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有2023年的歷史,中國文字有2023年的歷史

2021-04-18 12:05:19 字數 5520 閱讀 434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2023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佈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23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誌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臺古城遺址,在這裡發現了標誌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

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

202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

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

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2樓:言昶畢燕樺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國那時候就有2023年的歷史,此後又有2023年,合稱上下五千年。

3樓:壬怡牽素欣

把堯舜禹也算上了,老外不承認,連夏朝也不承認。

4樓:波嗣董赫然

中華古國是從5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字元號,文明是從文字開始的。我們倡導文明,

5樓:閔君汗夢凡

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來認定,中國有2023年的輝煌歷史。

6樓:象友鮮彬彬

夏朝現在認定惡時間是公元前3000-2023年,距今約2023年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經過科學論證的。

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

8樓:暴走少女

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2023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9樓:端木吟天

通常我們說漢民族有2023年文明史

至少有 大汶口文化陶文五千年的歷史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023年開始進入字元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型系。

10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2023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的來歷是從古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記號,再到八卦。然而通過陰陽爻能表現的東西非常有限,人們就通過觀察天地之間的事物,用各種形狀表示意思,從而產生了 甲骨文 。 甲骨文 到了先秦時期演化成為篆書,極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書寫太複雜,到了秦朝,逐漸演化成隸書,變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漢字。

12樓:深藍歷史

安諾印章證明漢字源於西方?純粹胡扯,中國漢字歷史七千多年!

13樓:星際惑

這個。。。。中國漢字有2023年了吧,可有些文盲說只有2023年,聽生僻字就知道。

14樓:可愛的

中國的漢字至少有2023年的歷史了。

15樓:晶明雪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16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再找不好我是不好多注意別說多注意多注意點去行知道能回家了嗎,??????????????????????❤?????✌?????????????

中國有將近2023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你知道記錄歷史的**叫什麼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叫 太史令

中國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劉知幾說:「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

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1]認為黃帝時已有史官,這當然是一種傳說。

但有可靠證據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史官和官方記事制度。甲骨卜辭中便有「作冊」、「史」、「尹」等史官名稱。《尚書·多士》謂「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指的也是當時官方記載和儲存文書之制。

及至西周,史職日繁,出現了太史、中史、內史等名目,不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諸侯國也先後設定了史官。《左傳》定公四年記周初分封諸侯的情形說:「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

」可見魯、晉兩國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時,虢、衛、邾、齊、鄭、宋諸國也都設有太史,秦有內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個華夏地區從周天子到諸侯國的史官系統。

有跡象表明,中國古代國家形成之初,巫師集團曾在統治階層中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甚盛,至於周代,此風依然不息。諸夏中,虞、夏、殷之遺族和南方楚人,尤其如此。

其時巫被視為能「知人生死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如神」者,凡主持祭祀、占卜、祈禳、驅邪避鬼、祈福免災、**豐歉、**疾病,皆其專門技能。有的還負擔著儲存和傳播本部族歷史傳說之職。巫成為「官」後,隨著國家機器和官方禮儀制度的複雜化,內部分工日細,至殷末周初,已派生出祝、宗、卜、史等名目。

周代的史官,按照《周禮·春官宗伯》的說法,分為大、小、內、外、御五史,各有職掌。但其時史官仍多與巫官並提,屬同一系統。至其地位,則頗受尊重,遇凡國家大政,周天子或各國諸侯皆須徵詢史官意見,以便從前代歷史中求得借鑑。

中國古代的史官制度,一般以為至唐方始定型。其制大抵以起居郎隸門下省,專記帝王與大臣議政情況;又別置史館于禁中,掌編國史,以他官兼領,命宰臣監修。在史官的職能上,一是明確了史官與曆法官的分途。

二是強調了記注與撰述分工,一般著作郎、佐郎等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

至宋代,更建立起了包括起居院、日曆所、實錄院、國史院、玉牒所、會要所等在內的龐大修史機構,分別修纂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會要、國史等。

宋以後,遼、金、元三代史官制度大體與之相同,但不如它那樣繁瑣,一般分國史院和起居注兩個系統,國史院設監修國史、史館學士、史館修撰、修國史等官;起居注則屬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左右兩史職掌。元代並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置有修撰、編修、檢閱等官,其制已開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先。

18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變成系統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大概是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的文字,文學作品《封神榜》描述的殷紂王所處的時代,就是甲骨文時代的末期,即便從那時候算起也有2023年的歷史。三千多年來漢字發展遇到了什麼危機?

它是怎麼突破的?怎麼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徵

19樓:寺內獸醫

記錄歷史的**:史官

20樓:匿名使用者

統稱史官。

另外具體各個朝代稱呼可能有不同,具體看你要問哪個朝代了

21樓:1655248025桂馥

太史令 ,司馬遷就是太史令

22樓:小月兒在雲中

中國曆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

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有功績,沒幹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幹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幹歸幹,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只有在古代史書作為宮廷祕籍,由太史負責的時候,史官有記載特權,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記載。

擴充套件資料

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

《史通》)。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

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裡。

起居錄則是史官對帝王言行的嚴格把控與記載,早在周已有,那時稱為「內史」。歷經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無權干預,但這種風氣卻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後,有唐以來,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從古到今中國的文字的變化是什麼,中國文字由古到今的演變歷程,顯示出中華文明什麼特徵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型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甲骨...

關於中國文化(文字,歷史等等都可以)的相聲有哪些?最好發一下

我從網上找的一個字不差用絕對沒問題奇志大兵的 海燕 奇志 又跟大家見面了 大兵 我跟大家提個要求要的不 奇志 什麼要求 大兵 我不想講相聲了 奇志 不說相聲幹什麼呢 大兵 每次講相聲沒意思 奇志 相聲怎麼沒意思 大兵 我搞點別的了 奇志 你搞點什麼了 大兵 我想像 那樣搞回主持 奇志 搞主持你的有條...

歷史 閱讀2023年2023年的中國歷史事件,編制這時期

1840年 1842年,鴉片戰爭 1856年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60到90年代,洋務運動 1894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 1898年,戊戌變法 1900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華 成立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 新青年 雜誌,新文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