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這應該怎麼懺悔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2021-03-07 16:02:19 字數 5375 閱讀 7215

1樓:都邑華夏

悔過說明他是有善根的。佛是慈悲的,自己要發心,用不淨觀培養空觀心,佛也會加持你,種下菩提種子。

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眾生多 男女欲,飲食慾,睡眠慾。

至於懺悔,大悲咒可滅一切罪,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一日五次。

晚上,可念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我試過,感應超好。

此外,手淫者,多有吸精氣鬼(即佛經中的非人)使其產生惡念,奪其精氣。藥師本願功德經中講過誦持藥師佛名號及藥師灌頂真言可使此鬼遠離,使人復原如初。

懺悔最主要是 誓不再造

佛法無邊,慈悲廣大。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願世人早發菩提心!

願佛法常住在世!

樓下所說楞嚴咒是咒王,由於太長,正常一邊要15分鐘。堅持不易啊!但絕對殊勝!

2樓:匿名使用者

先不談佛教及懺悔,越談心結越結越緊......

當慾念產生的時候:

1. 馬上到戶外運動,儘量消耗體力並轉移注意力。

2. 衝冷水澡,讓自己清醒一點。

3. 儘量遠離會讓自己產生遐想的場所或話題、媒介等。

4. 日常生活中把生活節奏安排緊湊些,讓自己更忙些。

5. 如果時常感到亢奮,還是得看內分泌科醫生。

佛教是提供一種生活模式的參考,不單單是戒律的遵守或執行,儘量開發自己的智慧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煩惱即菩提,一時的迷誤,也許會是智慧增長的根基。

從根本解決起,就不會老是在後悔。

3樓:傻子阿亮

朋友,我深刻的理解你的朋友的難處啊!既然受了五戒,這說明他和佛法還是有緣的!既然真的想改,五戒戒體當然還有!!

因為佛是慈悲的!偉大的佛會給其時間改的!是比較難改,但只要是真心實意的!

總會改正的!佛法無邊嘛!佛有很多的辦法的!

這應該怎麼懺悔?心到神知嘛!只要心中真正悟道!

真正想改!神都會知道的!不用過多的告訴別人,建議他平日裡多看一些真正的佛法;多看一些健康、向上的好電影;多和善良的好人交往!

也可以玩一些好的遊戲,比如象棋!這樣會把自己的壞毛病沖淡的!

他身體素質不如從前了怎麼把身體養好?建議他找一個好的**,練一練氣功吧!比如,王瑞堂老師的少林內勁一指禪就很好的!

壯陽很棒的,(我過去也是手*的腎虛,練了一二年身體就基本**了!)

願你們如意!!

4樓:匿名使用者

好好懺悔,多讀誦楞嚴咒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5樓:百度使用者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世尊在《業報差別經》中講到:

「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

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

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 眾所周知,「懺悔」乃漢譯佛經中一箇中外合璧的詞語,「懺」為梵文「懺摩」的音譯,「悔」則為「懺摩」的漢語意譯,「懺摩」的原義為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了別人而請求原諒。

梵語中另有「提舍那」一詞,意為「說罪」,即通過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

「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雲: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

因為這些數不清的身語意三惡業,阻止了純淨的菩提心從心底生起,我們要求得解脫的道路就會障礙重重,懺悔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

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

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

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併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式,總有十條:

一、嚴淨道場;

二、沐浴淨身;

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

四、奉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拜;

七、懺悔;

八、行道旋繞;

九、誦經;

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

三、七種懺悔心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慾望而忙碌。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

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其次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

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

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迴圈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在喪失了因果正見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人心迷失、道德淪喪、社會動盪、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縱,使得世界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暴力槍殺頻頻發生,人們居無寧日食無安日;貪心的放縱,使得上行下效,人們沉溺於花天酒地之中,不顧一切地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縱情於五欲之中的人們開始飽嘗難以盡述的苦難:風雨不調、汙染嚴重、災難頻仍,天下之大已經難以找到一方純潔的淨土;沒有了親情的撫愛和傳統美德的薰陶,現代孩子只能任隨社會的汙流毒蝕幼小的心靈;殺業的泛濫、性慾的放縱,帶來了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絕症,人們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脅;吸毒的癮君子們被毒品摧殘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餓鬼。

有了恐怖心,也就能產生「出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這種流轉之苦產生出離心。 但是隻知道自己出離是不夠,還要能希望眾生也遠離這種流轉之苦,這就是「菩提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分親、疏、厚、薄,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冤親平等心」。

而我們之所以能從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懺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最後,則應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懺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積極懺悔罪業,一方面在懺悔之後,放下心中的掛礙,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四、四力懺悔 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深明因果,知道種惡因,必受惡報。

因而從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動念處,嚴防種錯了因,就避免受惡報。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時縱貪嗔痴,犯殺盜淫,大膽妄為,什麼壞事都敢做,直到惡報現前,才恐懼後悔,已毫無用處。我們學佛的人,應學菩薩修行,一方面淨化身心,檢點言行,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時為眾生設想,多做利人的事,廣種善因。

這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利己利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成佛道,也必須從這裡做起。 學佛,其最基本的一條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認為,行善是功德的積累,成佛的基礎,罪惡則導致眾生的生命輪迴之苦。罪惡的生起,在於眾生的「無明」。無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質,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

此惑能生諸業,而導致各種相應的果報。眾生的「惑」主要表現為貪、嗔、痴三個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惡,既要斷除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又要斬盡那些造惡作業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學佛者應有一種慚愧心、警覺心。

懺悔是消業、去災和功德積累的前提,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承擔。如依四力懺悔,則可以使重業減輕,輕業變無,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首先是出罪力。

我們應該醒悟到從無始以至今生,因為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業和這些過失招致的可怕業果,在三寶前要誠懇地發露,不要有一絲隱瞞,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種子從心裡拔除。所謂人命呼吸間,要思維人生無常,遭罪無義,死後諸般可怕之事,珍惜這個可以懺悔業障的殊勝因緣。 其次是依止力。

三業不淨,輪迴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因此必須要在生前尋求救護者、尋求清淨所依。經典告訴我們佛陀具有圓滿的功德,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眾生的畏懼痛苦,給予究竟安樂;並且一切菩薩也是我們的依止對境,也能清除我們的罪障。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尋找良醫為其救治,我們一旦對惡業生起了厭患,明白自己所造惡業的可怕,也需要有對治的良醫好藥。

此處以總依三寶,別依菩薩作為懺罪的依止。 第三是對治力。通過發露並找到所依以後,要儘快的聞思修佛法,調伏煩惱積集資糧。

認識到有機會修學正法,解救自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丟失誰能給我們大無畏的心境,如何能脫離生死之苦呢?我們沒理由再懈怠放逸。

對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禮諸佛、持唸佛號、讀誦大乘經典、信解空性、觀念百字明等咒語,塑像造塔供養等等。經中提到:修懺悔也是一種積集資糧的方便,不但不失壞善法,而且能增長善根。

如此看來對治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佛教認為人應該怎樣生活,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簡單說,就是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複雜點說 首先,雖然佛法講的是諸行無常,一切都變異和流動之中,不值得執著,但是不要以為一切都沒有必要去努力 沒有必要去認真。說一切是變異之中,但這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對外界的權力 財富 生命等物質的生活過於執著。執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對外界事物的錯誤迷戀和貪取,...

佛教裡的因果迴圈是怎麼開始的佛教是怎麼看待因果迴圈的

佛教說無始。佛經上常可看到 無始以來 的說法。有始則無因。如果存在一個第一因的話,這個第一因必然破壞因果律 第一因可以不依賴原因存在,那別的事物的存在又何必要依賴第一因哪?故而佛教說第一因為子虛烏有。因果相續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要找它的零點,就像要在一個圓上找個起點,你能找到嗎?上帝創造世界,是...

佛教裡說的東西,我全信,這算信佛嗎

這個屬於一般般的信佛了,所謂的信佛,並不是佛教裡說的東西你都信就屬於信佛,而是要從佛教裡所教授給你的學佛的真諦 如何辨別佛法與外道的真偽開始,這才是真正的信佛,信佛是讓我們運用佛法來修煉我們的心 改變我們的人生與命運,從而完成生命的升級換代 解脫生死 超越輪迴 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不算啊信,願,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