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ok嚕啦啦
張衡性精微原文翻譯如下: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搭陸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唯枝做,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指衡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後數日驛至,果**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張衡傳原文+翻譯
2樓:網友
《張衡傳》
原文】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837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落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當時政治昏暗,**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公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
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
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文言文翻譯張衡傳,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 兩都 作 二京賦 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
皇甫謐原文 翻譯及賞析,皇甫原文 翻譯及賞析
皇甫原文 翻譯及賞析 皇甫 佚名。歷史 出自西周,以官名為氏。西周太師 高階武官 皇甫的後代以 皇甫 為姓,稱皇甫氏。 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為皇父氏所改。西周後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時任司徒。當時有長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皇父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任,但皇父和兩個兒子也...
陳亮原文 翻譯及賞析,陳文述原文 翻譯及賞析
陳文述原文 翻譯及賞析 陳文述 初名文傑,字譜香,又字雋甫 雲伯,英白,後改名文述,別號元龍 退庵 雲伯,又號首念碧城外史 頤道居士 蓮可居士等,錢塘 今浙江杭州 人。嘉慶時舉人,官昭文 全椒等知縣。詩學吳梅村 錢牧齋,博雅綺麗,在京師與楊芳燦齊名,時稱 楊陳 著有 碧城詩館詩鈔 頤道堂集 等。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