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古文,如何學習文言文

2021-07-31 04:57:47 字數 6455 閱讀 1333

1樓:

我是指整本書,像《古文觀止》、《史記》之類的,背誦是古文的最好學習方法嗎。學習時需不需要逐句翻譯,以求理解徹底

答,需要徹底翻譯,從中體會出古文用詞習慣和詞彙的美妙

背誦時是要大概明白所背古文的感性意思,還是要求徹底內化理解為白話語

答,都要。

一時還真不知道怎麼學

答,欣賞和興趣是動力,從簡單的學起,詩開始。慢慢體會其中含義。

而於整本書的學習進度有影響,而書篇甚多,餘閒又少,真不知一生中能吃透多少本書。

答,貴在精,不在多,多了消化不了等於沒學

最後,古人對於古文理解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讀多背就記住了,結合其中含義加強記憶。

我們是現代人,不用文鄒鄒的呵呵。古代的詩歌文學就是很美妙的。慢慢體會其中的奧妙吧,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能提高自身文學素養,收益終身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感覺,多看看古裝電視劇,可能會好學一點

3樓:敏愛吳奇隆

其實吧,古人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4樓:萬曼暢

經常查字典,不懂就問。記住把課本的註釋記牢固,一定要耐心背書。

5樓:康淑蘭馮琬

學古文最重要的就是記住字詞的解釋,

每天學五六個字詞,把他們的意思背下來,

到了以後學古文不用參考書,一下就知道意思了。

如何學習文言文

6樓:卓越教育

1、課內文言文

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

是課下的註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瞭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

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

2、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瞭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

3、準備好古漢語詞典

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

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習慣的養成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儲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複習做好準備。

如何學好古文

7樓:卓越教育

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

2.多背誦。通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

3.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三、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四、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如: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回答)《愚公移山》

②殺之以應陳涉(接應、響應)《陳涉世家》

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該)《**》

五、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六、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裡,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詞用作動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2.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c、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鍾神秀(《望嶽》)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裡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

用船。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

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藉,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

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七、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 ……也。(主語後面不用「者」)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今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是」意思是「這」,復指前面的主語。

②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裡,是針炙能夠**的。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今譯:南陽的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今譯: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色。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今譯:該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西湖遊記二則》)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醫)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是針炙能夠**的;病在腸胃,是火劑湯能夠**的;病在骨髓裡,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當醫生的就沒有辦法了。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①投(之)以骨。(《狼》)

今譯:把骨頭扔給(狼)。

②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今譯:你和他一起來。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後說)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

②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宋何罪之有?(《公輸》)

⑤唯利是圖(成語)

3.介賓短語後置

①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於富者」置於謂語「語」之後)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於」「被」等標誌詞表示被動。如:梅花為寒所勒(《西湖遊記二則》)「為……所」表被動。今譯: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此句雖無表被動的介詞和結構,但主語「帝「是被動者。這是一種意念上的被動。今譯:天帝被愚公的誠意所打動。

八、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a.變單音詞為雙音詞;b.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學習文言文的感想,學習文言文的感想300字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勇成網路 文言文的心得體會 篇一 文言心得 學古代漢語的心得 古文,我們從初中就接觸了,那時覺得那一句句的 之乎者也 甚是拗口。而且那些語法 句式 詞義難以理解,但是因為那時的語文老師對我們的文言文學習抓得不嚴,因此就得過且過了。到了高中,我為了高考...

高中生如何學好文言文高中生怎樣學習文言文

高中生學好文言文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做到 三多 多讀 多背 多練。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於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我們所說的 多讀 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有機會的話,還應當儘可能閱讀一...

文言文作文素材態度與生活對學習文言文的看法

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 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 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 花 事物 老人家便說 這裡也是同樣的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 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是呀,如果你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