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貼秋膘」,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2022-05-02 12:33:39 字數 6188 閱讀 9109

1樓:wu就是這麼無聊

在民間,流行著立秋「貼秋膘」的習俗:由於夏天酷熱,人們普遍食慾不振,偏愛沒有營養的清淡食物,在中醫稱之為「苦夏」,民間也有「護夏」的說法。一個夏天下來,必然造成體重淨丟失,危害健康。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秋季是進補的好時機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大量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

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藥、蓮子。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藥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2樓:峰林

秋天了,提高飲食質量,胖一點,抵抗力增加

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3樓:抱香蕉睡覺

一、貼秋膘

1、膘指的是**和肌肉之間那層皮下脂肪,貼秋膘就是到了立秋吃肉來長肉。

2、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3、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二、這三類人「貼秋膘」時,要特別注意食材的選擇和「貼秋膘」的技巧。

1、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

2、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膩的人,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祕等,可適量攝入苦瓜、黃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老人與兒童。他們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

4樓:星宇**記

貼秋膘是一種習俗,基本發生在立秋這天。由於夏天十分炎熱,大家的胃口都不好,人都會變瘦,因此到了立秋這天,就要吃點肉把之前瘦的補回來。我家都選擇吃燉肉、包餃子,喝點小酒這麼過,今年打算和紅星藍瓶二鍋頭 哈哈 得獎了 嚐個鮮。

5樓:匿名使用者

倒不是容易長膘,而是因為秋天過了就是冬天。冬天需要點脂肪來保暖啊,所以秋天一般的食慾都不錯,這樣才能儲存點脂肪好過冬嘛。

6樓:金牛小飛飛

哈哈,這個意思就是把夏天瘦的補回來。

7樓:hi濟南青華醫院

誒,樓上的,好巧啊,我們家今年也是紅星藍瓶,不過我們家是餃子就酒,喝的是53度的。不知道你喝的是多少度的,我覺得53度比43度更有味道,也很綿柔不辣,還不上頭。

什麼叫做貼秋膘?

8樓:匿名使用者

貼秋膘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是在立秋這天。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季人群常有相對性脾胃亞健康之症候。既有季節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體亦呈消耗之勢。

一旦立秋,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稱之"貼秋膘"。貼秋膘習俗起始於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區民間流行較甚。一是因為秋季是收穫的季節,農民吃肉貼膘好有勁農忙;二是從文化講,我國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養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貼秋膘可以禦寒,幫助度過寒冷的冬季。

貼秋膘也是用來補充營養用來抵抗即將到來的嚴寒的一種方式。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9樓:李雪悅悅

在我國,每到一個節氣,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習俗,這些習俗因為地區的不同而不同。關於立秋節氣,流傳最廣的一個習俗就是「貼秋膘」,但是貼秋膘是什麼意思呢?貼秋膘是**的說法?

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貼秋膘是**的說法

一、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貼秋膘是**的說法

以前,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著每到立秋這個節氣就「貼秋膘」的習俗。對於這種習俗的來歷,可能存在多種說法,但廣為人知的是,由於以前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比較低。那時,人們食物不足,本來就難得長肉,皮下脂肪太少。

到了炎熱的夏季,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熱得汗流浹背,食慾不振,把那點兒僅有的皮下脂肪又削去一層。到了立秋之時,好容易暑熱減退,食慾恢復,就要提醒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可以說,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質條件比較缺乏的年代裡,貼秋膘這個習俗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保護我國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立秋除了貼「貼秋膘」還有哪些習俗

1、稱水: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2、啃秋: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3、吃「渣」: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4、秋忙會: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5、秋社: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6、摸秋: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10樓:

貼秋膘就是往身上吃肉。就是到秋天了,長胖一點。是民俗習慣。

11樓:星宇**記

貼秋膘是一種習俗,基本發生在立秋這天。由於夏天十分炎熱,大家的胃口都不好,人都會變瘦,因此到了立秋這天,就要吃點肉把之前瘦的補回來。我家都選擇吃燉肉、包餃子,喝點小酒這麼過,今年打算和紅星藍瓶二鍋頭 哈哈 得獎了 嚐個鮮。

貼秋膘什麼意思?

12樓:89號小黑人

按照字面的意思,膘就是**和肌肉之間的那層皮下脂肪,貼膘就是長肉的意思。人們常說的「膘肥體壯」,就是肌肉充實、活力十足的狀態,而不是大腹便便的那種虛胖。

貼秋膘的說法一是因為夏天人食慾不振,脂肪消耗大,立秋之後暑熱消退,食慾恢復,就要多吃一些。二來秋天是豐收季節,食物**豐富,可以多多享用。三是由於立秋之後天氣轉涼,為了應對冬季寒冷,應多儲備脂肪,保暖禦寒。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等部位的乾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

13樓:re卩

秋季,用味厚的食物補償苦夏的虧空,抵禦即將到來的寒冬,俗稱「貼秋膘」,是中國農業社會的傳統。去看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集 時節

14樓:美食專業選手

貼秋膘是指立秋這一天。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東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什麼是貼秋膘?

15樓:匿名使用者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環境文學研究會的奉春先生給我講了貼秋膘的來歷。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奉春先生介紹,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症。

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曆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立秋時舉行的重要典禮也很有意思。」奉春先生接著說。漢族十分重視立秋節,早有立秋迎秋之俗,過去封建帝王也不例外。

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皋、蓐收。漢代天子立秋要射獵,表示秋來揚武之意,並用獵物來祭祀宗廟。宋朝時,宮廷內中殿要種一棵梧桐樹,立秋時刻,太史官啟奏「秋來」,於是想法讓一兩片梧桐葉落下,表示報秋。

民間則流行戴秋葉,或者用石楠的紅葉剪成花瓣,插在鬢邊。此外民間還流傳「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死牛」的歌謠。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魯東地區就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捱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萊西農諺則說:

「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豐還會歉收。

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

什麼叫貼秋膘,貼秋膘是什麼意思啊?

貼秋膘是立秋。貼秋膘雖然都是在立秋,但是每個地方又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進補的方式也不太一樣。立秋除了 貼秋膘 天津等地還流行 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 津門雜記 歲時風俗 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 蒸茄脯 香糯湯等放在...

」立秋一起貼秋膘「此習俗有什麼意義

貼秋膘 就是在立秋吃美食,增體重的意思,對身體進行營養的補充。立秋意味著秋天正在不斷靠近,而炎熱的三伏天也逐漸到了尾聲。在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一直在出汗導致人的胃口欠佳,尤其是對於較為油膩的肉食也是提前不起食慾,轉向吃清淡蔬菜和瓜類為主。人們認為在夏天人因為胃口不佳導致體重下降,不可避免會變得瘦一些...

知秋是代表什麼意思綠葉知秋是什麼意思

知秋代表的是知道秋天的來臨。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發現一點預兆就聊到事物發展的趨向。一葉知秋說梧桐,梧桐在古典詩詞中非常的常見,但是在當代的園林中,想看到成片的梧桐,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遍植於武漢城市街道的,我們稱做梧桐的,是外來品種,那是懸鈴木,因為上世紀廣泛種植於法租界,被稱之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