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魏國為何獨與齊國爭霸,而忽略秦國

2022-01-11 00:02:51 字數 5220 閱讀 1137

1樓:珠竹

因為魏國幾乎沒有將秦國當作假想敵,而是選擇齊國作為假想敵,而秦國選擇隱藏實力的做法對魏國非常管用,再加上魏國的地理位置,夾在秦國與齊國中間,秦國選擇向西發展,威脅不到魏國,齊國自然也就被魏國給盯上了。

桂陵之戰作為魏國一個展示自己超強諸侯國實力的戰役,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這也讓很多的國家看到魏國的強大,當然這也讓其他的國家對魏國產生的忌憚的心理,雖然魏國在桂陵之戰中失敗,但是無傷大雅,自己的實力儲存得非常完好,並且這場戰役也讓一個成語揚名了起來,就是圍魏救趙,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在魏國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因為趙國出兵佔領了,魏國的友邦衛國,畢竟這個時候魏國非常的強,又想爭一口氣,給自己的兄弟掙回一點面子,所以直接派兵出征趙國,打敗趙國的大軍,並直接攻破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個時候,齊國看不下,派出了孫臏,而孫臏覺得不能和魏國硬碰硬,直接讓自己的軍隊圍攻了魏國,來解救趙國。

魏國講真在針對秦國方面沒有太大的野心,戰國初期的秦國實力弱小,根本招架不住魏國的攻勢,所以損失了將近600萬平方米的土地,但是也僅限如此,後來對秦國也就是放任不管的態度,任其發展。再加上地理環境的問題,攻打秦國的花費遠遠要比攻打齊國高,所以說這賠本的買賣不能做啊。

2樓:心儀物語

你看看中國古代史,也許會發現,最早的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根本就沒有秦國。在秦之前,趙國,魏國就是實力最強的。而從最開始排列的話,一般認為他們分別強盛的順序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也就是說,秦國是最後崛起的諸侯國。而從她崛起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最後竟然一舉滅六國,實現了當時中國的大一統。

3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地處西部,窮山僻壤,山多地少。齊國地處東部平原,有豐富的物產,如,鐵礦、銅礦,還擁有大量的食鹽(主要是海鹽)資源。

4樓:

因為秦國的地理位置很差,這讓魏國根本就沒有把它放在眼裡。而齊國的資源非常好,對魏國造成了威脅。

5樓:溥駿逸

在秦之前,趙國,魏國就是實力最強的。而從最開始排列的話,一般認為他們分別強盛的順序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也就是說,秦國是最後崛起的諸侯國。

而從她崛起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最後竟然一舉滅六國,實現了當時中國的大一統。你看看中國古代史,也許會發現,最早的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根本就沒有秦國。在秦之前,趙國,魏國就是實力最強的。

而從最開始排列的話,一般認為他們分別強盛的順序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也就是說,秦國是最後崛起的諸侯國。

6樓:海闊天空

齊國的地理優勢沒有改變,在山海魚鹽之利下,齊國可謂戰國七雄中最富庶的一個諸侯國。至於當時的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後都還是比較弱小的,也即秦國因為底子較薄,所以即便處在崛起的過程中,依然不能和齊國相提並論。

7樓:金菠蘿的女朋友

當時的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後都還是比較弱小的,也即秦國因為底子較薄,所以即便處在崛起的過程中,依然不能和齊國相提並論。

8樓:體壇大拌菜

魏國將中原之地看得更加重要。對於魏惠王這位君主來說,雖然生於戰國時期,卻試圖成為一位類似於春秋時期的霸主。在此基礎上,想要成為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自然需要威服當時中原之地的諸侯國,也即宋國、魯國等戰國時期依然存在的諸侯國。

9樓:賣藝中年人

那時候秦朝還沒崛起 到崛起了實行遠交近攻 齊國不戰而降

10樓:鳳翔四季老師

因為魏國與齊國相近相鄰,如何不與之抗衡就有被吞併的風險。

11樓:走遍世界的勳鹿

可能是因為怕秦始皇吧……不

秦國和齊國為何最終齊國沒落,而秦國統一六國?

12樓:

齊國和秦國曾經是東西方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什麼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而齊國最後連抵抗的力量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瞪著秦國把其它五國收拾掉後,再來收拾他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齊國在長期爭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國較少參與爭霸,儲存了實力。在春秋時期,齊國是最早稱霸的國家,但是齊桓公之後,齊國迅速就陷入內亂,同時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齊國長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這樣做,對國力的消耗太大。

秦國在春秋時期也參與過爭霸。不過,秦國向東發展的勢頭,很快被晉國遏制。所以秦穆公後來改變策略,向西發展,收復平定了西戎各部落。

後來,秦國參與逐鹿中原的時候也不多。基本上只要秦國不去侵略別國,別國一般都不會主動去打他。

為什麼齊國參與的戰爭多,秦國參與的戰爭少呢?主要是齊國的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在春秋及戰國早期,主要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齊國打起仗來更方便,也更容易起摩擦。

而秦國東邊地勢比較崎嶇,和六國有高山阻隔,馬車很不方便執行,所以秦國和六國也就很少打了。

本來楚國的狀況與秦國的狀況也有一些類似的。然而楚國卻是從春秋早期就開始問鼎中原,一直在試圖往中原發展。因此楚國打的仗非常多,當然消耗也非常大。

二是秦國的經濟發展比齊國好。齊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超級大國,最早就是因為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了。不過,齊國的經濟,其實不算農業經濟。

它的農業當然也不錯,但是和晉國等其它一些國家比較並不佔優勢。它佔優勢的是**。一個是鹽鐵**。

齊國在海邊,鹽鐵儲存量豐富,他們掌握著鹽鐵**的優勢,這個對六國有一定製約。不過,後來秦國楚國開邊後,加大了礦產的開採,這樣對齊國的依賴性便不強了。二個是齊桓公的時候,管仲曾經利用**戰,打敗過其它國家。

但是,這種**戰,只能管仲這樣的奇才才能夠用。其他人是幹不來的。所以後來齊國經濟的優勢便不復存在了。

而秦國,原本是偏遠之地,但是對秦川的開發,做得相當好。有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解釋。

」這裡面所說的「百二秦川」,雖然是個虛數,但也是表示「多」的意思。後來秦國又修了鄭國渠,灌溉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再後來,秦國滅掉巴蜀,巴蜀豐富的物產,更是進一步支援了秦國。

三是秦國和齊國的人才觀不一樣。秦國重用的,都是實用性人才。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每個人提出的,都是富國強兵策略。而齊國卻普遍好面子講派頭。別的不說,只要看看孟嘗君那三千門客,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大家就明白齊國的人才狀況了。

四是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始終如一地堅持變法的治國方略,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卻沒有什麼明確的治國方略。魏國、楚國、趙國等都有過變法,可是齊國卻沒有。固步自封,自然就會落後。

五是秦國後期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徹底麻痺了齊國。齊國根本沒有看到危險就在面前,反而整天紙醉金迷,醉心於宮廷爭鬥。從沒想過利用最後喘息的機會,發展經濟和軍事。

最後等到秦國打到家門口來的時候,齊國已經遲了。

齊國最終死了,它就像一隻溫水煮的青蛙,不知不覺就再也動不了了。

為什麼齊國滅宋國,最終受益的卻是秦國?

13樓:馮煙雲煙

東周後期,也就是戰國時代,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總共有七個,並稱為「戰國七雄」。

然而,雖然這七個國家雄踞一隅且底蘊深厚,但在中原大地上還有許多相對弱小的諸侯國艱難地生存於大國的夾縫中,如:宋、越、中山等國。

雖然,這些小國的硬實力比不上大國,但還是不容小覷的。這些小國有屬於自己的經濟體系,如宋國以商業重鎮定陶立國等,且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四面環敵,十分複雜。也就是說,想要攻取這些小國,輕則損耗兵力,重則牽一髮而動全身,觸碰到其它大國的利益。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齊國。前318年,戴偃自立為王,後宋王偃向東討伐齊國攻取五城。向南擊敗楚軍,拓地三百餘里,向西戰敗魏軍,攻取二城,自始與齊、魏、楚結怨。

宋康王又攻滅滕國、討伐薛國,國力達至頂峰,被稱為「五千乘之勁宋」。

但是,宋王偃為人暴虐驕縱,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為人嗜酒好色,射殺勸諫他的大臣,諸侯皆稱他為「桀宋」。到了前286年,宋國內部爆發動亂,齊國趁此時機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然而,在齊國奪取了宋國國都後,立即遭到周邊大國的聯合進攻,形勢瞬間惡化,險些使齊國因此覆滅。

第一個原因,宋國本身的實力並不弱。

小國之弱,只是相對而言的。地處夾縫中的小國,不論是土地、經濟還是軍事自然無法與地理位置優越的大國相提並論,但若冒然進攻即便是大國也會吃不消。戰國初期,韓國兼併了鄭國、楚國兼併了魯國、趙國兼併了中山國、秦國佔據了巴蜀。

這些大國在吞併小國時,並沒有成為眾矢之的,為何偏偏齊國觸了各國的黴頭,成為大家共同討伐的目標呢?

因為,宋國就是戰國第八雄,所以說,太過小覷宋國的實力是要吃虧的。宋國的經濟比之大國不遑多讓,因為定陶地處中原核心,坐擁交通要道,商業上的優勢是其他小國無法比擬的。在戰國時代,宋國的老百姓相當富裕,打起仗來自然底氣十足。

戰國時期宋國的對外戰爭打得比較漂亮,齊、楚、魏均敗給宋國。想要強行啃下這塊「硬骨頭」,侵略者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所以,在顛覆了宋國之後,齊國勢必損兵折將,這一時期齊國陷入自顧不暇的境地,難免會被諸國「痛打落水狗」。

第二個原因,這一時期的任何國家都無法一家獨大,否則必遭群起攻之。

戰國中期原本的霸主國魏國衰微,而趙國正在逐步崛起。這一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秦國,另一個便是齊國。

以齊國之強盛,若可得到宋地,勢必會威脅到其他國家的發展。在這樣的局勢下,燕國立即站出來號召諸國共同討伐齊國。

畢竟,一旦齊國繼續坐大,緊鄰齊國的燕國將首當其衝,遭到齊國的欺辱。除了燕國之外,其他與宋、齊相鄰的國家亦作此打算。戰爭持續了這麼久,「脣亡齒寒」之理每個諸侯都心知肚明,絕不可能讓齊國繼續膨脹下去。

第三個原因,諸國考慮到秦國的威懾後,選擇結盟。

燕國在伐齊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積極,但實際上,燕國卻並不是出力最多的國家,秦國自始至終都佔據主動。在魏國的主導地位被秦國所取代後,秦國高層非常明白齊國的發展將會直接威脅到秦國的利益。況且,宋國之所以能成為足以與七雄比肩的小國,亦離不開秦國的暗中幫助。

宋秦兩國素來交好,倘若宋國被殲滅後秦國未做出任何表示,將來秦國的名望將會大幅降低,畢竟沒有國家願意與這樣的秦國結盟。如果秦國加入戰局,其他國家亦無需擔心秦國會「黃雀在後」,諸國可以盡全力進攻齊國。倘若秦國沒有參戰,其他國家勢必不會參與結盟,這是毋庸置疑的。

最終,以燕軍為主力的聯軍成功擊破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近乎亡國,使得齊國元氣大傷。然而,雖然領軍的元帥是燕人樂毅,而這場戰爭表面上又是以燕國為主導的,但以燕國本來的實力想要就此兼併齊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所以,諸國選擇了「見好就收」,在瓜分了利益後不約而同地停戰。

可以說,這場戰爭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雖然,齊國靠著深厚的底蘊,逃過了被滅的厄運,但其國力已傷筋動骨,無法回到巔峰時期。此外,諸國對齊國的討伐,使齊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降至冰點。

在秦國逐一擊破其他五國時,齊國基本上都是在作壁上觀。

總而言之,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勝利者燕國,反而是除齊國外的另一龐然大物——秦國。

戰國初期,秦國 齊國 楚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燕國,你願意加

魏文侯通過廣招賢士,任用李悝變法,吳起總領軍政,使得魏國是三晉中最先強大起來的國家,魏武卒戰必取攻必克,名震天下。經濟上也非常的富庶,但是魏國傳到魏惠王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魏惠王本身是一個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君主,很多非常有名的賢士,一開始都是出現在魏國,但是魏國的君主和魏國的國策沒能讓魏國將這些人...

通過秦國的崛起和齊國的沒落,能看出什麼問題

落後就要捱打,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條。這個道理不是隻有清朝才告訴我們,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宗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春秋時期,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重用原本在牢獄之中的管仲為相。管仲,管夷吾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 哲學家 政治家 軍事家,他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後於齊桓公元年 前6...

戰國的時候是不是魏國,秦國,楚國,趙國齊國都很強大

楚國一直都不是很活躍,強的話算不大上,但國土面積一直是最大的,會被人認為強。但實際上,地雖大,卻人口少,兵力不足,多次被打敗。魏國,前期最強,差點把秦國打滅國了。後來固步自封,盛極而衰,秦國經商鞅變法強大起來,把魏國生生壓成了二流國家。趙國,北方和匈奴交界。兵強,但被匈奴拖住了腳步。但,因為兵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