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弈》的之字所對應的句子

2021-04-09 00:41:44 字數 5331 閱讀 1713

1樓:亮麗小仙女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①助詞,可譯作「的」】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①助詞,可譯作「的」】

一人雖聽之, 【④代詞,表示「事」(指弈秋的教導)】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③代詞,表示「物」(指鴻鵠,也就是天鵝)】

雖與之俱學,【②代詞,表示「人」(指前一人)】弗若之矣。【②代詞,表示「人」(還是指前一人。。。)】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ok,我們老師是這麼叫偶們的。。。

2樓:我們帥的很淡定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國下圍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誨二人弈。

(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其中一個人聽得很專心,只要是弈秋說的,他都聽。)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另一個人雖然聽弈秋講著,一心認為有天鵝將要飛過來,想象著拉開弓用箭射天鵝。)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與第一個人一起學,但是不如他了。)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樓:兔尐靜

奕秋,通過之(5)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惟奕秋之(1)......

一人雖聽之(1)......思援弓繳而射之(3),雖與之(2)俱學,弗若之(2)矣......

文言文《學弈》的感悟100字

4樓:欣旋教育

我內心感觸最深的是第一篇文言文《學弈》。《學弈》這篇古文主要寫了下棋高手弈秋教兩個人下棋。雖然兩人在一起學,但兩人的學習態度卻截然不同。

一人專心致志,謹記弈秋的教誨;另一個人則在做白日夢,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用弓箭將其射下。

看來這篇古文,我深受啟發,我覺得有時我們和這兩個學棋的人很相似。

記得有一天,我們快要期末考試了,數學老師就幫我們複習這一學期所有的體系及知識要點。一開始,我們聽的十分認真。可到了後來,老師講到計算圓的周長及面積的時候,有的同學就不再聽了。

因為這是本冊書中最難的,老師反反覆覆講了好多遍了,他們都以為自己的「翅膀硬了,可以飛翔了。」結果在大考的時候被扣了分(校對的時候知道的)。其實,不管這種題講過多少遍,哪怕是100遍,但當你聽到101遍的時候,你會對這種題有一種新的認識,同時也會收穫一份新的果實。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的聽老師講題,要專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要想學弈中的前一個學生那樣謹記教誨,這樣才能學業有成。

記得,還有一次,老師教我們一些成語的用法及意思,我聽到一半時就以為自己全部懂了,對這個成語瞭如指掌了。便開始做小動作。在寫作或說話的時候亂用,惹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這就是我像後一個學生那樣雖聽之卻滿心腦子胡思亂想,這就是因為我像後一個學生那樣三心二意啊!不專心致志,怎麼能學到本領呢?

讀了這篇古文,我知道了學習時一定要專心致志,認真記錄,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做人處事也一樣,要腳踏實地,堅持到底。俗話說: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馬馬虎虎的學習,你將一事無成。

文言文《學弈》的譯文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弈秋》選自《孟子·告子上》,寓言名為「學弈」。孟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講這個寓言的?很有必要說一說。

這則寓言前面是這樣的: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譯為孟子說:「不要疑惑齊王不聰明(因而我不輔佐他)。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植物,一天晒到太陽,十天冷凍它,也沒有能活的,我見齊王也很少,我回來後冷凍它的東西(指諂佞之言一類不利齊王的事)就到了,我對這長出的萌芽(指在孟子指教下齊王好的轉變)能怎麼樣呢?

再說下圍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可是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原來,齊宣王曾聘孟子為客卿,而孟子不願輔佐齊王,別人認為孟子嫌齊王不聰明而不輔佐他了,孟子這番話是說,齊王不能持之以恆地專心致志地聽從孟子的指教,孟子的指教對他不起作用,所以孟子不願輔佐他,後離開齊國,這也可看出孟子的骨氣。)

(2)「學弈」說明學習要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

6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弈秋是全國棋藝最好的人。有兩個人請他教他們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

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並不是這樣的。

弈:下圍棋。秋:

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通國:全國。

之:的。善:

善於,擅長做…...的人。使:

讓。誨:教導。

其:其中。惟弈秋之為聽:

只聽(只單獨聽)弈秋(的教導)。.之: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之:

指弈秋的教導。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援:

引,拉。將至:將要到來。

思:幻想。弓繳:

弓箭。.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代詞,代「鴻鵠」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俱,一起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

了.弗:不。

曰:說。然:

這樣非然也:不是這樣的。俱:

一起。作者簡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父名激,母仉氏。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中國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7樓: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來,想要拉弓搭劍把它射下來,他倆雖然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生學的好,難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8樓:

弈秋,是個下棋能手。你說兩個人向弈秋學習,一個人專心致志聽亦秋講課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但一心以為有天鵝將要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天鵝射下來?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軻,自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參考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這兩句話是一問一答,前一句是問,意思是:是不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呢?後一句自己做了回答:

我可以說完全不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步專心致志地學罷了。

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教的學生本該都是高手。第二層(第

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

完全不是。聯絡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

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一斑。

思考·練習2

第一句要聯絡上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既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那麼,假如讓他來教兩個人下棋又將如何?

第二句要聯絡前邊「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雖然在聽,心裡卻以為也許會有天鵝飛來。「思援弓繳而射之」,緊接上文,想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射它(天鵝)。

第三句要聯絡上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一同學習,卻差得遠、比不上了)。「為是其智弗若與?」是不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弈秋(2),通國(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誨(7)二人弈,其(8)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9);一人雖(10)聽之(11),一心以為有鴻鵠(12)將至,思援(13)弓繳(14)而射之。雖與之(15)俱(16)學,弗若(17)之矣。

為(18)是其(20)智弗若與(20)?曰(22):非(23)然(24)也。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3)通國:全國。

(4)之:的。

(5)善:善於,擅長。

(6)使:讓。

(7)誨: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雖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謂,說。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學弈》參考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

文言文中的 之 字的含義,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

之 之 多作代詞和助詞,有時作動詞 1 代詞 有實在意義。代人 代物 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 他 他們 代事可譯為,這 這件事 例如 屬予作文以 記之 2 結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可以解釋為 的 例如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幫助構成句子,但沒有意義,可不譯。例如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 作動...

文言文中的所字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要字是什麼意思

所 用在動詞前,構成 所 字結構,起指代作用,相當於 的人 事 物 地方 如有所語 直譯就是 好像有說的話 按現代漢語就是 好像說什麼 的人 事 物 地方 好像說什麼 文言文中 要 字是什麼意思?要 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 用作名詞,意思是 人體的腰部,這個意義後來寫作 腰 出處 先秦 荀子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