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解《唯識》裡邊第六識與第七識如何正確運用了

2022-04-04 04:28:19 字數 6255 閱讀 9548

1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概念是說,第六識就是這個意識心,他配合前面的眼識,耳識乃至說身識形成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機制,能夠對於視覺等產生微細的分辨,意識本身還能夠配合過去,現在的事情產生思想,還能夠聯想到未來,他是個很重要的機制,很重要的識(識就是了別的意思),在夢中如果沒有進入深層次睡眠,他就不會斷檔,那麼他就配合末那識也就是第七,阿賴耶識第八產生夢境....他的作用非常多。

正因為第六識的作用如此重要,如此的廣泛,所以凡夫是認取意識為我的,產生了我見,認為這個意識是常恆,主宰,純粹的存在,死後沒有就一了百了,死後有和上帝在一起。

但是意識本身是需要很多條件才能產生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意識的種子,末那識,還有在欲界大腦淨色根是他的俱有依...所以他不純粹,死後,因為此世的身體,大腦去不到來世,就斷掉了,來世是新的意識,就記不得此世了,所以不常恆,不主宰。

末那識也就是我執識,只要不入無餘涅槃是不會斷的,哪怕在睡眠無夢,他還是在運作,他能夠去到下一世,但是他不能思想,不能分別判斷,凡夫大多數都沒有接觸到這個識,科學家接觸到了一點,他們說潛意識,生物鐘等多少和此有關,但是末那的內涵也是非常廣泛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至於正確運用要開悟才能說正確運用,都還不完全正確運用,開悟找到了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亦名如來藏,才知道他原來才是真心,對於意識的執著就淡薄了,轉初分意識為妙觀察智,末那識也跟著轉變一分為初分平等性智。http://www.

hymzw.net/book.html這個地址的書可以看看。

所以關鍵要開悟,不識本心,修法無益。上面那個回答有問題,注意,末那識和意識本身需要第八的種子不斷流注才能產生,他們不是什麼第八阿賴耶識不覺,阿賴耶識從始至終都是不覺的,能夠覺的始終是他配合第七(第七也是他產生的)產生的意識,開悟就是用意識找到從來不對蘊處界起好惡,貪染的阿賴耶識。

至於大乘起信論說的,本覺是從阿賴耶識對於前七識的心行的了別,不是對於蘊處界的了別,所謂始覺,不是說開悟才有第八識,是說凡夫開悟才認識到這個從來不斷的真心,名始覺。

至於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裡的一念不覺是說的無始無明,是心不相應煩惱,這個凡夫沒有開悟是相應不到的,唯有佛才斷盡無始無明,然而不是說阿賴耶識不覺,是說的其中沒有斷除的無量無始無明相應的上煩惱,如勝鬘經說。

如維摩詰經說,不知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知是菩提,善知眾生心行故。

唯識是相當精深的,如果一直這樣寫下去,且要長篇了,更何況很多東西末學沒有實證,也不清楚。到此!

2樓:冥想音主站

唯識法門非常艱澀,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難。第六識、第七識,是八識中的兩識,要想弄懂要從頭學,如果沒基礎,就是提問題都是錯的,就像你現在的這個問題。第六識、第七識不是所能運用的,他是八識一念不覺,產生的執著意識、分別意識,是妄識起的作用。

學佛要注意基礎的積累,切忌急功近利。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識就是個送快遞的,沒法自主思維。所以只需要修正第六意識就行了,第七意識瞞天過海。就能完成任務了。很神奇的。很不可思議的哦。看淨界法師講的課就能明白。

關於意識、阿賴耶識、第六識,第七識之間的關係的疑問!

4樓:匿名使用者

第六識的名稱是分別意識,我們思維、思考用的就是它。第七識、第八識非常細微,只有入禪定時才能認識清楚。而且,這樣來分幾個識,並不是說真的有好幾個,只是為了讓我們對業力的整個造作過程有一個瞭解而施設的。

凡夫眾生都有俱生我執,所以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思維。這是一種強烈的慣性,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來得非常自然,並不需要刻意去做自我暗示。

5樓:我愛天下眾生

你瞭解唯識宗嗎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三藏經典你都瞭解嗎? 你都看了嗎?古來大德修唯識宗的多得是,誰都沒說唯識宗是錯誤的!

佛教的第7識末那識是什麼?和第6識意識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

,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

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

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一、末那識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

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

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一)補特伽羅(梵pudgala ,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

如凡夫、二乘之有學、七地以前之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薩位而言。

(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

二教,即:(一)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汙意恆時與諸惑俱生滅。

六理,即:(一)不共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共無明,則恆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作為其所依之意根。

(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恆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恆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

(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佈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

7樓:智鎧

簡單說,末那是思量,意識是分別

第六識與第七識有什麼區別

8樓:凡筱雲

簡單的說:

第六識是心智,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你會做數學題,你知道怎麼燒菜,你知道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都是第六識。

第七識即末那識,簡單的說就是「我」,「我執」,就是因為有第七識的存在,我們開始分「我」和「非我」,因為第七識的影響,我們會傲慢、執著等等,如果沒有我與非我的區別,也就沒有排名,比較,等等,因為沒有意義。

比如:一個人考試100分,另一個人50分。如果沒有第七識,那麼兩個人對這兩個分數就只是兩個分數而已。但是有了第七識,就會比較,就會有人傲慢,有人沮喪。

9樓:

淨空法師---第七識就是染汙,染汙的根源。第七識頭一個是我見,我見、我愛、我痴、我慢,愛是貪,慢是瞋。

七識一轉,六、七是跟著一起轉的,第六識是分別,這個一轉,就明心見性,《華嚴經》上初住菩薩。

十法界是唯識所變,識裡面有染汙,八個識,第七識就是染汙,染汙的根源。第七識頭一個是我見,我見、我愛、我痴、我慢,愛是貪,慢是瞋。所以第七識就是我跟我同時起來的貪瞋痴,這是染汙,染汙的根源。

不能轉第七識,清淨心就得不到。七識一轉,六、七是跟著一起轉的,第六識是分別,這個一轉,就明心見性,《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天台大師說他們是分證即佛,他們是真佛,不是假的,他們用真心,轉八識成四智。

六、七因地轉,前

五、第八是果上轉,所以

五、八就不要問它,只要把

六、七轉過來,前

五、第八就跟著轉。能夠把這兩個識轉過來,七識轉了,清淨心現前,六識轉了,平等心現前,後面就是大覺,大徹大悟,這是個關鍵。你修行修什麼?

就是修這個玩意。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的,放下我執、放下法執,這兩種執著放下,問題就解決了。

淨空法師---第六識,給諸位說,它是罪魁又是功首,它要是迷了、做惡了,六道輪迴它的罪是第一,主犯;它要是能夠回頭,將來是成佛、成菩薩,功勞也是第一,所以是罪魁功首,我們還是要用第六識,要用它來起觀照的功夫。

功夫在**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用,這個就是道場,真正的道場,用的是心地功夫。就是曉得事實真相了,於一切人不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根塵相對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憎愛,你就不會輪迴,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

10樓:是噠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

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

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一、末那識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

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

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一)補特伽羅(梵pudgala ,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

如凡夫、二乘之有學、七地以前之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薩位而言。

(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

二教,即:(一)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汙意恆時與諸惑俱生滅。

六理,即:(一)不共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共無明,則恆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作為其所依之意根。

(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恆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恆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

(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佈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

這樣可以麼?

佛教是唯識論還是唯心論 有什麼區別

中觀派與瑜伽行派並稱為佛學的兩大基本流派。中觀派發揮了 大般若經 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 依存的關係 因緣 緣會 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 假名 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 無自性 所謂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使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在他們看...

佛教裡的煩惱具體指哪些內容呢,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問題有層次之分,但是總原則不變,後學略說如下 第一 佛法裡所說的煩惱,並不是世間人常講的煩惱,世間人常講的煩惱,都是世俗紅塵累事造成的壓力 情緒上的痛苦等,那些是真正的煩惱造成的結果。佛法中的煩惱,是引發眾生輪迴生死的煩惱 一直束縛眾生的結,譬如貪 嗔 邪見,由於有貪,眾生就會一直追逐五欲而無法止...

佛教這應該怎麼懺悔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悔過說明他是有善根的。佛是慈悲的,自己要發心,用不淨觀培養空觀心,佛也會加持你,種下菩提種子。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眾生多 男女欲,飲食慾,睡眠慾。至於懺悔,大悲咒可滅一切罪,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一日五次。晚上,可念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我試過,感應超好。此外,手淫者,多有吸精氣鬼 即佛經中的非人 使其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