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代的簡帛文字?流行於哪個時期?
1樓:小叮噹教育百科
古代的簡帛文字是指中國古文字的一種,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以及秦漢時期。
簡帛文指秦至漢初保留著篆隸寫法的、刻在竹簡或寫在布帛的文字。現代學者也常常把簡、帛相提並論。東漢中期蔡倫改造造紙術之後,簡牘帛書逐漸被取代。
秦至漢初的簡帛多為隸書,但篆意較深,是秦篆走向漢隸的過渡型態。過去講古文字學一般止於先秦,李學勤則認為應放寬至漢初,理由是當時的文字仍含有較多的古文字因素。
出土的簡帛多為佚書秘籍,且年代久遠,自是無庸置疑的善本,但就已知的研究裡,有傳本可比較者,其間有差異者,不一定簡帛比傳本好。
2樓:漫閱科技
簡帛文字指用筆墨書寫在竹、木、縑帛上的文書資料,是紙張發明前或發明後尚未廣泛使用時中國古代最主要的書籍,主要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
帛書和簡牘的關係
3樓:府沛槐
帛書和簡牘的關係是並列關係。
簡牘文書大規模出土是當代百餘年的亊。上個世紀初,樓蘭、尼雅漢晉文書、敦煌簡櫝文書陸續被發現,到目前為止,光出土各個時代的竹簡和帛書就達二十六萬件之多。這些簡帛上書寫的文字除漢字外,還有佉盧文、婆羅迷文、吐蕃文等等。
內容上除了書寫一百多部典籍文獻外,還有大量的社會、經濟、軍事、文化的資訊資料。乙個多世紀以來,有十多個省、區、市都曾發現了不同數量的簡牘和帛書,但出土最豐富、數量最多的當屬西北地區。
遼闊的大伏襲念西北缺困,渺遠神秘的邊塞疆禪激域,既是秦皇、漢武建立過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絲綢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從甘肅、新疆等地發現的大量漢代簡牘,真實而生動地記載了這一歷史的全貌,為研究西北史、秦漢史、中外交往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早在西元前十七世紀,竹木簡牘就已作為文字的載體進入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在紙張沒發明出來之前,簡牘以其取材方便,製作簡易,書寫適宜、傳遞便捷、儲存長久諸特點,成為最適合的書寫材質。
帛書和簡牘的意義
如果說古來新學問大都源於新發現的話,那麼,簡牘帛書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意義更應重視。陳寅恪曾說道,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每次簡牘帛書的曠世大發現,都會吸引中外學術界的目光,推動相關領域斷代史及專門史的研究。
西漢早期出土的簡牘帛書有哪些
4樓:支凱復
b 試題分析:出土「西漢初年的帛書」並不能說明a.西漢時期還沒有發明書寫用紙,故可以排除;b.
當時的隸書還帶有篆書的特徵,從圖中可以看出,此項正確;c.絲織品作為書寫材料逐漸普及,這一說不準確,因為不能以乙個特例來說明當時的社會情況;d.《黃帝書》成為太學的教材之一,這從材料中也不能看出。
故此題應選b項點評:書寫材料的演變:①殷商時代主要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銅器上;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更多使用竹木簡和絲帛做書寫材料。
西漢前期,中國已有了紙。當時是麻纖維紙,但紙質粗糙,不適於書寫。③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能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時人稱為「蔡侯紙」,實現了書寫材料的偉大革命。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的質量和產量提高,紙取代簡牘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⑤4世紀時,造紙術東傳朝鮮、日本;8世紀時傳到西亞,後來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和北非。
為什麼秦漢時期墓室藝術發達秦漢時期壁畫的特點
先秦繪畫 在整個 先秦 時代中,春秋以前屬於奴隸制社會,戰國以後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 青銅文明 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繪畫當然也不例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蹟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被推測為...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
1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 書同文 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型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2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
求助秦漢時期普通人的生活求介紹介紹秦漢時期人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書謝謝
對於你的問題有的我也不知道我只能揀我知道的回答了 1 秦朝的耕種是國家配給制的 所謂配給制就是說國家統一規定播種量和預定收穫量有益進行管理 牛是國家統一管理 用的是當時先進的鐵製工具 當時鐵的產量少,大多數國家都是青銅製工具,即使別的國家也冶煉鐵多用於軍事 秦國人17歲就算成年但我個人認為當時連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