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要重農抑商

2022-02-06 17:33:50 字數 4804 閱讀 8520

1樓:魚要糧

重農抑商的原因:

農業生產是國家的根本,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低下。

秦,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把人分為四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四民」中,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強調「農為本」,在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

此後所有的統治者都繼承了重農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服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歷朝歷代採取這種措施,歸根到底是因為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

2樓:貞觀之風

農業都是立國的根本。最通俗的一句話就是「民以食為天」,無論到了多會兒,民生方面「吃」是第一位的。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充裕,是關係到社會是否穩定的大事。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3樓:落黎讀史

重農抑商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 農業大國。這種政策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他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以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面傾斜。

那為什麼要實行這種政策呢?

1 經濟

從經濟方面來看,重農抑商是維護統治的基礎,滿足了國家政權積累財富的需要。在古代我國是以「農業立國,農為國本」的農業經濟型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商」雖然是「士農工商」四大正業之一。但農業卻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生產部門,地租仍是國家財政最主要的**。

2 政治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社會安定,穩定國家的統治秩序。

《呂氏春秋》指出:「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守,不可以戰」。因為在我國古代,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如今這麼高,農業的產量直接決定了人民的生計問題,設想,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果連百姓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那這個政權的統治肯定不能長久。

反之如果大力大戰商業,肯定會使富裕階層日漸壯大,這樣必會導致奢侈浪費,那生產生大量奢侈品的製造業肯定會興起,這種產業的興起肯定會導致社會上大量人口放棄基本消費品的生產。在中國古代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災荒和戰爭,農業品生產量的減少勢必會威脅到國家的統治秩序。

3 思想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維護「義利之辨,重義輕利」的傳統和理論思想。其實這涉及了一個公私問題。

首先,「義利之辨,重義輕利」是我國兩千年來的思想準則。在古代,農業是國家大業,是國家之大利。重農就是國家的重義。

商是私人之利,為國家之患。在古代許多思想家看來,商業的發展會極大威脅著傳統的理論思想。而且,古代的思想家們都比較喜歡談古,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思想不能改變和廢除。

如果真的鼓勵發展商業,以古代的社會環境則會照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 如果大力發展商業,肯定會使「士農工商」的順序遭到衝擊,因為商人大多數是窮苦出身,都曾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讓他們掌握大量的財富之後,勢必會用其錢財來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這樣就會嚴重威脅貴賤尊卑的等級制度。

第二 自古我國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大量商業活動的產生勢必會照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這種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勢必會衝擊喜歡均平,寡慾,安於現狀的農民生活。

第三 很多人都認為,商人奸詐,農民淳樸。俗話說「無奸不商」,商人通過期滿和壟斷的手段來獲取鉅額的利益,這會刺激農民追求財富,敗壞農民純樸的風氣。

4樓:匿名使用者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一、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此外,最新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二、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與評析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覆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併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評析: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併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併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農業不僅是國家基本命脈,更是解決人們充分就業的主要途徑。歷朝歷代開國之時都重農,等到國力發展了,商業也隨之興盛,但古人早就看到高度商業化的競爭,必然造成社會就業不充分的現實。其中原因很多,例如有的失去土地者,懶漢之輩,把土地賣了,圖一時之享受,變成社會流浪一群。

小農業經驗是中國古代的基石,雖不能大富,但抵抗經濟的風險很有韌性。總之民以食為天,無論生產的多少都不會產生生產過剩的現象。多生產了可以儲備一部分,再多了可以養一些家畜。

小農經濟可以形成小區域集市化特色。大多數商品交換是短距離運輸,基本以手工業為主的小資產階級。這種經濟結構雖然沒有很高的效率,但也不會有生產過剩危害!

另外高度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必然有債務結累,一旦有市場需求不暢,也會有呆壞帳!沒有社會財富的大量集中,也是不成氣候。

6樓:凡暖歡

中國古代階級的地位由高到低是士、農、工、商,首先說士,在古代文化交流很不方便,一來書很少,二來想買書也不容易,尤其有些書只有貴族和皇室才能有,所以,如果把書讀好,考取功名,為官從政自是很受人尊敬,因此士排第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見,大多數人考取功名前皆在種田,而且古代如果種田種得好,經過幾代的資本積累,往往會成為地主,而一個地方的望族也往往指這家的男丁多,男丁多自然能種好田,因此能種好田,能積累很多土地也會受人尊重,所以其次為農。但是有的人種不好田,或者因為各種原因連土地也沒有,只好去學一門手藝,如木匠、鐵匠,這樣也能姑且維持生計,因為,在別人眼裡,雖然工匠沒有田地,但他們憑自己的手藝和技術生活,況且有些木匠和鐵匠等工匠的技藝還很高超,因此其次工匠受人尊敬,而至於商人,一來他們沒有田地,二來又沒有手藝,被逼無奈才去做倒買倒賣的生意,例如山西晉商,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村裡鬧災荒,被逼無奈才背井離鄉,出去經商的,陝北民歌《走西口》就是對這類商人的寫照,雖然他們經商掙錢之後大多會回鄉置田產,或資助子弟讀書,但那是後話了,最開始他們是被視為讀書不行、又種不好田、況且還沒有什麼手藝的人,因此商人在中國古代會遭人輕視。

7樓:希侃不吃炸雞

「重農抑商」是商鞅的提出並且實施的,但這之前商鞅還有一句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該政策是商鞅依據秦國的特殊情況所制定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實現「耕戰」。

在很長時間內,「重農抑商」這一政令是切實可行的,但是在清朝嘉慶時期,社會人口極度膨脹,出現大量無業遊民,依舊「抑商」就是愚蠢的,恐怕連最早提出重農抑商的商鞅也會反對。

8樓:千島雲

重農抑商 可以稱為是封建社會的傳統。統治者認為農業才是根本,而平民百姓也認為商人帶有剝削性質,因為對於商人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他們低買高賣,從中獲利。

明朝的時候,尤其是中後期,中國社會已經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發展是必然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商人比較好賺錢,如果不抑制商業,大家都不種地了,又苦又累又不掙錢,誰當農民都跑去當商人了?不種地,國家吃啥喝啥,所以要重農抑商啊。你如果當個商人做買賣,暈點不料搞點私鹽嗯,做個包子,掙得比農民多。

還輕鬆。種地多累呀,辛苦一年。

10樓:

因為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實質是地主階級依靠土地所有權和反動統治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社會。樓主試想一下人們認為商有利可圖,那商人多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就會受損,所以重農抑商一直是我國古代的國家政策。不僅唐朝宋朝如此,就連那東瀛小國日本也是重農抑商。

11樓:貞觀領袖

宋朝就不重農抑商 尤其是南宋 但是對周邊國家割地賠款 需要很多錢財 那時**的財政收入很多都靠海外**獲得 所以雖然南宋在軍事上連連失利疆域縮小 但是人民生活水平是很高的 科技經濟都是很發達的 如果中國沿著那樣的經濟政策發展下去 可能早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12樓:緒然

古代的經濟體制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農業恰巧滿足了這種經濟體制的需要。所以,「重農」。

而商業,無論古今都是建立在「交換基礎之上的」,要「交換」就必然導致「流動」,要「流動」就必然導致「遷徙」,而這恰恰是統治者所不願見到的。所以,「抑商」。

為什麼古代重農抑商?商人就是賤民

因為古代生產力落後,商業往往令貧富更加懸殊。農耕社會最主要的財富就是土地及其產出的糧食,而不斷增長的人口會讓糧食壓力增大,因此統治者極其重視可耕地的開拓和糧食產量。在物質總體不足而同時貧富差別增大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商業固然有溝通有無的功能,但是商業並不創造實質的財富。過度的商業發展通...

高中歷史關於中國古代商業和國家抑商的原因的題目

可能是答案錯了吧,練習冊上經常會出現這種問題,我感覺應該有2,找老師問一問吧 按理來講,利潤豐厚,農民羨慕從商棄田從商這條的確會對統治者產生不利影響 至於為什麼不選b,我認為出題人是這麼想的 農民羨慕從商利潤豐厚,棄田從商並不會對統治者本身的統治有何直接影響,但是如果從客觀角度來講,在當時科技水平不...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農業成就體現中國古代農業科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就

水是農業 的命脈。在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水利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有些地區農業 的盛衰與水利的興廢直接有關。兩者的密切關係具體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一是對中國農業經 濟區的形成和轉移有重大影響。如秦 漢時期,一系列大規模灌溉渠系陸續興建,由此而形 成了關中 成都平原和冀 魯 豫等幾個重要農業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