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班期間玩手機的員工?

2025-06-15 10:10:22 字數 1703 閱讀 6936

1樓:網友

工作效率高 隨他 效率低提醒。

工作崗位上玩手機帶來的危害

2樓:

您好。對當班玩手機一事,作業標準中早有定論,是明文禁止的行為,可直到今天,這種情況還在不斷出現。筆者以為,主要是我們小瞧了當班玩手機的危害。

隨著通訊網路的日益完善,手機已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和習慣,用手機聊微信、刷微博或是看新聞、玩遊戲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常態,手機儼然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早就和我們形影不離了。或許,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心安理得地以為:當班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用不著大驚小怪,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而部分管理者也認同了這種看法,以為當班接打個**、偶爾玩玩手機是人之常情,讓職工當班時把手機帶在身邊,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又是人性化管理的一種體現,自己何必太認真?

於是,一些管理者在檢查工作過程中,即使發現了職工當班玩手機的情況,多半也會視而不見,不會當場予以制止。久而久之,縱容了這種現象的蔓延。大家知道,鐵路是乙個大的聯動機,運輸生產的完成需要眾多崗位之間的密切配合,而當班玩手機,勢必會導致當班者精力不集中,做事不專注,從而丟三落四,隨意簡化作業標準和工藝流程,如此輕則會引發事故,重則帶來車毀人亡的災難。

這絕非危言聳聽,試想,火車司機如果在行駛中玩手機,不專心駕駛、不注意觀察鐵道線上的路況,又怎能安全領跑?安檢員如果當班玩手機,不認真檢視旅客的行李包裹,又怎能把好危險品查堵關?客運員如果當班玩手機,又怎能引導好旅客,及時處理突發狀況?

還有,如果施工過程中防護員玩手機,別說是保護別人,恐怕連保護自己的安全都成了問題。難道這些現實中的教訓,還不足以讓我們反思和警醒嗎?

你如何看待員工上班玩手機?

3樓:網友

我覺得管理者給予員工一定的辯伏理解至關重要,「摸魚」未必一定是出於玩樂之心,還可能有其他原因。管理者應認識到員工「摸魚」有利於工作的一面,如愉悅員工身心,提公升員工活力,而不是僅僅盯著成本、費用與業績指標。不過, 在多數管理者眼裡,員工「摸魚」不可容忍與原諒。

不同企業在文化及管理價值觀上的差異,導致對員工「摸魚」持不同觀點。網上曝出特斯拉總裁馬斯克支援員工「摸魚」,馬斯克於2021年10月3日給特斯拉員工發了兩封電子郵件。在一封郵件中,馬斯克表示,「非常支援工廠裡放**,以及任何讓工作更愉快的小互動,很希望員工每天都盼著來上班」。

他在郵件裡還提到,「員工在工作時可以用乙個耳塞聽**,用另乙隻耳朵關注工廠安全相關問題。只要身邊的同事都明行支援外放**,那用揚聲器****也很酷」。但仔細品味,不難發現員工「摸魚」有大前提,那就是保證企業執行與工作安全。

在大部分企業看來,「摸魚」就是乙個貶義詞,意味著員工混日子、磨洋工,敬業度不足且漫不經心。為什麼不能把「摸魚」變成有利於企業及員工的積極因素呢?好的管理絕對不依賴嚴苛的管理機制,在很多企業裡,管理機制就如枷鎖,冰冷且死板,獎少罰多,讓員工心無歸處,且對員工「摸魚」一律嚴管嚴罰:

批評、教育、降級、降薪、降職甚至解聘。但鐵腕手段的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換來的是更多員工的怨聲載道與消極對抗。既然禁止不了,何不適度放開?

管理機制之外,增加點人性關懷,這就是「胡蘿蔔加大棒」。與其把員工強制綁在企業的戰車上,不如給員工一輛戰車由其去駕馭。這就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具有彈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機制,並打造員工及令其快樂參與的「公共摸魚平臺」,充分挖掘員工的時間價值,激發員工的興趣點,提公升員工的素質能力,增強團隊互動合作能力。

簡單說,管理就是告訴員工哪些事可以做,哪攜槐攜些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做,把員工行為固化在體制內的。

員工上班期間東西在公櫃丟了誰負責

為規範員工 日常行為,培養員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對員工更衣室的管理作以下規定 一 更衣室管理 1 企業更衣室的使用分為男 女更衣室,不得混用。2 更衣室用於企業員工上下班時更衣使用。3 員工不得在更衣室中休息 吸菸 娛樂,應愛護更衣室設施,不允許在更衣室內亂寫亂畫 張貼等。4 員工更衣室內不得晾...

員工上班期間屢屢私自外出,開除需賠償嗎

員工違規在先,有過錯,無需賠償 上班期間,員工私自外出,給予什麼懲罰 員工在工作期間私自外出受傷,僱傭方需要承擔賠償麼 在工作期間私自外出的,與用人單位或僱傭方無關,應當由員工個人承擔責任 如果員工外出是一種職務行為或僱傭行為的,用人單位或僱傭方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或依法享有工傷待遇。此時,用人單位或...

上班期間員工請假去接私活怎麼界定?一位員工上班期間請假去接私活,性質如何界定

在這一塊,首先是強化自己的內部管理程式,比如事假程式,什麼情況下允許,然後事假對應的績效如何計算等等 其次,是著力增強員工的凝聚力,所謂堵不如疏,與其用心去查證員工外出接私活,不如想辦法從減少員工外出接私活上下功夫。畢竟,禁是禁不住的。第三,如果有明確的接私活的證據,則需查證員工是否利用了公司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