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道德,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2022-03-15 23:59:33 字數 6457 閱讀 6502

1樓:夜雪燈影

其實吧事情無論對錯都沒關係,大家的看法最重要,如果都說你錯,你怎麼做都不對,如果都家都能認同,你怎麼做大家都能接受!

2樓:手機使用者

道德是規範人們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的基本行為準則

什麼叫道德

3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它是以宇宙之理制定的,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拼音:dào dé。

例句: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裡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4樓:雙言濯涵涵

道德就是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做人做事的行為規範。

5樓:仙頤多尋巧

道德是客觀見之於主觀的法,主要指稱個人的道德修養及其結果。

6樓:呂錫海

關於道德,你們說的很詳細,也沒錯,但說的太多了我倒看不懂了。道德,讓我說啊很簡單,「道」就是方法;「德」就是民俗,兩者加在一起就等於「道德」。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做任何事,只要你瞭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再加上你處事的方法,你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或者是一個講道德的人了!

7樓:卡堅卡

去看看老子的《道德經》吧。

8樓:業尋枋

道德是通過行為規範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係的準則、標準和規範的總和。道德規範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9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共產主義道德是共產主義事業向人們提出的共同生活和行為的規範,也是用共產主義思想來判斷人們的行為是非、善惡、好壞的標準,它體現了無產階級利益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與要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科學、最先進、最偉大、最高尚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基本特點是忠於共產主義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人。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10樓:九月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範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11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這一

含義比較朦朧含蓄,很難單獨理解,這裡先從人性這一理解開始。人性的理解無非是道德天生,以及人性本惡道德是後天形成兩種言論,但不管兩種說法是什麼,他們的起點都是人性始於一切的情感,道德之上,把人性託上了一切道德倫常的上端,把一切的道德倫常能夠實施執行的功勞歸結為人性,把人性當成了道德的始點,並認為源流不會改變。但這種說法很難去解釋人性是什麼。

所以,這裡就簡單的理解——只把人性當做名詞,因而得到對人性的解釋是:人性是文明對自身體制下的一切道德,情感,信仰,法則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總結後的印象稱謂。並把人性放在了道德情感的未流,把人性當成了道德情感的總結——因為是總結,所以隨著文明給出的不同條件,原有的人性的定義也在不斷的變遷。

所以人性在這裡並不能做為道德的始點和支撐,源流與信仰。它作為印象稱謂與總結,只能當做人們道德觀的參考或借鑑。或者,只是個人道德觀的參考或借鑑。

一些善良而對道德迷茫的人,都會參考、借鑑,甚至是機械地遵循傳統上描述的善美教條,但這種遵循不是對道德固執於形式,就是沒有自身的主觀概念易於道德觀崩壞,那些傳統上被遵循的道德,形式上的理解無非就是些遵典守常下、順時隨俗而來的行事模板,言語典則。以抑制人所厭惡的,來求自身的質美。讓人們自己把它尊為準則,思為觀念,以為風習,成為風尚,列為典範。

所以,在簡潔為框定而來理解道德,道德的解釋就是:社會生活中普遍接受的慣常行為的準則、規範及教條、道理普傳下來的以『人為』為模範的美好上的念想。

**於網文——情感始源假想論,社會規則之人性與道德,新解起緣-平易年華

12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係。要求得和諧,就要先剋制自己,去滿足對方的要求。達到雙方都滿意。

13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應該是追求人人平等的人不是一種謀取權力地位的手段

14樓:碧海藍天

道德的特徵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15樓:匿名使用者

價值觀 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準,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曰社會行為模式。

價值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 ,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

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的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衝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於後者。

價值觀念的變化是社會改革的前提,又是社會改革的必然結果。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價值觀的特點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永續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

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

價值觀的影響效應

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的行為,還影響著群體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

同一個規章制度,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反,那麼就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為,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價值觀的型別

1、理性價值觀 它是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價值觀。具有理性價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於一切。

2、美的價值觀 它是以外形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把美和協調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3、政治性價值觀 它是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這一型別的人把權力和地位看的最有價值。

4、社會性價值觀 它是以群體和他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把為群體、他人服務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5、經濟性價值觀 它以有效和實惠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實惠的就是最有價值的。

6、宗教性價值觀,它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信仰是人生最有價值的。

價值觀是一種內心尺度,它凌駕於整個人性當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察、信念、理解等,支配著人認識世界、明白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自我瞭解、自我定向、自我設計等;也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們這裡考察的職業價值觀,在於**人們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活中,在眾多的價值取向裡,優先考慮哪種價值。 價值觀具有下列特性:

(l)價值觀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同。

(2)價值觀是相對穩定的。價值觀是人們思想認識的深層基礎,它形成了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培養而成的。

人們的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是相對穩定的,具有永續性。 (3)價值觀在特定的環境下又是可以改變的。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增長,人們的價值觀有可能發生變化。

價值觀是支撐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它決定著人類行為的取向,決定著人們的什麼樣的心態和旨意去開創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對於人類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導引意義。

價值觀作為人對自身生活意義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會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什麼叫做道德?

16樓:華夏之子華

恆量和指導人的思想行為的準則,叫道德。

17樓:手機使用者

什麼是道德?簡單地說,道德就是人類分辨善惡的標準。那麼道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呢,還是通過後天的教育獲得?

心理學家發現,不管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人類道德的基本標準是相同的,比如誠實、正直、同情、憐憫是善,欺騙和殺人是惡。而且,人類在嬰兒期就表現出善惡的區分能力,看起來這種判斷善惡的標準是天生的。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把這句話理解為「人生而知善惡」非常貼切。

如果說道德與後天教育有關,那麼,為什麼中國這半個世紀以來,樹立了許多道德英雄作為人民的學習榜樣,而並不見得對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準有所裨益呢?到了今天,反而聽到人們在驚呼道德淪喪,出現巨大的誠信危機。例如,這次華南虎**被質疑造假,甚至「嫦娥」號飛船拍的月面**也被質疑盜用美國航天局早期的月面**,這不是很奇怪嗎?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社會把本民族傳統的道德體系徹底破壞之後,會不會改變人們對善惡判斷的標準呢?我們知道,文革的「破四舊」運動,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的否定和破壞最為徹底,但我們並沒有看到中國人內在的道德標準有所改變。俗話說 ,「老百姓心中有把秤」,或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把「秤」和「群眾的眼睛」其實就是道德,這「道德」是無法用灌輸某種意識形態或通過破壞傳統文化加以改變。

科學家相通道德存在於大腦的某個部分,甚至可以遺傳。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舒亞-格林設計了「扳道難題」和「橋樑難題」,當受試者對問題做出選擇時,用核磁共振測試受試者大腦,看看大腦哪一個區域在解答這個問題時最活躍。 「扳道難題」假設一條道岔上臥著五個人,另一條道岔臥著一個人,一列火車駛來,現在你會將道岔扳向哪一邊?

受試者大部分回答是將道岔扳向臥有一個人的那邊,因為這樣可以有五個人存活,這是理性的選擇。 「橋樑難題」假設一條鐵軌上臥五個人,一列火車駛來,這時如果你把橋上的一個胖人推下去,擋住火車,五個人就得救。受試者大部分拒絕推下那個胖人,而寧願讓火車壓死鐵軌上的五個人。

同樣有犧牲一個人而挽救五個人生命的選擇機會,但受試者在這兩個「難題」面前選擇結果卻不一樣,後者,受試者做了情感的選擇。心理學家發現,理性的選擇和情感的選擇是發生在大腦的幾個不同的區域裡,道德的確存在生理學基礎。 心理學家進一步發現,某些在大腦負責感情的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就會喪失道德判斷的能力,對「橋樑難題」大都傾向於理性的選擇。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裡,無論是個人或一個**,他們對類似「難題」的選擇是遵循造物賦予人類天賦的準則去選擇,什麼時候應該用理性來選擇,什麼時候應該用情感來選擇,基本上能恰到好處,這樣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和進步。 以上兩個心理學家設計的「難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例證。例如,某年黃河發洪災,堤壩隨時可能決口,現在必須分洪,於是選擇一個小村莊作為分洪出口,這就是犧牲區域性顧全大局的選擇。

**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理性的,可以認為是合理的,儘管在情感上人們是很不願意那樣做,因為對那個村莊的人來說是不道德的。 再如,一個村莊有幾百畝地被開發商看中,**決定將這塊土地賣給開發商,但給農民的補償不足以維持他們將來的生計,於是農民組織起來要求提高補償。現在**面臨這樣的選擇:

一是派出特警鎮壓,將農民打傷、打怕、打垮,最後達到徵地的目的。二是通過和平談判,給農民合理的補償。 第一個選擇是理性的,**考慮更多的是,提高農民的補償會減少**的賣地收入,同時可能損害開發商的利益而導致專案流產,這勢必影響當地**的gdp的政績。

第二個選擇是情感的,從道德的角度考慮,**和商人不願看到失地農民的悲慘遭遇,意識到政治和商業的最終目的是造福於人,而非製造苦難。 顯然,在文明的社會裡,人們願意看到後一種選擇,然而中國的現實是理性的選擇壓倒了情感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得天下者皆冷酷之徒,按心理學家的說法,在中國,有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易成就大事業,而有仁慈之心者多一事無成,這不能不是吾國吾民之不幸也!

道德的含義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基本解釋 1.morals ethics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裡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moral 合乎道德的 詳細解釋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由一...

社會道德與人的道德區別是什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是什麼?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 superstructure 的不同範疇。法律屬於制度的範疇 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範疇。法律規範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 道德強調對他人 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範的結構是假定 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 而道德規範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

道德標準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標準的道德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準不是超歷史 超現實 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上,它是一定社會 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凡是符合這種原則 規範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準,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 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