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宮廷警衛制度是怎樣的,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2021-03-05 10:17:02 字數 4747 閱讀 8027

1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唐代前期實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設立十六衛。十六衛的名稱,唐代前期變化甚多,到唐玄宗開元時方大體上固定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右左威衛、右左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均管轄府兵,只有後四衛不轄府兵,負責京城和宮殿諸門警衛以及皇帝的貼身宿衛。

每衛設大將軍一人和將軍二人統率,下有長史、錄事參軍總管各衛日常事務,倉、兵、騎、胄四曹分別負責俸祿、給養、考績、宿衛、馬匹、兵械等具體事務。十六衛直接統屬於皇帝,但他們沒有調兵的權力。需要命將出徵時,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議定後,頒發詔令到兵部,由兵部再發下符契,與詔令一起同時頒下各折衝府或州郡發兵。

除十六衛外,東宮官中還仿照十六衛建制設有十率府,各設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統管,下轄一定數量的府兵,作為太子的禁衛部隊。以上十六衛總稱為南衙諸衛,因其官署均在長安、洛陽兩京宮城之南的皇城內。

唐高宗時,由宮城北門玄武門禁軍發展而來的北衙禁軍開始興起,逐漸取代南衙請衛的職能。南衙諸衛則由於府兵制的廢棄,逐漸成為閒司,其長官大將軍、將軍也變為武官升遷的官階,不再擁有實際職權。

最先設定的北衙禁軍是左右羽林軍,玄宗時設左右龍武軍,肅宗時又設左右神武軍,以上稱為北衙六軍,各設定大將軍一人、將軍三人統率。唐代宗時再以神策軍列入北衙禁軍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統率,因此神策軍勢力迅速發展,凌駕於北衙六軍之上。唐代後期,北衙六軍的大將軍、將軍等職也逐漸成為武官遷轉的官階,實際並無兵權。

2樓:

高祖龍興太原,廢府兵為私兵,設大將軍府,置左、中、右三軍,中軍由四子領;左、右軍各設大都督一人,由長、次子分領,並各有三軍,六軍各置統軍一人。定鼎後,與初唐、中唐、晚唐的社會形勢相對應,其兵勢數變,詳述如下。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

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遊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

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雖然缺點是不利於應急,但筆者覺得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於此!!!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軍府長官改稱折衝都尉,副手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軍府改稱折衝府(即折衝於樽俎之間之意,備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數目時有增減,大約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約60萬人,騎兵約佔十分之一。編制如下: 十道(檢點士兵於) | |--上府(1200人)-6團-12旅-24隊-120火 12 | | 衛 | |--中府(1000人)-5團-10旅-20隊-100火和(取兵於)------折衝府----- | 六 |--下府(800人) -4團-8旅- 16隊- 80火衛 | 率 |--特府(1500人) -5團-15旅-30隊-150火每火10人,設火長;每隊5火共50人,設隊正;每旅2隊共100人,設旅帥;每團2旅共200人,設校尉;並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為拱衛東都洛陽特設。

3、 唐代府兵制度概況:(1)兵員概況:唐代府兵有內府和外府之分,內府即"三衛五府"--親衛、勳衛、翊衛,而勳衛、翊衛又分為

一、二兩府,內府衛士負責宮廷宿衛,外府即各折衝府。府兵的選拔其時有三項標準:資財、材力(體力)、丁口,而以資財為首,等級觀念很嚴;三衛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國以上**子孫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組成;家中人口多、體力好的人21歲入役,61歲出軍,三年一檢點,相當於終身義務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調,同時自備糧秣、短兵器,戰馬和盔甲、長兵器由國家負擔,每年冬季以府為單位由折衝都尉指揮進行操練。

(2)勤務:府兵平時分散在各地折衝府,每年輪番到京城擔任宿衛任務,稱為"番上"。兵部將距京城500裡的折衝府兵分為5組,每5個月輪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裡至1000裡的折衝府兵分為7組,每7個月輪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裡的折衝府兵分為8組,每8個月輪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裡的折衝府兵分為10組,每10個月輪流番上一次;這個規定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府兵的駐紮地距京城無論遠近,其實際服役天數(包含路途往返及實際宿衛時間)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確實極遠而影響到了府兵服役質量,可以上繳一定數目的錢物來以資代番,還可以連續執行兩個月的宿衛任務來並番;如遇臨時徵發遠征作戰,戰後可按作戰時間免去其番上任務。

如此即可保證府兵的訓練時間不受干擾。(3)衰亡:唐初實行均田制時,對於有軍府的州很重視,保證了兵源需要和軍費控制,但隨著均田制的弛壞和農民逃亡,兵源已近枯竭,折衝府已無兵可交、不能維持番上;且府兵分佈比較分散,軍官升遷緩慢、軍士被衛將視為廝役,也以無人願入伍了。

故天寶八年,朝廷即實際上廢除了這種制度。

二、 彍騎:府兵為初唐時期的主要的**軍,但並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與其並行(貞觀至開元年間曾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募兵),比如說沿邊戍兵既是大多為募來。開元十年,因久無邊事,亦因限制邊將日驕,將60萬邊兵裁撤了20餘萬,恰好此時府兵制度已經浸壞到了極點,很多軍府已經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轉而用募兵來解決**宿衛部隊的兵員問題,從裁撤的邊兵中揀選12萬人直接隸於12衛,不再派往其下屬軍府,直接由本衛番上,而12衛從此亦不再依靠各折衝府輸送士兵了。

這一由當時社會條件的變化而導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彍(音"鍋")騎就此組建並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軍備鬆弛、重文輕武,原來募集的彍騎士兵待遇、素質、士氣、訓練均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備資糧,也沒有明確規定由國家供給,因此它屬於過度性的軍隊,僅存在了20餘年就只剩下了**和空額,歷史極短。也有說法雲彍騎是屬於府兵的一種,但從上述分析中筆者覺得還是應該區別開來。

三、禁軍:唐代南衙是**官署的統稱,地處宮城之南,稱為南衙或南司,16衛府屬南衙,由宰相負責,文臣主兵事,南衙衛士一般由各折衝府番上;宦官居北,稱為北衙或北司,羽林親軍等禁兵屬北衙,由皇帝親信宦官負責,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為皇帝、太子親兵。有時南北衙兵將也會對調、互兼官職。

唐建國後,高祖以太原從龍之兵3萬作為宮城宿衛,稱元從禁軍,又稱父子軍,他們終身為皇帝親兵、子弟相補、待遇優厚。總體來看,禁軍可以人為地分為5個系統,第一是太宗選善射者百人組成的百騎,以後陸續更名為千騎、萬騎、左右龍武軍,第二是太宗精選勇士組成的北衙七營,以後陸續更名為左右屯營、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統稱羽林親軍,設羽林大將軍,為皇帝之最親信,地位遠高於諸衛大將軍;羽林親軍在玄宗時因朝廷開邊、許多悍將勁卒轉投邊兵追求軍功而削弱了許多;第三是肅宗至德二年用追隨其回到長安的禁兵子弟組成的左右神武軍,故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總稱北衙六軍;第四是肅宗為加強殿前警衛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廂,當時約千人,後擴編、改名為左右英武軍、寶應軍、殿前射生左右軍、左右神威軍、天威軍。第五既是中晚唐時期最主要的禁軍--神策軍。

公元754年(天寶13年),朝廷為防禦吐蕃新設一隻邊兵首稱神策軍(兵員應為募集),為平安史之亂勤王后由宦官魚朝恩掌管,駐紮陝州,收編了很多精銳的西北邊兵,兵額已上萬;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魚朝恩掌之駐紮苑中正式成為**禁軍,又收編了許多精銳的藩鎮部隊,分為神策左右廂,德宗時又改為左右神策軍,兩軍主將為護軍中尉、副將為中護軍,均為宦官,並由此而確立了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制度,同時邊兵往往歸神策軍指揮,稱為神策營,神策軍也於此時達到了極盛。神策軍除負責宮廷宿衛外,同時還兼負防禦外敵、平滅內患之職,公元783年剿滅涇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戰、克建奇功,最後發展到擁兵15萬。但這是皇帝通過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隊,除親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閹人氣焰日盛、難以節制、逐漸大權獨攬,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為神策軍增加糧餉、提拔軍官,致使神策軍耽於享樂、兵無鬥志,予藩鎮以"清君側"之口實屢屢舉兵向闕,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殺宦官以求藩鎮退兵,朝廷威嚴盡失。

至晚唐時,五部禁軍均已兵微將寡、名存實亡了。

四、藩鎮: 1、唐初時道相當於現在的軍區,長官為大都督(戰時出征稱大總管),又以守捉、軍、城、鎮作為不同等級的邊防軍分割槽,其長官稱為"使",有時一部分都督以欽差身份持節上任,至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以節度使為固定官職取代"使"時仍只有統兵權;玄宗時沿邊以數州為一鎮設九節度使、一經略使,藩鎮既指節度使及所部軍隊,首長由重臣出任,賜雙旌雙節、攬軍政大權,十鎮共擁兵486900人: 藩鎮名 所在地 職責 軍力安西節度使 今新疆庫車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節度使 今吐魯番 防禦突騎施、堅昆 20000 河西節度使 今甘肅武威 隔離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節度使今寧夏靈武 防禦突厥 64700 隴右節度使 今青海樂都 防禦吐蕃 75000 劍南節度使 今成都 防禦吐蕃、綏靖南夷 39000 嶺南五府經略使 今廣州 綏靖南夷 15400 河東節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禦突厥 55000 范陽節度使 今北京 防禦契丹、奚 91400 平盧節度使 今遼寧錦州 招撫室韋、靺鞨 37500 2、藩鎮軍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兒、罷諸州團練使後新組建的團結兵和地方鄉兵;按構成劃分有隻領的外鎮兵、屬下州的郡兵、屯於藩鎮帥府內宅的內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稱衙兵,藩鎮之最親兵,極為精銳,負責保衛衙城和藩帥,是藩鎮軍的核心力量。

3、節度使許可權過大,亦有身兼數鎮者,終至釀成安史之亂。亂平後,以前為平叛新設的和歸附的藩鎮林立,兵將久鎮一處導致節度使出現世襲現象、尾大不掉,朝廷無力節制;而一些忠於王事的藩鎮因宦官監軍掣肘、國家糧秣**不及時也倍受鉗制。

在唐朝和明清兩朝,科舉制度都有怎樣的發展?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

唐朝時科舉得到很大發展,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範化。尤其看重進士科,確立了進士科在科舉制度中的主導地位。唐朝的科舉考試是較為公開公平的考試,使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各級政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明清兩朝實行八股取士,嚴格限定考試的格式 八股文 和範圍 四書五經 並規定應考者不能有個人見解。因此許多讀書...

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美國教育制度和大多數其它國家教育制度的一個主要不同點,是美國的教育為社會上每一個人而辦,不是專為少數人而設。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 歷史 語文外,還有縫紉 打字 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 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

科舉制度是一種怎樣的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正式建立於哪什麼朝代?

隋朝時廢九品中正制,考明經與進士,初步建立科舉制。唐朝時,科目增多,而且允許自由報考,科舉制進一步完善,正式建立科舉制。科舉制創立於隋,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完善於唐,對此作出突出貢獻有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科舉制正式建立是在隋朝的大業二年,隋煬帝開始的 正式建立是隋朝文帝開皇年間楊堅,由楊廣於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