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25-06-15 01:35:16 字數 4020 閱讀 6548

1樓:banji的老巢

孔子說: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出自《論語》,請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是孔子教導我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質」是本質,「文」是文采,「野」按包鹹的批註,包鹹是東漢的經學家,他注為「如野人」。因為野在《說文解字》裡面是指郊外,就是鄉下人,我們現在俗話講「鄉巴佬」,這是野。

文勝盯喚敬質則史」,史有兩個意思,根據古注有兩個說法,乙個是史書,乙個是史官,兩種說法意思其實都是相似。「質勝文」,勝,包鹹注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質多於文,則如野人」。因為他有很好的本質,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較欠缺於禮文的修飾,就顯得樸素無華,甚至看起來比較粗鄙,這種人叫野人。

這類人,當然他首先要有質,有質而無文,至少他不至於虛浮、虛偽。

如果是「文勝質則史」,因為在古代除了少數的史官非常的講究誠信,春秋那個時代的凱慎鏈派史官大部分都沒有誠信,就是歪曲歷史,所以這種人是誠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內心本質沒有真誠,那是講「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說史書,史書就是記錄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對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於不真實,這個屬於史。

總之,如果是文多於質,這就顯得有虛偽,不誠的味道。

所以孔子後面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質,他的表面是文,內心的本質是質,內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這個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質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實,這合乎中道,這才能夠稱為君子。

所以可見得我們的品性、本質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學文也不行。對人要懂得禮貌,懂得進退應對,講話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夠粗言,這才能夠合乎君子之道。

2樓:廢話君

譯文: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叢做樸就會虛浮,質滲渣衡樸和文飾比例恰梁族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意譯: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得到的啟示

3樓:

摘要。啟示我們既要保持樸素的本質,又要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做好文和質的協調統一,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得到的啟示。

您好,請耐心等待一下哦~這邊需要一些時間整理答案呢。

不用了,謝謝。

我整理好了誒。

啟示我們既要保持樸素的本質,又要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做好文和質的協調統一,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您可以參考一下的~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得到的啟示?

4樓:水天之間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這是說乙個人即使有仁心,無傷害他人之心,但是就像一頭亂竄的小兔子一樣,不知進退,行止無定,是很粗野的。

敏手也會經常好心辦壞事,也經常幹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光有仁心還是不行的,還要有道。仁的實行要有道。

就好比陰陽的執行也有道一樣的道理。要合於時合於位。野,就是無節制,無章法的意思。

文勝質則史。是說禮節繁瑣,亂花漸欲迷人眼,則容易讓人忘記了事情的本來,比如巧言令色之人,花言巧橋緩嫌語之人。其實就是名實不符了。後世的儒家。

的禮文化退化成吃人的禮教,就是文勝質則史的例子。光注重名,而不注重實,光注重細枝末節,而不注重那個本,那個根。光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內心。

那麼君子的文質彬彬是什麼樣的狀況呢,什麼境界呢?

君子則要先立本,先有這個質,再去學習禮節,這就是文質彬彬了。前面孔子說子夏。

不要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這個小人儒就有文勝質的意思。光注重才能才華,而忽視了哪咐修德這個根本。冉求。

也是如此,用力太多了自己的才藝而忽視中道,導致用力不足。

5樓:仁芷文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鋒鍵芹君子。

摘自《論語·雍也篇》

解釋: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顯得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配合適當,才可能成為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雍也》

子曰:「銀畢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註譯】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②文:

文采,經過修飾的。③野亮知:此處指粗魯、鄙俗,缺乏文采。

史:言辭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⑤彬彬:

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評析】這段話確切說明了文與質的對立統一,文與質相依存、不可分離、同樣重要,以此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模式——文質彬彬。因而,孔子表達的」文質彬彬』與現在的含義,是有一定的區別。

文質彬彬」一詞就屬於這種情形,它如今是用於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而文中卻是強調人的內在質樸與外在的文采要相互陪襯,相得益彰。

6樓:網友

質,根本和靈魂。文,細枝末節。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含義

7樓:龍龍學長呦

意思是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州信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原句出自於《論語·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詞解釋:

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采。

史:言辭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擴充套件資料: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冊迅輪容非常豐富,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

論語·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昌搭一些主張。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出自?

8樓:帥氣的小宇宙

意思是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原句出自於《論語·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詞解釋:

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采。

史:言辭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孔子智慧: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9樓:剛陽文化

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祥餘後君子。」—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質樸超過了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就浮華。文采和質樸相輔相成,配合恰當,這才是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嘆地說:「君子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謹帶滾就會顯得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得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就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立於世。」

他接著說:「那些站在遠處就顯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飾得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學問的人。就像地勢低窪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裡,就會長出水草,從高處看,誰會知道這不是從地下噴湧出來的泉水呢。

孔鯉聽完以後,問道:「那麼父親的意思是說君子一定要善於修飾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說,君子只要保持本質就可以了,不需要講究文采嗎?」

孔子說:「鯉呀,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文質彬彬才能成為乙個君子。」

如果乙個人過於質樸,缺少文采的話,他就會顯得粗野,流於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講究文采,如果乙個人太過於追求文采,文采多於質樸行哪的話,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

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什麼仁德的。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啊。」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什麼意思

質 質樸。文bai 文飾。史 虛浮 du不實。彬彬zhi 相雜dao適中的樣子 質樸勝內過了文飾容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南宋朱熹 論語集註 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 論語正義 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

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曰 政在節財。政在節財 意思是不要奢侈浪費,要節約財政解釋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 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改日齊...

孔子曰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這句話蘊含什麼道理

學業也要有伴才能精進啊!孔子不是曾引用過禮記的的話,說 物惡於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嘛,學業不也正是如此嘛 傳道 授業 解惑本不可拘泥於己見,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 所謂誨人不倦,聖人之道不孤 只有有了這種心態,你才能放下世俗的成見 若無達觀豁達的心態即便是孔子這樣的聖人也難免 獨學 而至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