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秦國的崛起和齊國的沒落,能看出什麼問題

2022-01-17 13:37:14 字數 6009 閱讀 3964

1樓:

落後就要捱打,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條。這個道理不是隻有清朝才告訴我們,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宗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春秋時期,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重用原本在牢獄之中的管仲為相。

管仲,管夷吾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後於齊桓公元年(前685),擔任國相,還被尊稱為「仲父」。在其任職期間,他對內大興改革措施、富國強兵。

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政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此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此後的近半個世紀的中原地區,齊國都是老大哥,說一不二的霸主。隨著後世的發展,到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後,步入戰國時期,齊國仍然有著與楚國、趙國、秦國抗衡的實力。可是為何齊國為何慘死於秦國之手?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齊康公被當時國內專權、聲勢滔天的田和放逐在齊國臨海的一個海島上。隨後,田和自立為齊國國君,此為齊太公。周安王十六年(前386),田和被當時的周天子,周安王列為諸侯,自此姜姓的齊國在名份上算是徹底滅絕了,而田氏齊國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便名正言順成為了當時的諸侯之一。

就地理分析來講,齊國和楚國可以說是當時地大物博的膏腴之地,比及擁崤涵之固的秦國,國民富庶、文化繁榮、賢士聚集。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大思想家荀子就曾在稷下學宮授課;齊國還有著名的孟嘗君,其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以招賢納士、廣結賓客著稱。

然而,齊國並沒有利用好他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它沒有真正地做到重視賢才,過於恃才傲物,仗著自己的優勢,便沾沾自喜。孟嘗君在齊國時,雖說齊王拜其為宰相,但隨著孟嘗君在各國的名聲一步一步提高,齊湣王感受到了功高震主的威脅,變得逐漸不相信孟嘗君。於是他便設計,借田甲挾持一案,嫁禍孟嘗君。

孟嘗君感受到了這一訊息,明白齊王已經不再相信自己了,說不定還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孟嘗君就連夜逃到了魏國。魏國的魏昭王當即便任用他做宰相。

由此可見,一個駕馭不了臣下同時還疑心臣下的君王不僅讓為臣子的惴惴不安,更會令天下賢士寒心。反過來對比秦國,重用賢能之士,張儀、司馬錯、白起、範睢、王翦、魏冉等等,無一不是受到秦國重用同時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秦國之境施展自己的才能。而齊國就沒有讓賢能之士得以施展的舞臺。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在魏國國相孟嘗君的配合引導下,魏國與西邊的秦國、北邊的趙國聯合,在樂毅的帶領下幫助燕國攻打自己的母國——齊國。就此一役,齊國瞬間兵潰,失去了七十餘座城池,可以說是有滅國之危。雖然在最後田單的帶領反擊下,齊國得以收復失地,同時擁立新王齊襄王即位。

但經此一役,齊國元氣大傷,很難再有與秦國抗衡的實力了,在內功修煉上,齊國已經差了一截。這是齊國慘死秦國之手的原因之二。

最後,齊國早期對外積極擴張,對外彰顯野心,做了出頭鳥;對內沒有安撫臣民,鞏固得來的地區。沒有及時推出與時俱進的國家政策,不能及時改革,依然是世家大族、貴族的利益優先,這在本質上與秦國是有了相當大的一節差距的。

秦國的崛起與齊國的落沒恰好說明了一個道理——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秦國就是在這樣一個貧瘠的地方煥發出新生命,沉澱出席捲天下的實力;齊國卻養尊處優,慘死秦國之手。歷史必然的趨勢。

2樓:三棵樹

通過秦國的崛起和齊國的沒落,可以看出這樣的問題,只有秦國的變法才是徹底的變法,他在當時戰亂的年代建立了法制社會,依法治國,富國強兵。

3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首先是老百姓的重要性,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是靠著老百姓的支援才能夠正常運轉的,其次是制度,秦朝的制度非常嚴格。

4樓:嗯想露

看出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壯大需要不斷的變革。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大環境下進行了改革,齊國卻守著原來的基業不思進取,最終亡國。

秦國和齊國為何最終齊國沒落,而秦國統一六國?

5樓:

齊國和秦國曾經是東西方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什麼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而齊國最後連抵抗的力量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瞪著秦國把其它五國收拾掉後,再來收拾他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齊國在長期爭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國較少參與爭霸,儲存了實力。在春秋時期,齊國是最早稱霸的國家,但是齊桓公之後,齊國迅速就陷入內亂,同時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齊國長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這樣做,對國力的消耗太大。

秦國在春秋時期也參與過爭霸。不過,秦國向東發展的勢頭,很快被晉國遏制。所以秦穆公後來改變策略,向西發展,收復平定了西戎各部落。

後來,秦國參與逐鹿中原的時候也不多。基本上只要秦國不去侵略別國,別國一般都不會主動去打他。

為什麼齊國參與的戰爭多,秦國參與的戰爭少呢?主要是齊國的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在春秋及戰國早期,主要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齊國打起仗來更方便,也更容易起摩擦。

而秦國東邊地勢比較崎嶇,和六國有高山阻隔,馬車很不方便執行,所以秦國和六國也就很少打了。

本來楚國的狀況與秦國的狀況也有一些類似的。然而楚國卻是從春秋早期就開始問鼎中原,一直在試圖往中原發展。因此楚國打的仗非常多,當然消耗也非常大。

二是秦國的經濟發展比齊國好。齊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超級大國,最早就是因為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了。不過,齊國的經濟,其實不算農業經濟。

它的農業當然也不錯,但是和晉國等其它一些國家比較並不佔優勢。它佔優勢的是**。一個是鹽鐵**。

齊國在海邊,鹽鐵儲存量豐富,他們掌握著鹽鐵**的優勢,這個對六國有一定製約。不過,後來秦國楚國開邊後,加大了礦產的開採,這樣對齊國的依賴性便不強了。二個是齊桓公的時候,管仲曾經利用**戰,打敗過其它國家。

但是,這種**戰,只能管仲這樣的奇才才能夠用。其他人是幹不來的。所以後來齊國經濟的優勢便不復存在了。

而秦國,原本是偏遠之地,但是對秦川的開發,做得相當好。有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解釋。

」這裡面所說的「百二秦川」,雖然是個虛數,但也是表示「多」的意思。後來秦國又修了鄭國渠,灌溉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再後來,秦國滅掉巴蜀,巴蜀豐富的物產,更是進一步支援了秦國。

三是秦國和齊國的人才觀不一樣。秦國重用的,都是實用性人才。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每個人提出的,都是富國強兵策略。而齊國卻普遍好面子講派頭。別的不說,只要看看孟嘗君那三千門客,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大家就明白齊國的人才狀況了。

四是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始終如一地堅持變法的治國方略,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卻沒有什麼明確的治國方略。魏國、楚國、趙國等都有過變法,可是齊國卻沒有。固步自封,自然就會落後。

五是秦國後期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徹底麻痺了齊國。齊國根本沒有看到危險就在面前,反而整天紙醉金迷,醉心於宮廷爭鬥。從沒想過利用最後喘息的機會,發展經濟和軍事。

最後等到秦國打到家門口來的時候,齊國已經遲了。

齊國最終死了,它就像一隻溫水煮的青蛙,不知不覺就再也動不了了。

根據過秦論前兩段說說秦國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6樓: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開墾土地。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通過什麼途徑最終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這給後世帶來了什麼啟示?

7樓:t藍色

秦孝公之前,秦國已經失去河西之地了很多年。

河西之地是秦國東進的第一個灘頭,是秦國東進的第一個戰略前沿。

沒有河西之地的秦國,國都咸陽前面幾乎沒有像樣的城防,也就是說,此時的秦國幾乎是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弱國、小國。

戰國初秦國的處境

正因為秦國當時的弱小,所以並不是中原大國爭奪的重點。

當然,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中國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賈誼在著名的《過秦論》中提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完成從一個無名的小國,一躍而成世界頭號強國的晉級之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到世界頭號強國到底經歷了哪些步驟。

第一步,強大自我。

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先使秦國從內部強大。

變法涉及秦的國策,國體,法令,給秦國一個正確的方向,確保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

制度上採取法家治國的方式,注重農業發展,不斷加強武備。

商鞅變法

這樣做使得秦國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基礎都得到了強化。

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還是一個人,要想取得一番成就,首先要強大自我。秦國正是通過變法,實現了自己的強大。

第二步,為自己的強大尋找出路。

秦孝公變法後,秦國儘管比以前強大了很多,但對於山東六國並沒有形成絕對的優勢,也只是名副其實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但是人類社會的規律就是,你的強大就是對他人的威脅。

楚國滅鄭國,五國攻之,齊國滅宋國,五國攻之,趙滅中山,五國攻之。

山東六國也不願看到一個崛起的秦國出現。

合縱聯軍

六國就形成了和合縱弱秦的計劃,聯合六國的力量,削弱崛起中的秦國。

正是秦惠文王,在六國合縱的危機中,找到了連橫的策略,在山東六國中尋找他們之間的矛盾,通過有效的外交手段,儘可能找到可以合作的夥伴。

連橫的策略為秦國持續強大,找到了生存道路。

晉級這件事情,一旦開始就沒有回頭路,不進則退,沒有中間道路。

秦惠文王后,秦國要想持續的強大,必須東進,不能東進,秦國自己的發展就沒有戰略生存空間。

秦惠文王劇照

秦武王接過來了歷史的接力棒,秦武王在位時間很短,只有三年,但是秦武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秦武王打通了秦國出函谷關的出口,宜陽。

宜陽屬於韓國。

宜陽是與函谷關遙相呼應的一個重要關口。位於現在洛陽西部四十公里處,兩側都是險要的大山,是陝西進入河南的唯一通道。

宜陽的價值在於,出了函谷關,過不了宜陽,就等於沒出函谷關。

出不了宜陽,秦軍就東進不了。

秦武王充分認識到,攻克宜陽是秦國東進的重要意義,持續六個月,最終攻克宜陽,殲滅韓軍六萬。

秦武王去世的時候非常年輕,還沒有娶妻生子,但他卻在有限的生命內,為秦國的晉級之路找到了一個關鍵點,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秦攻宜陽形勢圖

下來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使命就是削弱對手,不斷擴張,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最後的晉級鋪平道路。

秦在武王打通了宜陽東進的大門後,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就大部分其他國家並沒有認識到攻佔宜陽後對秦國強大的價值。韓國知道,韓國說給他們,他們不聽。

更多的諸侯國看著失掉宜陽的韓國暗自偷笑。

不過,很快,他們就笑得不那麼自在了。

秦昭襄王劇照

昭襄王時期,昭襄王先扣押楚懷王,楚國走上了持續衰落的惡性迴圈,伊闕一戰,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長平之戰消滅趙軍四十餘萬,。

這樣,秦國穩步的強大,其他國家不斷的衰落,最終秦國相對其他對手形成了絕對的優勢。

昭襄王后是秦孝文王,在位只活了三天,這就不做評價,最起碼並沒有對秦國的晉級之路帶來損失。

再下來就是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

秦始皇的父親在位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也只有三年。

秦莊襄王的這三年看準了方向,對秦國的晉級事業進行了加固。

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時期,儘管秦國對單個的諸侯國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優勢,但他仍然感覺到了山東六國合縱的的力量。

莊襄王著力打通了秦國到齊國的通道,建立了東川郡。秦國東川郡的建立,直接將山東五國分開,並且與齊國相接壤。

這就使得合縱更加困難。

同時,莊襄王利用燕與趙國的鬥爭,蠶食趙國三十七城,極大的削弱了最後的軍事強國趙國的實力。

最後,秦王嬴政登場。

秦王嬴政

嬴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儘快的完成晉級的最後一步。

嬴政該怎麼辦呢?他剛繼位的一年,山東五國就在魏信陵君的帶領下,把秦軍打回了函谷關。

他需要快速整合資源。

嬴政非常謙卑的聚攏了一大堆文臣武將,李斯,尉繚,王翦,王賁,蒙敖,蒙恬,就連間諜專家頓弱都納入了麾下。

這群優秀的人才,在秦王嬴政的手下,愉快的施展著各自的才華。

按照既定的方陣,拿下了韓國,燕國,楚國,強力的對手,信陵君,李牧,就採用反間計,忽悠他們的領導,從內部攻克堡壘,拿下魏國、趙國。

秦滅六國形勢圖

最後,乾脆兵都不想動了,就靠忽悠,頓弱就把沃野千里,雄兵數十萬的齊國給勸降了,沒動一兵一卒,齊國舉國投降。

因為這支隊伍太過強悍,能謀,能打,能忽悠,只用了十年時間,秦始皇就完成了晉級的最後一步。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魏國為何獨與齊國爭霸,而忽略秦國

因為魏國幾乎沒有將秦國當作假想敵,而是選擇齊國作為假想敵,而秦國選擇隱藏實力的做法對魏國非常管用,再加上魏國的地理位置,夾在秦國與齊國中間,秦國選擇向西發展,威脅不到魏國,齊國自然也就被魏國給盯上了。桂陵之戰作為魏國一個展示自己超強諸侯國實力的戰役,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這也讓很多的國家看到魏國的強大...

戰國後期秦國滅齊國的大將和經過,戰國後期,齊國為什麼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齊國那時候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大國,能借用祖上留下的威名震懾其他國家,但實際上打起來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的。1 齊國之前由於被燕國滅過一次,後來好不容易才復國了,後期統治者無能,齊國復活後也只能苟延饞喘,能自保確實也實屬不易,根本無法跟西方大國相抗衡。2 秦國強勢,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證明其實秦國還是...

戰國的時候是不是魏國,秦國,楚國,趙國齊國都很強大

楚國一直都不是很活躍,強的話算不大上,但國土面積一直是最大的,會被人認為強。但實際上,地雖大,卻人口少,兵力不足,多次被打敗。魏國,前期最強,差點把秦國打滅國了。後來固步自封,盛極而衰,秦國經商鞅變法強大起來,把魏國生生壓成了二流國家。趙國,北方和匈奴交界。兵強,但被匈奴拖住了腳步。但,因為兵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