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中無功不受祿的句子,《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無功不受祿」的句子是什麼?

2021-05-15 19:49:08 字數 2523 閱讀 3153

1樓:每週看一部電影

《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無功不受祿」的句子是: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原文:《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出處: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23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捨生取義。」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

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無功不受祿」的句子是什麼?

3樓:每週看一部電影

《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無功不受祿」的句子是: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原文:《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出處: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23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捨生取義。」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重點句子(背誦方面)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段 道理,對比,比喻 二段 舉例,對比因此有可以用來生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有可以用來躲避災禍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捨生取義 以魚和熊掌設喻 天性,天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告子下 反覆論證 捨生取義...

關於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內容來自使用者 精品教育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學習目標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和意義。2 學習文章在論證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3 通過比較閱讀,理解孟子的理想。讓學生明白 捨生取義 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道理,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準備好多 課件。2課時。一 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

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魚我所欲也 作者提出了捨生而取義的觀點。從開頭到 捨生而取義者也 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 舍魚而取熊掌 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捨生而取義 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用了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