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中國古典哲學與中國古代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

2021-05-05 05:06:58 字數 5359 閱讀 1471

1樓:南寧南子

中國古典哲學的特點是自然與心靈,中國古代藝術的特點是自然和心靈,尤其要心領神會。

比如園林藝術,經典的中國園林注重意境,似乎天然自成,常常可用鬼斧神工來形容,儘量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這種藝術跟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中國古典哲學講求"月滿則虧"凡是留有一定餘地不要做得太過,在古代畫作的構圖中則通過留白這一手法增添畫面的想象空間和哲學思考的意趣

3樓:支璞玉

藝術是哲學的具象表現法

哲學是藝術的抽象表現法

舉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20

4樓:威海博銳化機

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

當今人類正在遭受乾旱加劇、氣候變暖等自然惡化問題的困擾,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眾多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精髓,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藝術是構築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利益相關、合作共贏和和平共處等價值理念是構築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關鍵要素,這恰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國與國交往的基本精神。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世界彼此聯絡日趨緊密的背景下,這些思想有利於解決各國人民所共同面臨的恐怖主義、新殖民主義等問題,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並賦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蘊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自身煥發出蓬勃的時代生命力,彰顯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4、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共贏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5、中華文化認為,實現國與國之間和平、和睦相處還需處理好彼此之間的國家利益關係,因此國家間必須「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才能保證國家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以至「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5樓:匿名使用者

過春節把,國外的華人街一到過春節了也會舉辦的像模像樣,很多外國人也會聚在一起過春節,一起吃餃子,喜歡中國話和中國菜。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影響可太多了....簡單的舉幾個例子:茶文化...

瓷器文化....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過去的....現在的英國還流行下午茶....

至於瓷器...中國的肯定是最好的....英國王室婚禮的紀念品瓷器都是中國產的....

當然不能一方面是因為廉價..另一方面估計也是因為中國的好吧.......還有哲學....

三大哲學之一就是中國的哲學,尤其是以孔孟,老子,莊子為代表...就先列舉這麼多吧.....

什麼是中國藝術的精神?舉例說明下。

7樓:百度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

《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2023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絡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

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

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

《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

(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2023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

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定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國古典藝術的現代意義

8樓:為聊友伸冤

中國古典藝術包括很多種類,比如:古典園林、美術、戲曲、舞蹈、美學、詩歌、等等。就拿《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方式的現代意義》來說吧。

傳統的即是永恆的,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亦具有特別的意義。隨著中國社會在工業化途中的行進,隨著商業經濟意識的普遍滲透,隨著文化全球化迅速,中國現代的藝術精神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湧動,工具理性、技術主義的擴張,功利主義的泛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流毒,在藝術的領域中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因此,發掘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於現代社會的審美文化的改良與矯枉,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具體來說,它的意義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生活的藝術改造現代技術化的生活。

毋庸置疑,在現代社會,技術主義、工具理性滲入人心,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消解了傳統中國文化的迷信與愚昧,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而且推動中國走向了工業化的通途。但是它也驅散了中國古代文化朦朧的美的光暈,使其藝術化的生活變得技術化和物化,於是充滿審美情感的語文課變成了死板的肢解剖析的屠宰場,美麗的花朵變成了植物的***,演奏美妙**的人變成了樂器演奏的質地性物質,人們按著《性知識手冊》《性知識大全》上的方法去按部就班……整個社會生活失去了美感,沒有了激情,而變成了一架沒有靈性的機器。因此開展中國古代普泛的審美生活態度的教育,走出將目光僅僅侷限於文學、**、舞蹈等經典藝術的狹隘的藝術觀念,恢復生活中處處充滿生靈活趣之美的普泛審美意識,以美感來點醒生活在被物化、被技術異化之夢中酣睡者,以撕破單面的人性,恢復人性的全面生動性和創造力,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2.以善統美,以美啟善。

道德的教育即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又是各種藝術的立足之點,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優秀傳統。實際上現代教育將「德」放在首位也是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但不幸的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德育課、政治課似乎已成了教育中的功利主義的點綴、附屬和累贅,已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因此,在這個充斥坑蒙拐騙、喪信失德、黃毒流蕩、慾望氾濫的時期,在沒有上帝,上帝管不著的民族中,我們只有自我救恕,道德的說教雖然鮮能激起靈魂的震動,但「自明誠」仍然是有效的途徑。因此,在藝術的教育中,我們一方面要繼承以善統美的傳統,相反我們還可以通過藝術來打通通向德行的道路,即以美啟善,只有在美的陶冶中,美中之善才能轉識入情,才能使主體悟覺本體的善性。這實際上亦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善是一種自我克服以遵守社會規範的自覺意志,而美則是善的本體的自我確證之感,因此,內外結合的雙向教育對道德的培養即能達到道德主體自誠而明的目的。

3.實現功利與審美、肉體與精神的統一。

功利與審美在西方美學史上自中世紀托馬斯提出審美無關慾念的命題而濫觴以後,一直是一個聚訟不休的焦點問題。實際上,功利與審美的關係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其相統一的一面。作為兩個有相反傾向的意念活動,它們是對立的,而在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它們又統一在了一起。

庖丁解牛即有藝術創作中直接的美感經驗,同時又完成一件日常的事務,審美與功利在這裡並不矛盾,因為美感即在動態的行為過程之中。因此,當我們放眼生活,一切都視為充滿情趣的藝術時,生活的日常用行中到處都有審美的感受,審美的感受又都在日常的用行當中。

此外,在現代的藝術教育中只重視經典藝術如文學、繪畫、**等的傾向普遍存在,而這些藝術無不是以鍛鍊人的敏感的審美觸覺、豐富細膩的內在精神為目的,這就導致了對人的精神的偏面培養,而忽視了對身體的藝術化的訓練,特別是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的疏離,人的身體中許多的活力都在喪失,退化,而使人自身直接的生存能力在大幅下降。因此,吸收古代藝術動身動手的前工業時代的勞動藝術的資養,發展手工勞動與體育事業,對於整合人的精神與肉體在藝術中的裂隙是極其重要的,這亦應該是培養全面的人性的重要內容。

4.實現欣賞與創造在審美中的統一。

在現代的社會中,藝術的欣賞與創作基本上是脫節的,看**的大都是不寫**的;對繪畫評頭論足的大多數人都不會繪畫;藝術家罵批評家是隔靴搔癢,是對其作品的糟蹋;批評家自我解嘲說是「藝術家未必然,批評家未必不然」,正是冰炭不容,而藝術理論的極端化發展,使批評家們完全地拋開了作家作品,只去研究讀者,叫做接受美學。這實在是藝術欣賞與批評發展的悲境。筆者認為,要實現創作者與批評家的握手言和,那麼批評家必須是藝術家,或者是半個藝術家。

中國古代的藝術欣賞即是以藝術家為核心的,以創作者的直接美感體驗為欣賞目的的,它最重視在實踐中的生動的感覺體驗。我們問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是誰真正地體驗到審美意味了呢?毫無疑問,不是文惠君,而是庖丁,「接受美學」實際上是「文惠君」拋棄「庖丁審美」事實的自我研究。

所以,真正的欣賞就在創造之中。只有在創造過程之中,理論家與藝術家才能合成一體。因此,沒有創作體驗的欣賞是先天不足的,恢復古代的實踐工夫是通向審美之途的必由路徑。

總之,中國古代藝術教育對現代藝術教育的啟示還有很多,我們只有不斷從中汲取營養,才能有效地救時之偏,從而推動現代審美文化的健康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對現在有什麼影響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人思想行為的影響

首先中國古代哲學應該說並不是實在意義上類似於西方哲學的。中國哲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解釋世界,而是解釋社會,解釋世界的目的是解釋社會。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老子講無為實際上都是講人如何生活在社會中。佛學也是如是。因此,中國文化實質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關係。中國哲學在人際關係的描述上是完...

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形式有幾種,舉例說明

1木結構.江南三大名樓就是例子。2磚結構。遼代遼陽白塔。3混合結構 磚石 大量的古建築屬於這一類。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結構。其中 北方木構形式,主為抬樑式 屋面椽子架在樑上,樑架在柱上 北京 太和殿 南方木構形式,主為立帖式 屋面椽子架在柱上,樑為柱橫向牽連 寧波 天一閣 其他在民居中,結構樣式多...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舉例說明

明朝前期以官營為主導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試舉例說明。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 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與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第二 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第三 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工場手工業出現 第四 官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第五 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佈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