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021-03-07 08:03:26 字數 5717 閱讀 2431

1樓:匿名使用者

舜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

他在歷山(今地不詳,一說即今永濟縣境內的中條山)耕耘種植,在雷澤{舊說即山東濟陰境內的古雷夏澤)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今地不詳)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今地不詳)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

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

他到了**,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傅說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巖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裡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瞭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

後來,從版築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傅說擔任相國之後,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膠鬲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於魚鹽之中」的名人。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

膠鬲,殷商時人,起初隱居在商地。周文王將他推薦給殷紂王做大臣。後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討伐。

紂王得到了訊息,便派膠鬲到鮪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後,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麼地方去?

」武王回答:「到殷地。」又問:

「什麼時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膠鬲回朝覆命。當時剛好下雨,但武王仍帶兵疾行,軍師認為不可。

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覆命,如果我不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準時到達,才能救得了膠鬲。」|由此故事,可見武王之守信義,與膠鬲賢能而為文王、紂王、武王所重視。

管夷吾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孫叔敖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充尹,主張「施教於民」,「佈政以道」。

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他在漢西利用沮水興修水利,還在江陵境內修築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鼓勵農民秋冬上山採礦,使青銅業大力發展。

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百里奚百里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於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辱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諫,便緘默不語。

結果晉在滅虢之後,返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人抓獲。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智,想用**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人同意將百里奚交還秦國。

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開啟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

「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

這時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

2樓:匿名使用者

太多了吧

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漢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北宋文學家張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

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2023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

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3樓:匿名使用者

舜,曾是農民,後為古代古代帝王

傅說,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巖(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

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巖做苦役。那裡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裡版築護路。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瞭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

後來,從版築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

傅說擔任相國之後,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一代名相傅說,他到底是怎樣治理國家,怎樣使殷商中興,卻沒有留下多少可供後人借鑑的言行。然而,關於他的傳說,倒有不少。

關於傅說與武丁君臣際會的傳說,有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引述西晉皇甫謐的一段記載,說殷高宗武丁夢見上天賜予他一位賢人,這個人蒙著奴隸穿的衣服,說自己姓傅名說,正在做苦役。武丁醒來以後想:「傅者,相電。

說者,悅也。天下當有傅我而悅民者哉!」認為這是個好兆頭,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幫手了。

天亮以後,他把這個夢告訴百官,卻沒有一個人相信。武丁就讓人把夢中人的形象畫出來,在全國尋找,果然在傅巖找到傅說。

關於傅說從政經歷的傳說,出現於東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中有《說命》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傅說初見武丁的過程及勸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中篇為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略,其中有傳頌不絕的名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下篇為君臣共勉之辭。

以上傳說雖非信史,卻可以反映出傅說這位上古時期的政治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膠鬲,在地方從事版築,被武官啟用

管夷吾, 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幹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鍊、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

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鬥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

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齊桓公棄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報知遇之恩,輔佐齊桓公圖霸,真乃賢相遇明君,明君逢賢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憑藉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贏得了齊桓公的重用,先拜為相,又拜為「仲父」,幾近言聽計從,使管仲的經天緯地之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知人善任,舉薦了大批的賢能之士;他改革內政,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的富民政策,使齊國國力大增,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擴大了齊國的政治影響;他禮法並用,確立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近40年,把一個原來「地舄鹵、人民寡」的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功高當世,影響深遠。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齊國朝野上下的悲痛,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後世的功德。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世紀後,孔子曾讚歎管仲的功績說: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現在。若是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蠻夷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反映出管仲相齊的功績在華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殊作用。

近代的維新派領袖、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評價管仲是「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也。」由此足見管仲的思想和業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裝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後被俘,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市井之間)

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

魏徵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孔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亂 歐陽修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魏絳 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周文王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事例1...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讀後感,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感 生存與死亡,這是平時人們並不注意的問題,因為他們似乎離得很遠。然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篇課文,使我們聯絡在了一起。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實來證明了生與憂患。死於安樂 用歷史使我們明白了這個是真理,同時也啟示我們,憂患可以使我們生存和發展,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可以立足於世界...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的內涵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

我來說說,生於憂患的憂,是沒有發生的憂,是一種未雨綢繆,一種防微杜漸,而憂的事件本身沒有發生和存在。指人們生活中必須有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 先天下而憂的憂,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現今天下的存在的各種問題。這是一種高尚偉大的情操 孟子的憂民 樂民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聯絡和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