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是關於推理 論證及其規律和方法的學問。這句話怎麼理解

2021-04-01 03:10:28 字數 5839 閱讀 5358

1樓:奇異灬思維者

您好!首先,邏輯指的是表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思維的規律性、特殊的理論。簡單點說就是辦事情、想問題要按規律行事。

比方說我要從中國去美國,邏輯的方法就是:乘飛機;而沒有邏輯的想法就是:直接跨過去。

所以,考慮事物的規律,並經過思考去加以利用的方法就是邏輯學。其中就包括了推理、論證等方面。

邏輯學三大發源地是什麼? 10

2樓:匿名使用者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工具論》,古中國:墨家《墨經》,古印度:《正理經》/《因明學》。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印度、古希臘

邏輯學三大規律的方**意義?

4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三者之間不是並列的關係,而是一分為二的關係。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內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從認識層次角度上講,辯證法三大規律中,量變質變規律處在最外層,人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因為它是以統一體的變化形式存在的客觀規律。其次是對立統一規律,它需要人們進行觀察和分析,因為它的認識深度從統一體外部上升到統一體內部的矛盾。

對立統一規律比量變質變規律深入一層,相對來講,量變質變規律的特點如果相當於認識中的直觀性的話,那麼對立統一規律的特點就是相當於認識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點則是相當於認識中的間接性,按照康德的劃分方法,它們三者依次相當於感性、知性和理性。

由於否定之否定規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點是隱藏在矛盾的內部,揭示了矛盾運動的本質。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理解和認識上都具有很高的難度。

擴充套件資料

邏輯學研究的是邏輯真理和邏輯詞項,這些都是與推理命題的具體內容無關的形式化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學是研究形式的科學。然而,儘管邏輯真理是超乎於具體經驗的空洞真理,邏輯詞項描述的是抽取掉具體內容的形式結構,但它們在人們的認識和思維活動中,在科學理論知識的建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樓:

邏輯基本規律是正確思維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條件。主要的邏輯基本規律有四條: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須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

「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個概念或任何一個命題。就是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斷都有其確定的內容,而不能任意變換。

同一律在思維或論證過程中的主要在於保證思維的確定性。而只有具有確定性的思維才可能是正確的思維,才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人們也才能進行思想交流。否則,如果自覺或不自覺地違反同一律的邏輯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混淆論題或偷換論題,那就必然會使思維含混不清,不合邏輯,既不能正確地組織思想,也不能正確地表達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邏輯要求乃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違反同一律要求常見的邏輯錯誤有:

①在同一思維中必須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

比如,某報載小品文一則,諷刺一些戀人的「向錢看」:

小夥子:「您老是要這要那,不怕人家說你是**姑娘嗎?」

姑娘:「怕什麼?!裴多菲都說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嘛,價錢低了行嗎?」

顯然,這位答話的姑娘故意偷換概念。我們知道,所謂「**姑娘」的「價」,是「**」的「價」——人們是用「**姑娘」來貶斥那些把愛情當商品加以買賣的姑娘。而裴多菲詩中「愛情價更高」的「價」是「價值」的「價」——它讚美真正的愛情比生命還要寶貴。

因此,同一個語詞(「價」)表達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話卻故意將它們混同起來,用前者偷換後者,這是一種明顯的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②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論題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混淆或偷換論題是在論證中常見的一種邏輯錯誤。這種錯誤是在論證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論題(判斷或命題)這樣或那樣地混淆或等同起來,從而用一個論題去代換原來所論證的論題。

比如,有人在討論中學生需不需要學習地理時講過下述這樣一段話:

「我以為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某個國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學習。我主張可以把歷史課和地理課合併,這樣對學生是方便的。

因為,這樣做所佔的時間較少,而獲得的效果卻很好。否則就會這樣:這個國家的地理歸地理,而它的歷史歸歷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聯絡起來。

」從這段話裡不難看出:談話者最初提出的話題是「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而隨後所論述的卻是另一個論題:「可以把歷史課和地理課合併」。

顯然,談話者是把後一個論題與前一個論題混淆起來了,因而他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後一個論題去偷換了前一個論題。這就是一種混淆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下面再舉例說明。

■蘇格拉底領了一個青年到智者歐底姆斯那裡去請教。這個智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給了這個青年一個下馬威。他劈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你學習的是已經知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的東西?這個青年當然回答說,學習的是不知道的東西。於是這個智者就向這個青年發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你認識字母麼?」

「我認識。」

「所有的字母都認識嗎?」

「是的。」

「而教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字母嗎?」

「是的。」

「如果你認識字母,那麼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嗎?」

「是的。」

「那麼,或者你並不在學,只是那些不識字母的人在學吧!」

「不,我也在學。」

「那麼,如果你認識字母,就是學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

「是的。」

「那麼,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對了。」

這個青年就這樣被智者歐底姆斯搞暈了,於是承認自己的失敗,而甘心拜歐底姆斯為師。

分析:其實,在這個典故里,智者歐底姆斯使用了偷換概念的方法,把這個青年弄得昏頭昏腦的。

■物理老師出一道題當堂考學生,題目是:「一爐鐵水凝結成鐵塊,它的體積縮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後來,鐵塊又熔化成鐵水,體積增加多少?」

學生甲經過計算,回答道:「熔化後的鐵水的體積比鐵塊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馬上反對說:「不對。同是一塊鐵。縮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嗎?」

甲又說:「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請分析甲、乙兩人誰是誰非。

分析:甲的說法是對的,乙的說法是錯的。

因為「增加」和「縮小」都是相對的概念。縮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對於鐵水凝結成鐵塊來說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對於鐵塊熔化為鐵水說的。這樣甲的說法並不自相矛盾;乙確實是混淆概念,因為他把「鐵塊增加」和「鐵水縮小」這兩個概念混同起來了。

(二)矛盾律

矛盾律實際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或反對的思想不能同時是真的。或者說,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時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並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題,「非a」表示與a具有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的命題。因此,「並非(a而且非a)」是說:a和非a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個命題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於保證思維的無矛盾性即首尾一貫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後一貫性,乃是正確思維的一個必要條件。矛盾律要求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都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

否則,會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比如,我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曾經談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賣矛(長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噓他的盾如何的堅固,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

過了一會,他又吹噓他的矛是如何的銳利,說:「吾矛之利,物無不陷」。這時旁人譏諷地問: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賣矛與盾的人無言以答了。因為,當他說「我的盾任何東西都不能刺穿」時,實際上是斷定了「所有的東西都是不能夠刺穿我的盾」這個全稱否定命題;而當他說「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東西」時,實際上又斷定了「有的東西是能夠刺穿我的盾的」這一特稱肯定命題。

這樣,由於他同時肯定了兩個具有矛盾關係的命題,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從語言方面看,在遣詞造句時,如果把反義詞同時賦於同一主語,那就會發生文字上的矛盾。這種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會導致思想上的邏輯矛盾。我們看下面兩個例句:

「他是多少個死難者中倖免的一個。」

「船槳忽上忽下拍打著水面,發出紊亂的節奏聲。」

下面再舉例說明。

■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麼!那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

分析:為什麼這個年輕人被愛迪生問得啞口無言呢?因為他的想法包含了邏輯矛盾。

因為他一方面承認「萬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認「作為存放這種溶液的器皿是萬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這兩個判斷是互相矛盾的。

■2023年,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羅素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某村子裡有個理髮師,他規定:在本村我只給而且一定要給那些自己不刮鬍子的人刮鬍子。請問:這個理髮師給不給自己刮鬍子?」

這是數學史上著名的「理髮師悖論」,請分析這裡麵包含的邏輯矛盾。

分析:理髮師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呢?只有兩種情況:不給自己刮,或者給自己刮。

如果理髮師不給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規定(我一定要給那些自己不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就應該給自己刮鬍子。這就是說,從理髮師不給自己刮鬍子出發,必然推出理髮師應該給自己刮鬍子的結論,這本身就構成邏輯矛盾。

如果理髮師給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規定(我只給那些自己不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就應該不給自己刮鬍子。這就是說,從理髮師給自己刮鬍子出發,必然推出理髮師應該不給自己刮鬍子的結論,這本身也是一個邏輯矛盾。

■某珠寶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麼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是真的?

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b。

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據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據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斷定乙和丁中,丁講假話。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

「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於保證思想的明確性。而思維的明確性也是正確思維的一個必要條件。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必須明確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對兩者同時都加以否定。對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如果有人既不承認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認後者是真的,或者說,如果有人既認為前者是假的,又認為後者也是假的,那麼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們習慣所說的「摸稜兩可」之中(實際上應該叫做「摸稜兩不可」)。

模稜兩可是一種常見的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所謂摸稜兩可,就是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之間,迴避作出明確的選擇,不作明確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有一塊空地可以種莊稼,甲、乙兩人討論這塊地重什麼莊稼好。甲一會兒說應該種小麥,一會兒又說不應該種小麥。針對甲的說法,乙說:

「你的兩種意見,我都不同意」。試分析甲、乙兩人犯了什麼邏輯錯誤。

分析:甲的說法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因為他同時斷定了這塊空地「應該種小麥」和「不應該種小麥」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針對甲的說法,乙的說法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為排中律認為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斷定上述兩個判斷都是假的。

什麼是換位法推理,邏輯學換位推理,有推理步驟

換位法是指改換一個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以推出一個新判斷的直接推理的方法。換位法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 將原直言命題的主項和謂項進行調換 第二步 遵循原則2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仍然不周延。周延的知識點回顧 eg 所有的人都是動物,所以,有的動物是人。擴充套件資料 換位法可分為 全稱否定判斷可簡...

邏輯學作業 有些推理是演繹推理,所以,並非所有推理都不是演繹推理,屬於何種推理?若對請寫出推理形式

直言命題的對當關係推理。有些推理是演繹推理 sip 和 所有推理都不是演繹推理 sep 是矛盾關係,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既然前者為真,則後者就是假的了。並非所有。都。怎麼推導 直言命題的對當關係推理.有些推理是演繹推理 sip 和 所有推理都不是演繹推理 sep 是矛盾關係,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既然...

關於如何學好邏輯學怎樣學好邏輯學

三 學習邏輯學的方法 許多人有一種誤解 邏輯枯燥難學。這是學好邏輯的一個心理障礙。事實上邏輯一點也不枯燥。邏輯學研究的物件雖然是抽象的形式結構和規律,但它們都是日常思維中無時無刻不在運用的東西,是日常語言材料中到處可以碰到的東西,邏輯學與日常生活 學習 工作息息相關,它不僅是有用的,也是生動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