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隆中對」造就了蜀漢,也造成了蜀漢的滅亡

2022-02-01 05:47:26 字數 6767 閱讀 1124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隆中對」只是分析了一時的決策,可是蜀漢卻把它運用到底,忽略了很多因素已經改變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蜀漢的人對所謂的隆中對的策略太過於理想化了,沒有考慮到很多小細節,所以才會導致最後的失敗,但是也是因為這個策略,蜀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樓:魚界

最主要的就是川蜀敗亡是隆中戰略造就的,在於隆中對策的二期設計過於理想,隨著時代發展日漸衰敗。

4樓:

當時提出「隆中對」確實有利於蜀國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三國間的戰略變化,「隆中對」策略已經不適用了。

5樓:檸檬玖柒

因為「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地防範,而隨著歷史的過去,蜀國當時的局勢並不適用「隆中對」。

6樓:匿名使用者

「隆中對」這個戰略的設計實在是太不符合事實了,是沒有那麼簡單就能實現「隆中對」的,所以說這個戰略是導致蜀漢失敗的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的確是這樣的,因為一開始「隆中對」的計策是對蜀漢有益,但是後來發生了變化,所以其實應該及時調整。

8樓:遠方巧之鶴

原因有以下幾個:一「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地防範。二「隆中對」策略的實施,讓東吳有恃無恐奪荊州。三「隆中對」讓蜀國後期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9樓:哈哈哈哈

挺進中原能成功,劉備、諸葛亮、姜維都不成功,就是因為曹魏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防範。

「隆中對」的策略成就了蜀漢,為何又說它也造成了蜀漢的滅亡?

10樓:那落伽

在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的劉備,像一隻無頭蒼蠅,四面亂撞,卻又四處碰壁。而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未出茅廬,卻已三分天下。一首「隆中對」,不僅為劉備理清了當時的局勢,甚至奠定了劉備以後的發展方向。

可以說,劉備之所以能建立蜀漢,「隆中對」的提出功不可沒。可為什麼又說它也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隆中對」中提到的基本思想:對外聯吳抗曹、對內趁機發展內政軍事,佔領荊州,後攻入益州和漢中,最後趁天下有變,兩路出師北伐,則「漢室可興」。劉備按照「隆中」的基本思想,確實得到了益州和荊州,手下人才濟濟,並攻入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達到了一生的巔峰。

可其中卻蘊含著幾處重要的失誤。

第一:荊州的問題。荊州的問題也可以說是「隆中對」最大的失誤。

荊州身處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同時,荊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吳國的咽喉。孫權怎麼會一直借給劉備?

而劉備又要聯吳抗曹。這就使「隆中對」產生了矛盾,與隆中對的基本思想,產生了嚴重的衝突。第二:

因為荊州的重要性,致使當時的蜀國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在荊州,這就從根本上削弱了本就軍事實力並沒有發展起來的蜀國。

最後,關羽的失守被殺,張飛的死亡,劉備被火燒連營、白帝託孤。蜀國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但即使從現在看來,「隆中對」仍然是當時劉備的不二選擇,即便是現在的我們,也很難提出比「隆中對」更好的計謀。

11樓:清風明月偷我心罷

因為蜀漢的改變是很大的,不能一直使用一成不變的隆中對,而不知道變通,所以最後才滅亡了。

12樓:梔梔推文

隨時時局的改變,隆中對在初期發揮的作用無法延續下去,任何一種政策都不能一成不變,要順應時代。

13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隆中對」只是分析了一時的決策,沒有考慮到很多小細節,所以才會導致最後的失敗

14樓:觀風看世界

在當時狀況而言,隆中對的策略是適合蜀漢的崛起,但其在蜀漢的發展過程中並不變通,固化的策略最後又變成蜀漢最大的絆腳石。

15樓:

因為「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的防範,也讓東吳有恃無恐的奪荊州,還讓後期蜀國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16樓:橘瓜

因為隆中對只能說是對目前的狀況的一種策略,但是卻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導致後續進度跟不上。

17樓:一立多

一個事物總是有利又有弊的,它在前期確實給蜀漢留下很多好處,但是後期還是一成不變,自然有害。

18樓:橘瓜談文化

因為局勢發展很快,隆中對到後期已經無法應對蜀漢上的很多變動了,所以隆中對在那時已經有點危害了。

19樓:泡泡小果奶

「隆中對」是過早的制定,早就讓敵人有了針對性的防範,而且「隆中對」也讓蜀國後期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20樓:知心小謝

蜀漢依靠「隆中對」的策略建國。但是建國以後,這個策略就被奉為經典,被蜀漢人持續不斷地執行著。然而,正是這種策略持續不斷的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害了蜀國

21樓:nk靈迪

(隆中對)對劉備生前並沒有受到啥影響,因為劉備生前,諸葛亮並沒有實際受到重用,當時劉備的主謀還是龐統和法正等,隆中對只是諸葛亮對三國未來的局勢推演,劉備死後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按照隆中對的推演完成大業

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先天不足,註定了蜀漢最後的消亡?

22樓:下雪的憧憬

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完美的,有的人說完美的可能與現實相脫了軌跡,以至於很難實現,最終卻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諸葛亮認為,籠中對的關鍵就是要結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但是諸葛亮還想對抗孫權,這樣子就產生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要對抗,一方面又是要和好,因此,這件事情也很難以實現。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蜀漢雖然擁有荊州的核心部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劉備並沒有得到整個荊州還有一大部分的地域流落在外。但是,從劉備的性格來說,她絕對不想和別人共用一個荊州,於是就肯定會派人收復荊州,但是劉備的手下並沒有善於外交的人,迫不得已,只好派關羽去收復荊州。對於關於這個人,我想大家都應該瞭解。

但是他不僅沒有能夠完全的收復荊州,而且導致了荊州的土崩瓦解。從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非常完美,但是劉備的手下並不足以支援的實現。因為人數是有限的,人才更是有限的。

像關羽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都不能夠滿足諸葛亮的隆中對,那麼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非常完美,但是它卻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太過於理想。而我們都知道,一但理想過頭就會變為虛擬,虛擬世界就是自己所想的一種假象,假象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最後也會導致蜀漢的消亡。

23樓:職場桔子

「隆中對」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現實卻有很多意外,比如劉備太感情用事了。

24樓:有文化的小蝸牛

因為諸葛亮的計劃非常好,但是實施起來還是有難度,所以蜀漢會滅亡。

2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諸葛亮太有才設計的太完美,可惜劉備手下面的大將又太少擅長能言善辯的太少大多都是武將。

26樓:美丫檸檬布丁

隆中對只是諸葛亮想出的一個計策,但是只是在腦海中形成的,現實中實行太難了。

27樓:雨點兔兔

這只是諸葛亮想象出來的一個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好實現。

28樓:30秒不

其實也不是這個樣子的,滅亡的原因也不只是單純這一方面還是和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29樓:洛溪歸

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很有才能設計的很是完美,但是劉備理想化,卻沒有那麼多的大將。

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致命失誤,造成蜀漢滅亡,龐統早已看破為何不說?

30樓:照見古今

龐統雖未說破,可是已經從側面提醒,而且也付諸了行動,那就是慫恿劉備去取益州,並身體力行幫他完成這件事。當然了,龐統中途意外去世,所以這件事,他只算完成了一半。至於不說破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與諸葛亮起直接衝突吧,畢竟自己在劉備面前還算是個新人,一上來就與舊人起衝突,對他是不利的。

隆中對中的一個致命錯誤,或者說是內在衝突,就是一方面要聯結東吳,另一方面又要佔據荊州,這是不可調和的,因為荊州對於東吳來說,非常重要,為了生存,是志在必得的,所以佔據荊州就意味著不可能一直穩定地與東吳結盟,後來發生的事也證明如此。關羽之敗,就可以說是和隆中對中的那個致命錯誤有關。

甚至後來蜀漢的滅亡,也可以間接歸因於此,因為失去荊州之後,蜀漢的實力就幾乎減半,而且隆重對中所說的兩個方向出兵的計劃,也無法實現了,中原已失,就只能夠從益州出兵北伐,其結果可想而知。以諸葛亮之能,一連數次,也都是折戟而歸。倘若荊州不失,兩軍同時出擊,對曹魏將是極大的打擊。

所以說,隆中對中的這個內在衝突,對於蜀漢的結局,是有極大影響的。它限制了蜀漢的生存空間,使得北伐這種任務註定不能成功,而且也要面對隨時可能翻臉的東吳。更有甚者,即便與東吳翻臉了,還得舔著臉皮再去修好,因為聯結東吳也是蜀漢得以生存的必要之道。

由此可見,隆中對雖高明,卻也不是沒有bug的。

31樓:體壇大拌菜

諸葛亮沒有將東吳可能會出現的不同情況計算在內,所以導致最後的失敗。

32樓:荒王爺

隆中對玩的就是心跳,爭得就是時機,所以三國謀主們多是心照不宣。

33樓:虎侃歷史

諸葛亮當時也低估了東吳的發展,龐統不說因為劉備對諸葛亮的隆中對深信不疑,他不想因此得罪劉備,所以才看破不說破。

34樓:梔梔推文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不難看出,要想奪取天下,蜀漢則需要站穩荊州數郡之地,但是這個想法比較異想天開,龐統不說是在顧忌諸葛亮。

35樓:茯神分享屋

諸葛亮如此神化,龐統也有顧慮。有些事總是事在人為,不可預料。誰也不敢打包票。

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

36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的滅亡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劉禪投降只是蜀漢滅亡的象徵,實際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因素已經註定蜀漢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1、軍事上,劉備彝陵大戰的失敗就已經為蜀漢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或者往前說,關羽丟失了荊州是蜀漢最終失敗的緣起。荊州失陷前,蜀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達到了《隆中對》中諸葛亮設計的戰略態勢:「……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一戰略構想的關鍵實際上在於荊州,因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難行,「外人不得入,內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為戰略基地進攻曹魏,就必須有另一路兵力進行策應,或者本身就作為策應軍出現。但是,劉備與孫權聯合的基礎是「聯合抗曹」,重點在於「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則力量的均衡會打破。

所以才有「關羽得志,吳必不喜」,孫權會看著劉備坐大而不聞不問嗎?再加上關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劉備軍一勝,孫權立刻就抄了他的舐貳?

荊州雖失,蜀漢當時的軍事實力仍然十分強大,如果陳兵吳蜀邊界,孫權恐怕也會乖乖的將荊州還給劉備,繼續保持原來的均衡,事實上孫權也就是這樣想的,所以派諸葛瑾到蜀國談判,但是劉備昏了頭,非要滅吳。要知道,當時三國各自的實力任誰要想憑一己之力滅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敗是必然結果。

彝陵大敗是蜀國損失慘重,一大批老成宿將或病死或陣亡,一大批久經戰陣的士卒或被俘或戰死,據估計損失精兵4萬多人,軍事上實際已經失去了本錢。之所以沒有立刻滅亡,還要得益於魏吳兩家的制衡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在軍事上實際上也只是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但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飲鴆止渴,但是蜀國的國力使然,諸葛亮明知道是毒藥也只能硬著頭皮喝下去了。

而且,諸葛亮和後來的姜維對魏國不斷的騷擾也有利於吳蜀同盟的穩固,使魏國難以騰出手來收拾吳國。但是到了後期,隨著魏國越來越強,原來的均衡已經被打破,魏國(或說司馬父子)已經擁有了消滅兩個國家的實力。

2、政治上:客觀上,政治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蜀漢原來的政治優勢是「漢室正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對「漢室」已經沒有興趣,魏吳在自己的領地統治都非常成功,沒人願意再恢復那個昏庸無能的「漢室」;而且,劉備和孫權死後,他們的繼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來吳蜀各自的實力就較魏稍弱,此消彼長,差距就越來越大。

主觀上,劉備死後,諸葛亮雖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劉備那種籠絡人心的能力,說白了他也就是個軍師的料,原來的老臣們未必都買他的帳,所以他只能在內部通過一連串的政治鬥爭打壓原來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劉備一度比較器重的益州派(李嚴為代表),對外由於荊州的失去,難有外來人才輸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楊儀等邊緣人才,遂使國力益衰。

3、經濟上。巴蜀地區雖號稱天府之國,但實際上蜀中的生產力非常落後,其綜合國力跟本無法和東吳甚至曹魏相提並論,生產力的落後就決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後。君不見,蜀中土生土長的人才有幾個?

其人才基礎非常薄弱,此時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會有人拖家帶口、不辭凶山惡水地來投奔劉備或劉禪。沒有人才的支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就會一塌糊塗,所以,後來的蜀漢政權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生產力的落後也註定了人口的缺乏。

據說,到諸葛亮死後,蜀中差不多每6個人就有1個士兵或**了,如此形勢,加上窮兵黷武,「要大炮不要黃油」,難怪姜維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樣因為這種經濟形勢,也註定諸葛亮要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因為,一旦外敵打進家裡,脆弱的經濟可能立刻崩潰,蜀漢可能都堅持不到公元263年。

蜀漢最終滅亡固然是因為鄧艾偷渡陰平關,阿斗倉皇出降,但這只是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鄧艾和劉禪只是歷史大勢下的推動者而已。

隆中對的中心是什麼 隆中對是什麼意思

1 當時的形勢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 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若跨有荊 益,取代割據荊 益的劉表 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 孫權三分天下。2 在奪取荊州...

隆中對主要內容左右,隆中對主要內容200字左右

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 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沒有辦法,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告訴我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化州為郡,稱霸...

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呢?《隆中對》 諸葛亮

首先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屬於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他的籠中對呢,是非常值得大家借鑑的,畢竟他經歷的事也比較多,讀過的書也比較多,所以知識非常的淵博。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對阿斗的多種不放心,給他出謀劃策,還幫他分析了當時的環境。隆中對 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 制定了蜀漢陣營的大致攻略,之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