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韓愈是個怎樣的人
1樓:懂視生活
胸懷寬廣旦塌,喜愛人才,懷才不遇的文人,正直,認真嚴謹。
韓愈(768年到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掘遲亂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判檔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推敲推敲,韓愈為什麼會認為敲比推合適
2樓:成大文化
這是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劉公嘉話》記載: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左右擁止尹前。
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
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故事核心意思是這樣的:
賈島想到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可是又感覺「敲」字不太合適,想換成「推」字,騎在驢上一邊想一邊比劃,不知不覺衝撞了韓愈的車隊,韓愈問明原委,沉思半晌,告訴賈島:「還是用敲字更合適」,韓愈很欣賞賈島這種求學的精神和才華,兩人日後成了很好的朋友。
那麼問題來了,韓愈為什麼會認為「敲」字比「推」字更合適呢?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韓愈自己沒說,後世種種,都是分析推測者自己的想法,當然,大多認為「敲」字比「推」字更合適,可也有人例外,比如朱光潛先生作《咬文嚼字》時就曾這樣分析:
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
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
看到了吧,並不是所有人都附和韓愈。
當然,認為「敲」字比「推」字合適的也有一大堆理由,主要基於三點:一是用敲顯得禮貌,二是用敲可以反襯出月夜的寧靜,三是讀起來響亮些。
我以為,韓愈之所以主張用「敲」字,是為了突出詩句的立體層次感,按現在話說,就是3d環繞的那種感覺,試想,在乙個月高風清的寧靜之夜,僧人自外歸來,悄悄推門進院而去,一切都顯得很平淡很自然,就像一首沒有起伏平平緩緩的曲子,而如果是敲門,靜靜地夜裡忽地傳出聲音,就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顆石子,頓起波瀾,何況,既然是敲門,說明屋裡至少還有另外一人,給這個靜夜又憑添了一絲生機和一絲神秘。
這個故事,不論是推敲,還是敲推,都能說得過去,其實也不必細究,但留下的一段美言佳話卻著實令後人稱頌。
附: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韓愈為什麼認為「敲」字比「推」字好?
3樓:華源網路
這個問題牽涉到「推敲」一詞的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乙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
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嘴裡就邊推敲邊唸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裡。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
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乙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乙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
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文推敲哪一句話寫出了韓愈的推敲?
4樓:網友
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
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
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關於推敲的文言文帶來什麼,啟示
做事態度要認真,反覆琢磨,不能大意.寫作時候要字斟句酌,注意的行文規範和用詞規範.做文章要仔細斟酌,力求表達出自己內心所想,寫出來的東西才經得起推敲 做人做事也要三思而後行 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 推 字。又欲作 敲 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引手作 推 敲 之...
求文言文翻譯韓愈的《陽城》,求一段文言文翻譯
陽城的字元宗,北平人,家中世代在朝中做官。喜歡學習,家裡窮沒錢買書,於是就請求進入集賢居當書寫吏,趁機拿官家書來讀,晝夜不出集賢居。過了六年,於是就沒有什麼不知道的,就來到滄州中條山下。附近的人們都羨慕他的品德和作風,來向他求學的人都站到路邊了。李沁是宰相,舉薦他任諫議大夫之職,他拜謝宰相沒有推辭。...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時幽州主將趙德勻連年發動戰爭,老百姓人力 物力受到很大消耗。趙普的父親趙回率領全族人遷居常見,又遷居河南洛陽。趙普為人忠厚,寡言少語,鎮陽豪門大族魏氏把女兒嫁給他為妻。太祖經常便裝出行訪問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都不敢隨便穿戴。一天,傍晚時分下起了大雪,趙普估計皇帝不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