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 之 字的含義,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

2021-03-27 06:24:55 字數 3374 閱讀 9405

1樓:都向我開炮

【之】之 多作代詞和助詞,有時作動詞

(1).代詞 ,有實在意義。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代事可譯為, 「這」、「這件事」

例如:屬予作文以 記之

(2). 結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①可以解釋為「的」。

例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②幫助構成句子,但沒有意義,可不譯。

例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作動詞,可譯為「去」、「往」,例如:輟耕之壟上練習:

1、北方有辱臣者,願借子殺之。

2、請說之

3、宋何罪之有

4、宋無罪而攻之

5、公輸盤久設攻城之計變

6、子墨子九距之

7、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8、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

9、三裡之城

10、環而攻之而不勝

11、委而去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3、親戚畔之

14、臣以王之攻宋也

1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16、人皆有之

17、行道之人弗受

18、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19、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0、肉食者謀之

21、彼竭我盈,故克之

22、吾視其輒亂,望其旗蘼,故逐之

23、齊國之美麗者也

24、問之客曰

2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28、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29、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1、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32、悵恨久之

33、固以怪之矣

34、天子之怒,俯屍二人

35、聶政之刺韓傀也

36、時人莫之許也

37、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38、將軍既帝室之胄

39、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40、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1、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42、久之,目似瞑。

43、前人之述備矣

4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45、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46、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7、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48、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9、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0、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

2樓:瀛洲煙雨

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如下:

1、出征;遠行。

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

譯文: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出征人未回還。

2、征伐;征討。

《赤壁之戰》:「挾天子以徵四方。」

譯文: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3、徵收;爭奪。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譯文: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

4、賦稅。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

譯文:(古代賦稅制度,十分稅一,稱"什一")讓我廢除關市上的賦稅,現在還不能做到。

5、徵召。

《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譯文:派公車特意徵召,任命他做郎中,後來又提升為太史令。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徵,正行也。從辵,正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徵,為正義的行軍。字形採用「辵」作邊旁,「正」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征衣[zhēng yī]

遠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徵[tè zhēng]

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徵象、標誌等:藝術特徵。

3、徵兆[zhēng zhào]

徵候;先兆:不祥的徵兆。

4、徵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頭詢問的方式收集:~資料。

5、病徵[bìng zhēng]

表現在身體外面的顯示出是什麼病的徵象。

3樓:楓凝洛歌

徵 zhēng

①《動》出征;遠行。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

②《動》征伐;征討。《赤壁之戰》:「挾天子以徵四方。」

③《動》徵收;爭奪。《促織》:「宣德間,宮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④《名》賦稅。《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徵。」

⑤《動》徵召。《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

⑥《動》追究。《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徵。」

⑦《名》證明。《觀巴黎油畫記》:「而其事信而有徵。」

⑧《名》跡象;預兆。《史記·項羽本紀》:「兵未戰先見敗徵。」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4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5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6樓:蒙夢山環蝶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7樓:匿名使用者

之可以表示1.動詞2.代詞3.助詞(望採納,☺️☺️☺️謝謝)

8樓:匿名使用者

x chromosome?

9樓:匿名使用者

1補充音節

2的3主謂之間無實意

4代詞5表示對地點,時間的限制

6賓語前置標誌

7定語後置標誌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古文中的「之」字的意思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以及用法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1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 正,不偏斜 2 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 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 玉藻 疏 謂正也。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 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 楚語 注 理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 勸學 注 謂正道也...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1 表示動 抄作 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 用 拿 憑藉 依據 按照 用 憑 什麼身份 等。2 起提賓作用,可譯為 把 3 表示動作 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 因 由 4 引進動作 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 於 可譯為 在 從 5 表示動作 行為的物件,用法同 與 可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