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對現在有什麼影響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人思想行為的影響

2021-03-05 09:22:19 字數 4864 閱讀 6178

1樓:碧海尋潮

首先中國古代哲學應該說並不是實在意義上類似於西方哲學的。中國哲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解釋世界,而是解釋社會,解釋世界的目的是解釋社會。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老子講無為實際上都是講人如何生活在社會中。

佛學也是如是。因此,中國文化實質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關係。

中國哲學在人際關係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於歷經千年仍成為人們在交際中的準則。例如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式的換位思考原則;子帥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則原則。

孔子講禮,何謂禮,我以為是社會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概括社會關係,併為其制定一定的規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禮。

倘或這麼說吧,君臣實質就是上下級關係,儘管現在上級不會像君一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下級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從上級。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另一個精髓是老子的無為。雖然有些消極,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調節心理的良方。例如講,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說天地之所以長久,聖人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把一些事情放在心裡。

你把它當成事它才是事,你不把它當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

文化具有傳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現。實際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哲學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中所講的心、性、情、氣、意、良知等都表示對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人生以極大的關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遙與解脫,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那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則把追求淨化超升,從而達到「涅 」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飄逸、佛教的超脫融合起來,就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境界。

2、重踐履。知行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於踐行儘性,履行實踐。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

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建構理論體系,不只是把思想與觀念表達出來就達到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相符合。當然這裡的踐履並非人類的生產實踐,而是偏重於個人的修德重行。

由此,便引出第三點。

3、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

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係的良性互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種重視道德踐履的傳統,是中國哲學中知識論不發達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宗教不發達的原因。

4、重和諧。重和諧是中國古代哲學一貫傳統。《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就是至高無上的和諧,最好的和諧狀態,而張載提出: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體和諧狀態。但這種和諧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的和諧,因此這種和諧是整體和動態的和諧,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諧。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一致,中國傳統哲學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係,從而達到「人和」的境界。

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並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種種疑惑豁然開朗,日常的經驗得到貫通,這樣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記錄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哲學著作。

由於是所得所悟的記錄,因此中國哲學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學著作那樣的嚴密論證和邏輯結構,而多是一些文章斷片。這些哲學思想是哲學家們所得所悟的思維以及直覺體驗的結晶,無論是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道」,還是孟子所講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魏晉玄學家講「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種並不能由語言概念來確指、來表現,而只能靠主體依其價值取向在經驗範圍內體悟的思想。至於中國禪宗更是把中國哲學重直覺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覺與頓悟。

中國古代哲學重直覺而忽視了邏輯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點,是中國哲學知識論貧乏和道德哲學發達的根本原因

以上五點想必樓主自己也能感覺的到。這說明中國古代哲學到現在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我們不用刻意的去尋找到底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和什麼影響。

3樓:拳擊手

縱觀所有的哲學

明智的為邏輯化了的不同的專業。比如軍事、道德。

哲學是為可以討論的輔助的學問。重要的也就是她的意圖是直指現實的。所以需要做的是要把實踐積累應用與理論結合在一起才是其最大的價值所在。

當今的哲學是國際化的哲學在於提高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加速對於人類智慧能力的提高,總會到一個求善共存的世界裡,因為這一切永遠的離不開交流,互相學習,克服一個個的困難。

她應是普及的,這正是其本意。一些區域性不能擴充套件已經完限,但客觀之繽繁遠無止境,定法是規律,前進是積累這樣的快意無窮。

讓人類的光輝歷程充滿想象靠大家對於自然敢於挑戰的認識。

我們處在不同的角落,但我們有著一樣的對自然認識的本能,我們是自然界的思想者,我們一定要把真正唯物的堅定下去。

現實是理念,理念是現實。

4樓:匿名使用者

將中國古典哲學按天地人三才分類,分成三

大類,其中「人」又分成三小類,與中國的經典做對應,從而建立了系統的中國哲學框架。

天之人道:《易經》,能夠指引人自強不息的去實現人生巨集偉目標;

地之人道:《黃帝內經》,揭示生命的本質和養生之道,使自己頤養天年,身心健康;

人之天道:《論語》,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正治國,使人成為良臣或明君;

人之人道:《孫子兵法》,用奇正擊敗對手,是競爭性哲學,幫助人獲得財富和名望;

人之地道:《道德經》, 順應自然以無事取天下,締造出和諧的商業氛圍;

5樓:匿名使用者

6樓:匿名使用者

許多現在的東西都是借鑑古代哲學的,要麼繼承發展,要麼去粗取精,要麼合二為一,要麼分成好幾個流派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人思想行為的影響

7樓:r丶克洛洛

首先中國古代

哲學應該說並不是實在意義上類似於西方哲學的。中國哲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解釋世界,而是解釋社會,解釋世界的目的是解釋社會。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老子講無為實際上都是講人如何生活在社會中。

佛學也是如是。因此,中國文化實質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關係。

中國哲學在人際關係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於歷經千年仍成為人們在交際中的準則。例如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式的換位思考原則;子帥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則原則。

孔子講禮,何謂禮,我以為是社會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概括社會關係,併為其制定一定的規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禮。

倘或這麼說吧,君臣實質就是上下級關係,儘管現在上級不會像君一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下級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從上級。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另一個精髓是老子的無為。雖然有些消極,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調節心理的良方。例如講,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說天地之所以長久,聖人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把一些事情放在心裡。

你把它當成事它才是事,你不把它當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

文化具有傳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現。實際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而已。

8樓:匿名使用者

如儒家、道家思想裡的:德、忠、孝、禮、仁、義、信、智等,對現代人主要是指引,人們潛移默化的會有這種思想意識,但這些思想意識又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束縛!比如說,路見老人摔倒,按我們的傳統道德思想,需要我們主動扶起,但現在社會的不良風氣下,令很多人怕麻煩,不敢過問,怕粘上自己的。

不是沒這種意思。這就需要社會去大力的弘揚、鼓勵這種精神!才能建設我們的社會精神文明。

還有,在現在社會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往往把我的誠信、道義等放在一邊了,忽悠盛行!有錢有權才是硬道理,才是王道!

其實思想學說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工具,我們有些朝代的皇帝推行儒家學說,有些朝代奉行法家思想,都不一樣。

9樓:果果桑格梅朵

主要是關於人性問題的解答,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韓非子主張人性惡,後來的王充、唐朝的柳宗元以及後來宋明理學主要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他們的社會構想都是基於他們的人性論的。我比較贊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什麼老子會提出無為的思想呢?因為他的無為是建立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的,自然規律是不移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家都覺得老子的思想是消極的,實際上是沒有看到他的無為和小國寡民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因為人性是由差得,分為三六九等,就如同那句話所說的無才無德是無用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優良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是何等的不容易,因為很多人都被這個多彩的充滿**的世界給吸引區了,最終迷失了自己,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夠從迷失的過程中又重新找回自己。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小國寡民,知道的少一些比較好,可以活得單純、自然一些。現在的農村也不想以前那麼淳樸了,因為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的調節制度、以金錢為觀念深深的**了村民。

希望現代的人多想想古代中國哲人的話,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正確的定位。

裹小腳對中國古代女性的影響,對古代中國婦女纏足的評價

中國女子纏足之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說法不一,較常見的說法是,南唐後主有宮女嬪娘,纖麗善舞。乃命作金蓮,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瓔珞,中作品色瑞蓮,令嬪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行舞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以後,此風從宮內傳向宮外 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女子纏足之始。到了宋代,女子纏足就逐漸從宮廷推廣到...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影響

中國1840年以前各朝代的商業活動。它經歷了發生 發展的漫長過程,表現出它的階段性和各時期的特點。商業是由物物交換演進而來,最初的交換髮生在氏族部落之間。傳說舜 販於頓丘 交換操於部落首領之手。大約夏代已有商業活動,商代轉盛。商亡後,其遺民仍以 為業,商業 一詞或源於此。在中國奴隸社會中,商業主要由...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及其影響,中國古代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

戰國 公元前來475 公元前221 後自期,韓桓惠公看到當時秦國統一六國已是大勢 所趨,為了削弱秦國的強大實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韓國水工鄭國赴秦興修水利,妄圖利用這種浩大工程來消耗秦國的人力 財力和物力,從而達到他預想的 疲秦 目的!不料事與願違,當時的秦王嬴政 後來的秦始皇 採納了鄭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