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025-07-11 16:45:20 字數 3351 閱讀 4997

1樓:希夷微張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這三樂中,一樂取決於天意,三樂取決於他人,只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於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鎮拆在我者也」的範圍,而不是「御賣棗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應只限於教書育配正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啟發、引導,而有所作為也算是一大樂趣。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怎麼正確的理解這句話?

2樓:興

說到孟子。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盡心·上》這本書中提到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句話,意思是:

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把他們如困培養教育成真正的棟樑輪橡螞。那要如何培養教育,才是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熱情開朗,那教育這樣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能用一樣的教育方法嗎?答案肯定是不能。沉默寡言的孩子一般來說表達能力比較弱,但他們大多心思細膩,動手能力強;熱情開朗的孩子善於表達,性格比較大大咧咧,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強。

所以,我們要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才能夠提高孩子的能力。

我們如今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往往會窄化「教育「的含義。古代的」教育「是指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幫助學生端**德。現在學校的許多學生,都會不斷的抓學生的學習成績,整個學校大有一種「唯成績論英雄」的意思,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狀臘埋況,品德修養。

教學生文化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教」了之後,還得「育」學生。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學校裡發生校園暴力。

學生因成績不理想而跳樓等新聞,這些問題究其根本就是學生的心理狀況沒有處於乙個正常狀態,痛苦沒有得到疏解。所以,老師們也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品德發展等問題。

春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都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孟子的《盡心·上》就是其中的一本。「「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今天也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

3樓:網友

這句話的意思特別簡單,指的是品德良好的好學生,一定要親子教育,這樣的話才可以讓他們成才。

4樓:巨蟹阿斯頓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育重要的地方在於老師,要因材施教,教之育之,不能穗寬單獨只教給孩子知識,也要教育絕桐他們道德理念,這樣才是優秀的老師,才並族坦能名利雙收。

5樓:無能為力大蒜

我覺得意思就是得到了天下的各種人才,為自己所用,這個天下就會歸自己所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什麼意思

6樓:畫堂晨起

意思: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出處:出自孟子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孟子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乙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7樓:雨中漫步

「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夠有機會有能力而「教育之」則更不易。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章句上)三樂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應該說是親情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應該算是自身之樂。

以上二樂,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親情和個人之樂。而三樂就不同了,並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因而,三樂乃極樂,是親情與自身之樂所無法相比的。

8樓:万俟弘

優秀苗子收在自己名下是老師的榮幸。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出自**

9樓:八哥說科技

意思: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出處:出自孟子。

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樂。

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脊余天下不在這當中。

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清桐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大意和深層含義

10樓:星恩文化

大意:得到天下所有的好學生(品德良好,能成才)後,親自教育使他們成才,讓他們成為普通人歲襪蘆的榜樣。

深意:孟子。

三樂」之一,桃李滿天下之樂,通過教育使下乎帶一代有良好素質,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讓自己成為好答新時代的開創者。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什麼意思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含義

11樓:四季教育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意思是:不應只限於教書育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啟發、引導,而有所作為唯畢旦也算是一大樂趣呀!

2、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

3、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指擾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4、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數碰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誠信贏天下如何理解,誠信贏天下如何理解

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之一。但 誠信 與 贏天下 並沒有必要的聯絡。誠信是一種品德,而贏天下則是形容人做事很成功。連起來就是一個擁有誠信這種品德的人做事往往會成功。誠信的意義,往小的的地方講,對得起自己身邊的人,做事情不留詬病。往大的地方講,是一本教科書。人無信而不立。若是一個人沒有了誠信,他就沒...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今天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把國家 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 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歷史上的文天祥在國家危亡之時,置個人生命於不顧,明知凶多吉少,念及 國家至此 毅然前往和元軍談判 後,幾度掙脫敵人魔掌,以期重整旗鼓,收復大宋江山,表現了這種精神 1958年廬山會...

得閱讀者得天下!孩子該如何找到閱讀方法的精髓?

得閱讀者得天下,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想要達到更高的分數,閱讀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只要你閱讀掌握的好,那你這個分數就不可能太低,閱讀是有技巧的,比如大一的提取不懂的地方怎麼去推導。語文如果說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現場完全用白話文寫出來的詩歌散文讓你去鑑賞,更多的就是要你去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作者到底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