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果沒有北伐蜀國能撐到什麼時候?
1樓:戰爭觀察觀察
<>《諸葛亮如果沒有北伐蜀國能撐到什麼時候?
蜀國從巔峰跌落到谷底也就用了15年的時間,雖然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依此臘臘然存活了29年,但整體的日子是不怎麼好過的,而且時時刻刻都要看曹魏、東吳的臉色行事。很多人都覺得是諸葛亮北伐導致本來需要休養的蜀漢,更加的千瘡百孔了,如果諸葛亮沒有北伐的話蜀國又能撐到多久呢?其實這個假如也挺難說的,畢竟夷陵之戰過後蜀國的國力就已經大不如前了。
而且北伐也是一種自保的手段,諸葛亮想法也很簡單以攻代守,說不定還能創造出一些奇蹟,但諸葛亮在北伐的期間也犯下了3個致命錯誤。從結果來看,諸葛亮不北伐可能是會更好,不過在這之前誰又能想到諸葛亮北伐的成效會是這樣的呢。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被高估了很多,在北伐期間也都原形畢露了。
不管是戰略選擇還是用人都非常保守,不想是一位身經百戰的統領。諸葛亮當初跟劉備講述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了今後的戰略方向,要先拿下荊州、益州,然後在兩線出兵同時北伐。其實諸葛亮思路沒有錯,軍事上講究相互策應,兩線作戰變化也會更多,但是諸葛亮計算有些失誤,荊州和益州相隔千里,兩線部隊想要相互照應是很局顫難的。
而且一旦其中一條線的部隊潰敗,反而會讓敵方形成包夾之勢,所以這個戰略有些紙上談兵的嫌疑。還有就是諸葛亮北伐時還沒徹底熟悉自己的身份。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可以安心當軍師,自己是出計謀的人,劉備才是執行者,所以諸葛亮幾乎不用去前線。
但在北伐時期,諸葛亮即是軍師又是統帥,但依然沒有親自坐鎮前線指揮排程,直接派出將領讓他們隨機應變,結果就出現了馬稷這樣不聽話的人,導致最後街亭失守諸葛亮也只能帶兵撤退。所以此後諸葛亮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每次大戰自己都要親自坐鎮,確保軍心穩定。
其實諸葛亮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差,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頭比較鐵,不懂得及時作出變通,導致後期吃了很多虧。實際上諸葛亮並沒有把每個人安排到他最適合森滑的位置,所以能發揮出來的能力也有限,從這點來看劉備的厲害之處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劉備的能力還是在諸葛亮之上的,並沒有演義當中講述的那樣誇張,好像劉備只是乙個吉祥物一般。
所以說,諸葛亮如果沒有發動北伐的話,說不定蜀國多休養一段時間還能恢復部分國力,也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出來。但當時諸葛亮精神上揹負的壓力也很大,畢竟劉備的遺願是諸葛亮一直不能釋懷的,北伐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國就垮了,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國就接近滅亡了?
諸葛亮死後,由蔣琬費禕董允相繼為相,只是他們都比較安分,保境守土直到姜維掌權才再次興兵伐魏。而且蜀國不是在諸葛死後立即崩潰的,而是存在了20幾年,劉禪本人也是三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所以才有劉禪大智若愚的說法 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並沒有取得實際進展,反而勞民傷財,大損蜀國國力,造成年青一代將領...
為什麼蜀國後期只剩下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國就垮了?
因為諸葛亮雖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還是不及劉備。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 專,打二十軍棍屬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有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一個企業家這樣管理團隊,到最後肯定要累死。諸葛亮解釋他這種行為時說,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但是因為先帝對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託孤的重任,就...
諸葛亮為什麼要出師北伐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近歷史學專家的論斷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1 為報先帝,以完遺願 依據 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在 出師表 所說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