《六國論》全文翻譯是什麼?

宋代蘇洵的 六國論 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 弊在賂秦 的論點 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 賂秦 與 未嘗賂秦 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 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 從而得出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的論斷 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 治者切勿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本文屬於史論,...

蘇洵寫的六國論翻譯,蘇洵《六國論》原文與翻譯

六國滅亡,不是 不鋒利,戰術不好,而弊病在於拿土地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國力就不斷削弱,這就是走向滅亡的道路啊。有人說 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用土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 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大概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強有力的後援,就不能單獨保全自己。所以說 弊病就在於拿土地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