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對於非因公死亡賠償條例
1樓:靈力鬱
有社保的話社保承擔,但要注意視為工傷的情形。
社保承擔。《勞動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工人與職員因病或非因工負蠢態傷死亡時,由勞動保險**項下付給喪葬補助費,其數額為該企業全部工人與職員平均工資2個月;另由勞動保險**項下,按其供養直系簡檔行親屬人數,付攔譁給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其數額為死者本人工資6個月到12個月,詳細辦法在實施細則中規定之。而《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第二十三條規定,工人、職員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死亡時、退職養老後死亡時或非因工殘廢完全喪失勞動力退職後死亡時,根據勞動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除由勞動保險**項下付給本企業的平均工資2個月作為喪葬補助費外,並按下列規定由勞動保險**項下一次付給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
其供養直系親屬1人者,為死者本人工資6個月;2人者,為死者本人工資9個月;3人或3人以上者,為死者本人工資12個月。
2樓:legal51易法通
勞動法》沒有關於非因公死亡賠償的規定,但根據《社會保險法》第17條慎唯陵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山滑補助金和撫卹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寬戚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
3樓:知道
非因豎飢公巧纖者孝薯死亡賠償規定。
因公死亡和非因公死亡賠償標準
4樓:郭怡良
一、因公死亡的賠償標準。其近親屬可以領取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
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卹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
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卹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的20倍。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二、非因公死亡的賠償標準。非因公死亡,近親屬可以從基本養老保險金中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卹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卹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中支付。
職工非因公死亡賠償的專案和依據 法律問題
5樓:吳富兵
法律分析:賠償專案有喪葬補助費、一次性困難補助費、死者生前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賠償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根據其規定,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肢梁散法享受上述賠償待遇歷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十三條 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準由法律、法規規定。勞渣虧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新勞動法離職賠償計算
勞動者提出辭職分三種情況 一是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提前30天,試用期3天,通知用人單位,不用單位批准。但用人單位不承擔經濟補償 二是依據勞動和塔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而且,用人單位還必須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
勞動法中對於病假工資是怎麼規定,勞動法中對於病假工資是怎麼規定
第一 病假工資的基數按照以下三個原則確定 1 勞動合同有約定的,按不低於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 職位 相對應的工資標準確定。集體合同 工資集體協議 確定的標準高於勞動合同約定標準的,按集體合同 工資集體協議 標準確定。2 勞動合同 集體合同均未約定的,可由用人單位與職工代表通過工資集體協商...
關於勞動法中損壞公司財物賠償問題?
是應當要補償的,依據的法仿租律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條規定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