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那首詩

2025-07-21 21:55:10 字數 3222 閱讀 2252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怕別人知道就怕自己的良心知道(做壞事良心會受到譴責)

「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典故出處

2樓:北境陌上子

「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葉存仁,他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離任時,僚屬們趁夜晚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他即興賦詩一首以拒贈: 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

古人因為信仰神如果遇到某方面的不盡如人意,就會去相應的祭祀寺廟裡敬拜。這裡指的是向上的意思,指的是放香將被清洗。最初的意思是,神看著你三英呎以上的人就會被清洗,如果你祈禱虔誠,神就會出現來幫助你。

然後有乙個延伸,無論你在**做任何事情,神三英呎以上的頭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認為沒有人是旁邊做壞事。這是勸誡規則的含義。所以後來又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神靈」等等類同的說法。」

鏡花水月夢中塵,無者方知塵亦珍出自哪首詩?是什麼意思?

3樓:藍水

金剛經中的:

鏡花水月夢中塵 無著方知塵亦珍。

畫出牡丹終是幻 若無根土復何春。

鏡花水月夢中塵」,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如鏡中花,水中月,夢中塵等。佛經經常用這種譬喻,說人生一切萬有的現象,如鏡中的花朵,你不要認為沒有花啊!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著;水裡的月亮也不是沒有啊!

有的,水裡不會自己出月亮,後面有乙個真月亮。鏡裡的花也是一樣,後面有乙個真花。夢中的境界固然不實在,但是沒有你,還不會作夢呢!

因為有我們的身心,才能做夢,但是夢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以大家研究佛學,要注意這一點,鏡花水月並不是說絕對的沒有,只是告訴你是虛幻的,不實在的,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這個暫時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

無著方知塵亦珍」,瞭解了這個鏡中花,水中月,夢中塵的道理,才瞭解了空與有之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修法的要點是,無住,不執著。

不要認為,因為不執著所以空;抓住乙個空啊,空已經變成乙個東西了,空還是塵。真正的無著,連空都無著,因為空不著,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入世中修行。眾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無著,方知塵亦珍,才敢入世,因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話: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學佛修道,打坐唸佛,一念萬緣放下,蠻好!

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話,沒有這個福報,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許多朋友說,現在退休了,年紀大了,我準備明天開始修行。結果明天,家裡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

嘿!你不要認為放下容易,放下、清淨,要大福德大福報的啊!

畫出牡丹終是幻」,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無根土復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貴之花,但是牡丹還須綠葉來陪襯,也須要根,牡丹沒有根,花也開不開的。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本是什麼?一切宗教都是一樣,都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第乙個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

情不知何起而一往情深,出自哪首詩?全文是什麼

4樓:路上的期盼

出處:出自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的題記。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

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白話譯文: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

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

5樓:匿名使用者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的題詞。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去年今日此門中 出自哪首詩 全詩內容

6樓:小可心r6t摲錤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7樓:奇妙白烤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即在今日時就在此地此門中, 人面和著春桃花相映之下別樣紅。 人面問誰誰不知不知已到何處去, 惟有桃花開依舊獨自笑顏迎春風。 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採納哦。

「知善而為之,非善也」出自哪首詩?

8樓:網友

出自《老子》第二章。

全文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

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

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修道人在行為品格上的要求,必須要做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的標準,然。

後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所。

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決看。

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乙個有道德的人,為。

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

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

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乙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

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

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自哪個典故,天知地知我知指什麼

一 出自典故 楊震當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曾受楊震舉薦的昌邑令王密,黑夜拜訪楊震,並送上十兩 楊震當場拒收。王密說你收下吧,沒有人知道。楊震說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麼說無人知道?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在楊震官越做越高時,有一些親朋好友想給他置辦一些產業,楊震婉言拒絕。楊震說 ...

求己知導數求原函式的公式求己知導數求原函式的公式

已知導數求原函式的公式?我是數學專業大三的,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沒有這樣一個萬能公式。有三種方法可以解決已知導數求原函式 1.記住常用的幾個型別導數,大部分簡單的都是那幾個變化之後得來的 2.利用積分將求導過程逆向 3.利用已知導數建立微分方程進行求解。上面三種方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具體看導數是什麼...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出自何處

出自宋代呂本中 官箴 原文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 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譯文 官吏不怕我嚴厲,而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 辦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瞞。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 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樹立威信。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