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否辭官正反觀點,陶淵明辭官選擇的時代原因和個人原因

2022-11-30 10:36:08 字數 3355 閱讀 4925

1樓:

從原文可以看出原因有如下幾點

1.做官清廉,不會阿諛奉承,做官沒有門路,或者說沒有機會做大官2.做官的地方在彭澤,離家遠,當時動亂,所以比較想回家。

3.本身沒有做官的想法,現在又違背了自己的意志,去做了一個小官,但是還是沒有辦法養家。身心痛楚

4.加上當時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所以就急著辭官回家

陶淵明辭官選擇的時代原因和個人原因

2樓:梵拉的綠葉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

「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3樓:威小人物

時代原因:

1.魏晉時代是一個政權更替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

2.社會動亂、政治黑暗是東晉末年社會的主要特徵。

3.自晉末以來,軍閥互相火併,搶奪地盤。

個人原因:

1.陶淵明不想加入這種趨炎附勢、攀龍附鳳之輩的 行列,甘於躬耕隴畝,不為五斗米折腰,過田園生活。

2.陶淵明對官場黑暗不滿和憎恨,,他極端厭惡違背自 然本性、巧詐虛偽的社會生活。

3.陶淵明得到母親去世的噩耗,辭官回家奔喪。

陶淵明辭官最根本的原因 要求簡短

4樓:最最是春天

一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一,與宇宙是一體的。

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里,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裡,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裡,我又成了客體。

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共在。他更說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在<歸園田居>中陶淵明辭官歸隱他的思想是否消極避世?

為什麼陶淵明在41歲才辭官?

為什麼陶淵明辭官歸隱回家

陶淵明於哪年辭官回家?

5樓:匿名使用者

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年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後,過著怎樣的生活?(詳細回答)

6樓: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後,過著溪間垂釣,縱情山水,一似閒雲野鶴,無拘無束的生活。

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飲酒 陶淵明,飲酒 陶淵明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在東園裡的青松,被各種各樣的繁茂的雜草淹沒,使其挺拔的姿態完全不能展現出來。這本來是極為普通的自然現象,但詩人用一個 沒 字,將青松與雜草的關係及鮮明表現出來。原本俊秀的青松,由於身在東園的雜草之中,雜草出盡了風頭,人們愛這柔嫩可人的雜草甚至還勝過愛青松。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

陶淵明的簡介,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 365 427 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 今九江市 人。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 江二州刺史 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 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

陶淵明的簡介,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 352或365年 427年 1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 靖節 2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 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參軍 鎮軍參軍 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3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