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後有定 句,前後句是什麼?

2025-06-22 04:10:22 字數 1492 閱讀 2752

1樓:網友

知止而後有定」句,前後句是什麼?

大學之道【作者】禮記 【朝代】兩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巖改。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散神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粗掘判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2樓:網友

知止而後有定」句前面是「大學之道,在明敏配閉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當知此處的「知止」乃是知「止於至善」的意思。是說人如果要求學問,得先知道自己學這學問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謀份利,討個富貴,那就不必再學下去了,這門學問,是讓橋裂人到至善之境的。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賣廳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知止而後有定是什麼意思?

3樓:把心折成你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是從《大學》中的「從知止而後有定」演化而來的。

釋義:謀劃準確周到而後行動,知道目的地才能夠有所收穫。知止:知道目的地。

出處:《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朱子有一段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賞析:《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中的知止而後定是什麼意思

知止而後定 是不正確的,應該是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 的意思是 知道要達到 至善 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白話譯文 大學 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

「死而後已」的前一句是什麼,死而後已的前面一句是什麼

死而後已的前一句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前面一句是什麼 鞠躬盡瘁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而後已的前一句 死而後已 的前一句是 鞠躬盡瘁 出自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 後出師表 古詩 奉命於危難之間 的前一句是什麼?奉命於危難之間 的前一句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出處 出師表 三國志 諸葛亮傳 卷三十五。釋義...

好雨知時節下一句是什麼,好雨知時節的下一句是什麼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雨知時節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 當春乃發生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譯文 註釋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