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2021-05-30 12:52:01 字數 5276 閱讀 2876

1樓:匿名使用者

1、表示動

抄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5、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6、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9、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10、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11、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2樓:芋頭123明爽

一、用作介詞 後面有賓語

二、用作連詞

三、用作動詞 後面有賓語,

四、複音虛詞「以是」「是以」 相當於「因此」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3樓:餓咯哦模具

文言文中「之」[zhī]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饕餮之徒[ tāotièzhītú]

比喻貪吃的人。

造句:你就是一個饕餮之徒。

一念之差 [yīniànzhīchā]

念:念頭、主意;差:錯誤。一個念頭的差錯(造成嚴重後果)。

造句:世間孽子、孤臣、義夫、節婦,其賢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 。

不舞之鶴[bù wǔ zhī hè]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造句:方宰淄時,鬆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

唐虞之治[táng yú zhī zhì]唐虞:唐堯、虞舜,傳說中的古代聖帝賢君。舊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樂的理想時代。

造句:吳楚材等尾批『誰謂唐虞之治,不可見於今哉。

趨之若鶩 [qūzhīruòwù]

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

造句:京外的**,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麼?

4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在文言文裡,「以」起初是個實詞,多屬動詞;後來演化成虛詞,多屬介詞。由此可見,文言文「以」既可充當實詞,也可充當虛詞,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當「以」是實詞時

1、可以充當動詞

1)本義:用。例如:《說文》:以,用也。又如:《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使,令。例如:《戰國策》: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又如: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3)憑藉;仗恃。例如:《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4)認為,以為。例如:《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又如:《戰國策》: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再如:《戰國策》:皆以美於徐公。

2、可以充當名詞

1) 原因,緣故。例如:《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又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

2) 無固定職業的人。例如:《拾雅》:以閒民。又如:《詩·周頌》:候疆候以。

二、當「以」是虛詞時

1、可以充當介詞

1)把,拿。主要用來表示對事物的處置。例如:

《世說新語·自新》:俱以情告。又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再如:

《聊齋志異·狼三則》:以刀劈狼。

2)依,按,憑。主要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依據。猶言憑、根據。

例如:《論語》:何以謂之文。

又如:《列子·湯問》:以殘年餘力。

再如:《史記·屈原列傳》: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3)在,於。主要用來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例如:柳宗元《斷刑論》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從,自,由。主要用來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例如:

《潛夫論》: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又如:

《史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5)因為,由於。主要用來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例如:

《史記·屈原列傳》: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又如: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以貪勤民。再如:

《史記·陳涉世家》:以數諫故。

2、可以充當連詞

1)為。例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又如: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常用在複句的前分句,表示因果關係,或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史記·信陵君列傳》: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又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和,而。主要用來表示並列關係。例如: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夷以近。又如:《聊齋志異·促織》:一雞瞥來,徑進以啄。

4)則,那麼。主要用來表示表示條件關係。例如:《戰國策》: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

5)才。主要用來表示緊承關係。例如:

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又如:

《後漢書·列女傳》: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

)6)用、用來、以使。主要用來表示目的或結果等。例如:

《列子·湯問》:智叟無以應。又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再如:

宋 蘇洵《六國論》: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3、可以充當助詞

1)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例如:清·姚鼐《登泰山記》:日觀以西峰。

2)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例如:《詩·邶風》: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3)加在句尾,表示不肯定語氣。例如:《戰國策》: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4)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例如:可以;得以;能以。

5樓:古今漢語教育

以,有三個詞性,多種意義: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6樓:咕嚕咕嚕

「以」字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和用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

例句: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介詞,相當於「用」。

例句:1、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4、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三、介詞,相當於「把、拿」。

例句:1、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3、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四、介詞,可譯成「因、因為」。

例句:1、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五、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六、介詞,可譯為「憑藉」。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3、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八、介詞,譯為「按照」。

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九、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

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十、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

例如: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一、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二、通「已」,已經。

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總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頗為靈活。

在學習中,要仔細閱讀認真體會,並注意結合上下文來辨析它的不同含義和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

文言文中然的用法,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然 一 指示代詞。相當於 如此 這 這樣 那樣 有時在對話中也做對答詞,相當於 是的 對 等。例 吳廣以為然 對 陳涉世家 然後知吾向未始遊 這 始得西山宴遊記 然則北通巫峽 既然這樣 岳陽樓記 謂為信然 這樣 隆中對 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這 上樞密韓太尉書 然,胡不已乎 既然這樣 公輸...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都有哪些?

1.原因,情由。文子 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 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 韓愈 李花 詩之一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 卷一 紅娘 曰 非先生所知也。生曰 願聞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