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2021-03-08 14:17:17 字數 1200 閱讀 5975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精品教育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2、學習文章在論證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

3、通過比較閱讀,理解孟子的理想。

讓學生明白「捨生取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

準備好多**課件。

2課時。

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後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後稱為「亞聖」。孟子生於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

為此,他到各國去遊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民貴君輕

人性本善

「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3、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

2樓:歲月不寒

《魚我所欲也》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因為「義」的價值高於「生」,所以,即使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財來讓人苟且求生,更何況是出於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3樓:請叫我讀書人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

4樓:匿名使用者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重點句子(背誦方面)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段 道理,對比,比喻 二段 舉例,對比因此有可以用來生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有可以用來躲避災禍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捨生取義 以魚和熊掌設喻 天性,天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告子下 反覆論證 捨生取義...

在《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這一觀點是怎麼提出來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求解

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 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

魚我所欲也中無功不受祿的句子,《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無功不受祿」的句子是什麼?

魚我所欲也 中表示 無功不受祿 的句子是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原文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ji n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ji n 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 w i 苟 g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