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三國演義的三大戰役 要故事情節

2022-01-10 08:55:54 字數 5461 閱讀 2216

1樓:最後天使毀滅

這三次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這三戰相同的地方在於: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二、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資治通鑑》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

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三、三戰在進行過程中都使用了「相持」這一戰術,戰爭拖延的時間都比較長。尤其夷陵之戰,戰爭的雙方在山川綜谷間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謂曠日持久。四、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而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

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軍閥。赤壁之戰確立天下三分的歷史格局,使三國的走向日趨明朗。夷陵之戰則最終確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國成為事實。

具體看這個

2樓:南霜剪輯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曹操勝!爭奪北方霸權!

赤壁之戰,曹操和孫劉聯軍,孫劉勝,曹操爭奪江南!

彝陵之戰,劉備和孫權,孫權勝,劉備為關羽父子報仇,爭奪荊州!

三國期間:官渡,赤壁,彝陵並稱三大戰役。這三場戰役對三國局勢的影響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官渡之戰,曹操vs袁紹,這一戰曹操以少勝多,不但擊敗了袁紹,而且一鼓作氣徹底消滅了這個對自己北方統治構成最大威脅的鄰居。此戰下來,曹操得到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自己的兵力也從抵抗袁紹的十幾萬,迅速擴充到百萬之眾。使曹操成為北方不敗的霸主。

而且此戰之後,曹操收袁紹文臣武將幾十員,如名將張郃,高覽,文臣辛毗,陳琳等人...

3樓:曦惘謃光

何必呢,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現在的卻在虛度

4樓:

1名稱:官渡之戰

地點:官渡港附近

雙方:曹操與袁紹

起因:在曹操打下宛之後因賈詡之計潰敗,回到許昌,本要揮師直指宛。而袁紹收到了賈詡的策動,於是發動了官渡之戰。

結果:由於許攸的叛變並獻計給曹操,於是曹操攻擊了袁紹的糧倉導致袁紹大軍潰退。

2名稱:赤壁之戰

地點:赤壁

雙方:曹操與孫劉聯合 起因:在曹操的野心鼓動下,曹操沒有接受賈詡加強內政的規勸,發動了赤壁戰爭。

結果:由於鐵索連環後被施以火計,曹操軍大敗。

3名稱:夷陵之戰

地點:夷陵

雙方:劉備與孫權

起因:樊城之戰中孫權的偷襲導致關羽的陣亡,劉備怒火中燒,於是發動了夷陵之戰。

結果:由於劉備軍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戰術,且戰線拉得太長,後方補給無法接濟,導致劉備軍作戰能力大大下降,於是陸遜火燒連營給了劉備軍致命一擊。

(經過已經包含在了起因與結果中)

三國演義的三大戰役 要故事情節

5樓:勞樂荷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主要故事:「火燒烏巢」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與曹操持久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曹操便帶精騎五千人前去攻打烏巢,一舉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劉備、孫權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開始南征準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九月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親率大軍東下,反而促使劉備與孫權聯合利用火攻之計在赤壁擊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燒赤壁」

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

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裡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

魏軍敗逃。

3、彝陵之戰(夷陵)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削,此後,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主要故事:「火燒連營」

劉備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以火攻為取勝手段的戰役。

6樓:匿名使用者

你直接去看三國演義。會精彩點的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分別是?

7樓:利利淺侃

「三國」時期的戰爭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稱三大戰役。三大戰役是指三國時期發生的三個大規模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就三國三大戰役來說,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強大的袁紹。

到了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聯合擊敗了強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戰中,則是蜀漢和東吳的對決,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都在5萬人左右,結果陸遜重創了劉備,幫助東吳笑到了最後。由此,在三國三大戰役中,東吳參與了其中的兩場,並且是兩戰全勝。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呢?

一首先,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建立的國家,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或者東吳。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結束。由此,對於東吳來說,儘管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兩戰兩勝,但是,之後的結果依然是魏蜀吳三分天下,在蜀漢滅亡後,東吳最終被西晉消滅。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一方面,雖然東吳取得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勝利,但是,在這兩場戰役之後,東吳並沒有在實力上實現質變。換而言之,東吳在這兩場戰役之後獲得的戰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二具體來說,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其畢竟牢牢佔據了北方中原地區,在經過一番休養生息後,曹魏依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勢力。更為關鍵的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之前攻佔的荊州成為孫權和劉備爭奪的焦點。結果,在爭奪荊州地盤上,反而是劉備一開始收穫頗豐。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

三對於劉備來說,本來奪取了荊州四郡,後來又向孫權借了南郡。在此基礎上,荊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劉備奪取了。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劉備才是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而孫權和江東,主要是實現了自保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憑藉著荊州五郡,劉備得以攻佔益州,再奪漢中,建立了蜀漢。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孫權早一點佔據了荊州,很可能就沒有劉備什麼事情了。也即等到孫權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後,已經無法通過荊州作為跳板來繼續擴張疆域了。

反而因為佔據了荊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點進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軍征討東吳而不是蜀漢。

四最後,等到夷陵之戰時,孫權和東吳又一次取得了勝利,結果這只是防禦了蜀漢的進攻,並沒有藉此機會消滅蜀漢。換而言之,通過夷陵之戰,東吳並沒有能明顯擴大疆域。如果孫權可以消滅蜀漢,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禮了。

另一方面,就東吳自身來說,也存在很多問題,這是東吳沒能改變三國格局的重要原因。舉例來說,蜀漢和曹魏的兵權,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將軍手中,但是,對於東吳來說,實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個將軍都擁有一定的兵力,而這,無疑影響了東吳大軍的戰鬥力。比如在合肥之戰時,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孫權十多萬大軍輸給張遼等人的原因之一。

綜上,儘管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兩戰全勝,東吳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8樓:匿名使用者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主要故事:「火燒烏巢」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與曹操持久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曹操便帶精騎五千人前去攻打烏巢,一舉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劉備、孫權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開始南征準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九月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親率大軍東下,反而促使劉備與孫權聯合利用火攻之計在赤壁擊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燒赤壁」

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

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裡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

魏軍敗逃。

3、彝陵之戰(夷陵)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削,此後,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主要故事:「火燒連營」

劉備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以火攻為取勝手段的戰役。

《三國演義》三大戰役簡介,關於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三大戰役的概述

三國演義 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下面是這三大戰役的詳細介紹 1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 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2 ...

求三國演義各回縮寫大,求三國演義各回縮寫大約300字一篇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袁紹悔不聽田豐之言,致此敗 卻又忌殺田豐 被迫自刎 袁紹逃回冀州後,他的兩個兒子袁熙 袁尚等前來助戰,於是捲土重來。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河上,受到土人歡迎,操號令三軍勿要擾民。操從程昱 十面埋伏 之計,誘袁紹至河上,背水死戰大敗袁軍於倉亭,袁紹逃回鄴城。曹操正準...

三國演義中哪些戰役是以少勝多的三國演義裡,還有哪個戰役是以少勝多?

三國演義 中以下戰役是以少勝多的 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 192年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 今山東東平西南 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青州黃巾軍進入兗州境內東平 任城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