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與安樂讀後感,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2021-08-03 11:44:09 字數 5287 閱讀 9810

1樓:匿名使用者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生存與死亡,這是平時人們並不注意的問題,因為他們似乎離得很遠。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課文,使我們聯絡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實來證明了生與憂患。死於安樂;用歷史使我們明白了這個是真理,同時也啟示我們,憂患可以使我們生存和發展,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可以立足於世界。

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會改變的。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忘記了戰爭。雖然戰爭是令人厭惡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國家不能忘記戰爭對人們的危害再大了。

戰爭真的開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為亡國奴,不然則會成為奴隸,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國家是不能忘記戰爭的,因為國家是人民的。如果一個國家只會享受和平,當他滅亡時,他才會明白這真理!

從大到小,國家是這樣,個人呢?一個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則一定會被社會淘汰,但重要的是我們個人重視到了生可憂患,而時刻憂患,就一定可以“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

從古致今,從大到小,生存與死亡都是有關聯的,這也是憂患與安樂的關聯,從古到今,從大到小憂患與安樂都會成為一個真理,什麼也不能脫離的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明白這真理,不要等到“國恆亡”時才感悟到。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

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2023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

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北京高考作文題

以“說‘安’”為題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以及“安於”……等意思,自行選定角度寫議**。

以《安》為題,寫一篇議**,字數:不少於800。

“安”是一個美好的詞彙,由她產生的聯想總是讓人心情舒暢的,比如安全,安寧,還有安靜。總之,她表達了我們一切美好的願望,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都是構建一個和諧社會的基石,也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前赴後繼無悔地為之奮鬥的。

對安全與安寧的追求,化作中國人民的團結勇敢,改變了中國內憂外患的歷史,創造出現在勝過李唐盛世和康乾盛世萬倍的和諧安定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人民描繪自己美麗的生活,建設我們深愛的祖國;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人民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蹟。

范仲淹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不僅是警示,也是教訓。

歷史上中國曾經因為一時的強大,安於現狀,看不清國內,看不到世界,放慢甚至阻礙了中國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為一些那時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所困擾。安逸是毒藥,會讓我們忘記前進的腳步。

不安於現狀,才能推動我們進步。就像劉翔在雅典說的:“誰說亞洲人跑不進奧運會前八,我就是奧運會冠軍!

”擲地有聲,我們就是要打破所****,創造屬於我們的輝煌。

和諧安定的歷史環境和不安於現狀的追求,推動中國人民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從“神一”到“神五”的跨越,讓中國的聲音和五星紅旗的問候從太空傳到地球;她讓小巨人飄洋過海,出現在美國nba的賽場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入選nba全明星的亞洲人;她邀請世界的客人來中國參加apec會議、博敖亞洲論壇和財富論壇;她讓海峽兩岸的雙手握在一起;也讓我們對世界不和諧的聲音說不;她讓奧運會和北京攜手……

現在,我們即將成為這個和諧安定的環境的維護者和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歷史賦予了我們安寧的生活,我更渴望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人們更加安樂,這將促使我堅定“不安”地奮鬥下去。

今天我學習了《中華古詩文讀本》的第一首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首詩對我的教育很深。

詩中講了舜以農民的身份被發現重用,膠鬲在被重用之前是個魚鹽販子,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後而重用的,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這些重大的責任交給了他們,先困苦了他們的思想意志,勞累他們的筋骨,讓他們飽受飢餓的痛苦是他們一天天的瘦下去、經受困苦的苦惱,這樣,才會使人的性格變堅強起來,增強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後才會明白:

憂患可以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我還明白了人要想獲得成功,取得偉大的成績,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這些理想而奮鬥,不辭辛勞的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成為最後的贏者!

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3樓:劉莉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對世間萬物而言,是個永恆不變的定律。

又如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中那坎坷的取經之路要是沒有了妖魔的阻攔,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擔驚受怕的困擾,安心的吃齋唸佛,朝發夕至取回佛經,但可謂出門長見識,唐僧若只隨徒兒們在雲裡霧裡日行千里,又怎知這天底下人間的百態,又怎能領悟“佛”中能超脫世塵的感悟?那《西遊記》便成了一個無趣的故事。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壓迫下日漸成熟,如果人在安樂中生存,那他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抵抗,對生活真諦的領悟,最後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緊張的生活節奏適當的壓力能使人絕處逢生,絕望中尋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內容理解

4樓:匿名使用者

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理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於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及翻譯

5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6樓:穆子澈想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秦: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一、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

《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

魏徵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孔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亂 歐陽修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魏絳 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周文王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事例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否有現實意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具有現實意義

有的,現實生活中未雨綢繆才能更好地讓自己不處於被動,如果時刻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個期許或者規劃,不去進步,那麼就只能在安逸中被超越,被淘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具有現實意義?有,其現實意義為 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 安樂死 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 安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現實意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有什麼現實意義

之於個人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著一個對未來或目標的追求,它能夠激勵人不斷進步,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實現個人價值。而安樂是一種安於現狀的保守主義,有不思上進 不求進取之意,重於享受生活,無長遠規劃。之於一個民族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國復興夢的早日實現,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進步,但同比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