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論據,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事例

2022-02-23 07:29:01 字數 4761 閱讀 2183

1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經常問「轉基因到底安不安全?」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轉基因是一種技術,就象「紅燒」是一種技術一樣。

就象我們無法回答「紅燒是否好吃」,我們也無法回答「轉基因是否安全」。紅燒可以做出好吃的肉,也可以做出不好吃的肉,能明白這一點,就應該能夠理解:轉基因可以做出安全的作物,也可以做出不安全的作物來。

當我們討論「紅燒肉是否好吃」的時候,只能是針對一盤具體的紅燒肉。同樣,當我們討論「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時候,也必須是針對一個具體的轉基因產品。這就是轉基因安全稽核中的「個案原則」——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產品進行安全性的稽核,通過稽核批准種植的才是安全的產品,而那些通不過稽核的,就被禁止種植了。

當我們說「紅燒肉好吃」或者「不好吃」,有意或者無意地,都是在跟某個標準去相比——或者是其他的做法相比,或者是跟自己以前吃過的某種美食相比。如果沒有比較標準,那麼無從談起「好」還是「不好」。討論一種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基準,空泛地談「安全」——或者象許多人期望的那樣「絕對安全」,就無法討論。

「絕對安全」,在邏輯上就無法證明。

我們無法證明吃了幾千上萬年的食品就是「絕對安全」的。比如花生、小麥、蠶豆、牛奶、木薯等食物,都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直到近代,人們才知道它們可能使一些人過敏或者中毒,嚴重的導致死亡。但是,我們能夠接受那些有著長久食用歷史的食物是「安全」的。

所以,在評估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時候,是把經過基因改造的作物和相應的沒有改造的去比較,如果前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不比後者高,就認為二者的「風險等同」。既然我們認為後者是「安全」的,那麼就應該接受前者也是安全的。這,就是轉基因食品安全稽核中的「風險評估」——它不是去證明轉基因產品「絕對安全」,而是評估它和相應的非轉基因品種相比,安全風險有沒有增加。

轉基因產品的安全審查

「個案稽核」和「風險評估」,是轉基因產品安全審查中最基本的兩條原則。當一個轉基因品種出現的時候,「風險評估」是如何進行的呢?

如果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見到了一種陌生的食物,往往會發出「這玩意兒能吃嗎」的疑惑。人作為動物,這應該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無可厚非。這時候,如果有我們信任的人詳細介紹一下這種食物的原料和製作方法,而這些原料和製作方法「存在問題」的可能性都是我們可以**、可以控制的,那麼許多人大概就能夠接受這一種「新食物」了。

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評估,就相當於這樣評估每一種原料和每一個操作步驟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有一個詳細的評估指南,下面只介紹最關鍵的幾個方面:

首先,所轉基因的**。任何轉基因都有明確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由所轉進去的基因來實現。至於有人擔心的「如果往糧食裡轉了豬的基因,回民同胞吃了怎麼辦」,純屬是無事生非的杞人憂天。

且不說豬裡是否有對糧食生長有幫助的基因,即使轉了也會清清楚楚地進行說明,不會導致「誤食」。就象僱傭一個員工會調查背景一樣,在轉一個基因之前也要審查它的身世背景。轉進食用作物的基因,必須是「身世清白」——提供這個基因的物種,一般需要有「長期的安全使用歷史」,沒有毒性,不導致過敏等等。

比如最常見的抗蟲基因bt,來自於一種細菌,它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從2023年代開始,bt基因在細菌中的表達產物——bt抗蟲蛋白,就被用作「綠色農藥」,在有機種植中都可以使用。到bt基因被轉進農作物中抗蟲的時候,bt蛋白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安全使用」歷史。

而**大米中的基因,幾個來自常見的農作物(比如一個來自玉米),只有兩個來自細菌的基因沒有「使用記錄」。不過,其中的一個存在於人體的腸道菌中,自然不足為慮。而另一個,在食物上的細菌中並不罕見。

也就是說,人們通過常規飲食,也會吃下這種蛋白。如果是象花生這樣有「過敏記錄」的作物,就不大可能把它的基因轉到別的作物上去。

其次,要確定基因表達產物的安全性。比如bt基因的表達產物是bt蛋白,就需要確認它會被人的胃腸消化,不會具有活性,而不會象被蟲吃了之後會被啟用產生毒性。同時,也要確認它不會導致過敏。

再比如**大米,轉進去的基因表達出來的產物是胡蘿蔔素。安全稽核時需要確認這樣表達出的胡蘿蔔素跟人們通常吃的胡蘿蔔素一樣,而在大米的正常食用量下不會超過「安全攝入量」。

第三,還要考慮轉入基因之後,是不是會影響作物本身的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有害成分。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經可以比較清楚地識別基因轉入之後對其他基因的影響。如果沒有影響,那麼轉基因作物的化學組成和相應的傳統作物就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如果有影響,就需要進一步評估這些影響是好是壞。如果是好的,那算是意外之喜;如果是壞的,那這個轉基因作物就折戟沉沙了。

實際上,其他「傳統」的育種方式,比如雜家育種、誘變育種,也都可能發生第三種變化。但是人們不會去擔心這些育種方式的安全性,只對轉基因「可能」導致這種變化憂心忡忡。所以,可以說,經過了這一套安全評估流程的轉基因作物,比起傳統的育種手段來,安全性只高不低。

2樓:道術並進

現在的都不足以作為證明其安全的論據

3樓:愛吹電吹風

轉基因種子在外國人手裡,對國家民族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命放在別人手裡。歐美列強會對中國人仁慈嗎

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事例

4樓:匿名使用者

非常遺憾,沒有一個食品安全問題被證明和轉基因有關。

不過有機食品倒是出過事,德國的黃瓜,美國的雞蛋都有,都死人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經常問「轉基因到底安不安全?」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轉基因是一種技術,就象「紅燒」是一種技術一樣。

就象我們無法回答「紅燒是否好吃」,我們也無法回答「轉基因是否安全」。紅燒可以做出好吃的肉,也可以做出不好吃的肉,能明白這一點,就應該能夠理解:轉基因可以做出安全的作物,也可以做出不安全的作物來。

當我們討論「紅燒肉是否好吃」的時候,只能是針對一盤具體的紅燒肉。同樣,當我們討論「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時候,也必須是針對一個具體的轉基因產品。這就是轉基因安全稽核中的「個案原則」——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產品進行安全性的稽核,通過稽核批准種植的才是安全的產品,而那些通不過稽核的,就被禁止種植了。

當我們說「紅燒肉好吃」或者「不好吃」,有意或者無意地,都是在跟某個標準去相比——或者是其他的做法相比,或者是跟自己以前吃過的某種美食相比。如果沒有比較標準,那麼無從談起「好」還是「不好」。討論一種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基準,空泛地談「安全」——或者象許多人期望的那樣「絕對安全」,就無法討論。

「絕對安全」,在邏輯上就無法證明。

我們無法證明吃了幾千上萬年的食品就是「絕對安全」的。比如花生、小麥、蠶豆、牛奶、木薯等食物,都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直到近代,人們才知道它們可能使一些人過敏或者中毒,嚴重的導致死亡。但是,我們能夠接受那些有著長久食用歷史的食物是「安全」的。

所以,在評估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時候,是把經過基因改造的作物和相應的沒有改造的去比較,如果前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不比後者高,就認為二者的「風險等同」。既然我們認為後者是「安全」的,那麼就應該接受前者也是安全的。這,就是轉基因食品安全稽核中的「風險評估」——它不是去證明轉基因產品「絕對安全」,而是評估它和相應的非轉基因品種相比,安全風險有沒有增加。

轉基因產品的安全審查

「個案稽核」和「風險評估」,是轉基因產品安全審查中最基本的兩條原則。當一個轉基因品種出現的時候,「風險評估」是如何進行的呢?

如果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見到了一種陌生的食物,往往會發出「這玩意兒能吃嗎」的疑惑。人作為動物,這應該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無可厚非。這時候,如果有我們信任的人詳細介紹一下這種食物的原料和製作方法,而這些原料和製作方法「存在問題」的可能性都是我們可以**、可以控制的,那麼許多人大概就能夠接受這一種「新食物」了。

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評估,就相當於這樣評估每一種原料和每一個操作步驟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有一個詳細的評估指南,下面只介紹最關鍵的幾個方面:

首先,所轉基因的**。任何轉基因都有明確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由所轉進去的基因來實現。至於有人擔心的「如果往糧食裡轉了豬的基因,回民同胞吃了怎麼辦」,純屬是無事生非的杞人憂天。

且不說豬裡是否有對糧食生長有幫助的基因,即使轉了也會清清楚楚地進行說明,不會導致「誤食」。就象僱傭一個員工會調查背景一樣,在轉一個基因之前也要審查它的身世背景。轉進食用作物的基因,必須是「身世清白」——提供這個基因的物種,一般需要有「長期的安全使用歷史」,沒有毒性,不導致過敏等等。

比如最常見的抗蟲基因bt,來自於一種細菌,它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從2023年代開始,bt基因在細菌中的表達產物——bt抗蟲蛋白,就被用作「綠色農藥」,在有機種植中都可以使用。到bt基因被轉進農作物中抗蟲的時候,bt蛋白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安全使用」歷史。

而**大米中的基因,幾個來自常見的農作物(比如一個來自玉米),只有兩個來自細菌的基因沒有「使用記錄」。不過,其中的一個存在於人體的腸道菌中,自然不足為慮。而另一個,在食物上的細菌中並不罕見。

也就是說,人們通過常規飲食,也會吃下這種蛋白。如果是象花生這樣有「過敏記錄」的作物,就不大可能把它的基因轉到別的作物上去。

其次,要確定基因表達產物的安全性。比如bt基因的表達產物是bt蛋白,就需要確認它會被人的胃腸消化,不會具有活性,而不會象被蟲吃了之後會被啟用產生毒性。同時,也要確認它不會導致過敏。

再比如**大米,轉進去的基因表達出來的產物是胡蘿蔔素。安全稽核時需要確認這樣表達出的胡蘿蔔素跟人們通常吃的胡蘿蔔素一樣,而在大米的正常食用量下不會超過「安全攝入量」。

第三,還要考慮轉入基因之後,是不是會影響作物本身的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有害成分。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經可以比較清楚地識別基因轉入之後對其他基因的影響。如果沒有影響,那麼轉基因作物的化學組成和相應的傳統作物就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如果有影響,就需要進一步評估這些影響是好是壞。如果是好的,那算是意外之喜;如果是壞的,那這個轉基因作物就折戟沉沙了。

實際上,其他「傳統」的育種方式,比如雜家育種、誘變育種,也都可能發生第三種變化。但是人們不會去擔心這些育種方式的安全性,只對轉基因「可能」導致這種變化憂心忡忡。所以,可以說,經過了這一套安全評估流程的轉基因作物,比起傳統的育種手段來,安全性只高不低。

有機食品和轉基因食品的區別,轉基因食品與有機食品有什麼區別嗎?

這位朋友,有機食品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並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包括糧食 蔬菜 水果 奶製品 禽畜產品 蜂蜜 水產品 調料等。有機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條件 原料必須來自於已建立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採用有機方式採集的野生天然產品 ...

轉基因食品其實很環保閱讀問題,轉基因食品其實很環保閱讀問題

1 種植過莊稼的人都知道,除草劑使用該是什麼時間,一般是在播種時或幼苗期,作物未封行時使用除草劑,當作物長大時,本身已經完全遮蓋地面的時候是不再需要使用除草劑的,以大豆為例,當到大豆即將到達開花期時就不會再使用除草劑了,等到大豆採收時,除草劑使用已經過去差不多五十天了,殘留危害等已經不大可能,有一些...

荷蘭黃瓜是轉基因食品嗎,水果黃瓜是否轉基因

荷蘭bai黃瓜不是轉基因食品。補充du 原產地於荷蘭zhi,只有普通黃瓜的一半dao長,皮脆光滑,沒回有普通黃瓜表皮上的答刺,肉質脆嫩,味甘多汁,黃瓜味特濃。黃瓜的含水量為96 98 它不但脆嫩清香,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有機黃瓜在種植中不使用任何除草劑 煙燻劑 人造殺蟲劑或除菌劑。有機肥料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