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一詞的由來,為什麼要叫內閣

2021-03-05 09:17:07 字數 6052 閱讀 8003

1樓:龍居塢·文孝

先說國內的:

「內閣」的由來

鄒身城目前一般報刊,對各國統治階級的最高行政機關,往往稱為「內閣」。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總理制,當他們組成**部門的核心時,總稱之為「組閣」。為什麼要譯成「內閣」?

內閣這個詞有什麼出典呢?筆者略作考查,試言其始末。

最早是在唐玄宗時,開始在宮延內閣設定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只是在宮延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檔案。當時李白就任過這個官銜。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幕賓、清客的身份,整天不離皇帝左右,常有進言的機會,有希望參與政務,直至升任宰相,所以為仕途中人所羨慕。

後來習慣以翰林學士為清要之選。幾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為丞相。

宋代進一步抬高了翰林學士的地位,設立翰林學士院,與實際掌政權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學士知制誥即以代皇帝撰文告為專職,有的稱「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屬學士院的,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這些所謂經筵官,以在皇帝左右進講書史為職。皇帝很需要收羅這批飽學之士作為「智囊」,故倍加恩寵。此後,凡執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銜,以表示尊崇。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鑑於歷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都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招集一群顧問。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志》)。

但內閣既非官署,亦非官名。開始時只是簡任文臣入閣,參與機務。這些文人原官品級不高,亦無官屬,不能直接指揮行政,與唐代翰林學士性質略同。

以後這些人逐漸升遷、得寵,卻仍帶著某某殿閣大學士之名,才有了內閣的正式辦公處所。大學士本身品秩雖只五品,而其所升任的官職往往可至尚書、侍郎,內閣的地位才逐步提高到六部以上。到了這地步,內閣就又有似於唐代掌朝政的中書門下省重臣的地位了。

唐代的中書門下省官互稱閣老,於是明代之大學士也被一般人尊稱為「閣老」。

清初因循明制,建立內閣。但自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後,內閣不再幹預機務。至宣統三年,將舊軍機處併入內閣,設總理大臣,並以各部大臣為國務大臣,恢復內閣的形式,成為行政最高機關。

**初,改稱***,設國務總理,以各部總長為國務員。一般人照舊習慣仍稱之為「內閣」。

至今人們稱呼各國處理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構,仍多按此習慣稱為內閣。內閣一詞已成為**首腦部門的代稱。

再說國外的:

內閣實際上是由執政黨的高階領導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內閣制起源和發展於英國。

內閣是由中世紀英國國王的顧問機構樞密院(theprivycouncil)中的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的。2023年的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以後,實行**集權統治,設立了**管理機關「御前會議」,御前會議是國王的諮詢機構和辦事機構。

到了15世紀,國王的御前會議更加固定和完善,發展成為樞密院,以後樞密院中又分設若干個委員會,分管各項事務,其中外交委員會地位最顯要,也最得英王的信任。英王經常與該委員會的少數親信大臣聚集一堂,祕密開會,處理內政、外交等事宜。從查理二世、威廉三世到安娜女王,在龐大的樞密院會議上討論政務之前,英王總要事先諮詢一些主要大臣們的意見,日久成為習慣。

到了威廉三世時,該委員會開始被稱為內閣。內閣(cabi***)一詞,源於法文,本義是小房間、密室,當時被用來專指英王同親信大臣們舉行密會的議事廳。最初的英國內閣,只不過是一個事實上存在的機關的綽號。

2023年,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親王繼英國王位,稱喬治一世。喬治一世不懂英語,經常不主持、不參加國務會議。從2023年開始,內閣會議改由一位資深大臣主持,開創了內政首席大臣(後來稱為首相)主持內閣會議、領導內閣,英王不得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

第一位受命主持內閣會議的是2023年的財政大臣羅伯特·活波爾,他領導的內閣由輝格黨人組成,由於當時輝格黨在下院佔有多數席位,內閣實際上控制了議會,但名義上,活波爾的內閣要向議會負責。這時的內閣已經發展到了以領袖為中心的制度化了的決策機構,一般認為,活波爾**是英國第一屆責任內閣。2023年,活波爾首相解散下院,內閣在新選出的下院中未獲得多數,便集體辭職。

2023年,托利黨人小威廉·庇特出任首相,第二年得不到下院支援,他於是解散下院,重新**,取得了下院的支援,這樣,以上兩屆**開創了內閣必須獲得下院支援,在得不到支援的情況下,可以解散議會重新**的先例。至此,英國的內閣制基本上確定下了。但內閣和首相名稱取得法律認可則是在2023年通過的《國王大臣法》中規定。

英王的內閣制的形成,對西方許多國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紛紛效仿。

(摘自《比較政治制度》,新華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定價:22元。社址:北京市石景山區京原路8號,郵編:100043)

2樓:【八面玲瓏

由來:最早是在唐玄宗時,開始在宮延內閣設定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只是在宮延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檔案。當時李白就任過這個官銜。

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

宋代進一步抬高了翰林學士的地位,設立翰林學士院,與實際掌政權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學士知制誥即以代皇帝撰文告為專職,有的稱「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屬學士院的,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這些所謂經筵官,以在皇帝左右進講書史為職。皇帝很需要收羅這批飽學之士作為「智囊」,故倍加恩寵。此後,凡執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銜,以表示尊崇。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鑑於歷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都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招集一群顧問。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志》)。

清初因循明制,建立內閣。但自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後,內閣不再幹預機務。至宣統三年,將舊軍機處併入內閣,設總理大臣,並以各部大臣為國務大臣,恢復內閣的形式,成為行政最高機關。

**初,改稱***,設國務總理,以各部總長為國務員。一般人照舊習慣仍稱之為「內閣」。

至今人們稱呼各國處理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構,仍多按此習慣稱為內閣。內閣一詞已成為**首腦部門的代稱。

為什麼要叫內閣:

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志》)。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 明、清最**署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2023年),朱元璋為了加強**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十五年(公元2023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英武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

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清代沿置,天聰年間,設內三院;順治年間改稱內閣。

以大學士分兼殿、閣之銜。乾隆年間,規定三殿、三閣大學士之制。但因實權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內閣職權低落,參預重要政務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內閣成員。

軍機處成立後,實權集中到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僅成為傳達皇帝諭旨、公佈文告的機關。但名義上仍為清代最高階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併為最高國務機關。

北洋軍閥時期改稱***,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員。

最早是在唐玄宗時,開始在宮延內閣設定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只是在宮延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檔案。當時李白就任過這個官銜。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

、幕賓、清客的身份,整天不離皇帝左右,常有進言的機會,有希望參與政務,直至升任宰相,所以為仕途中人所羨慕。後來習慣以翰林學士為清要之選。幾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為丞相。

宋代進一步抬高了翰林學士的地位,設立翰林學士院,與實際掌政權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學士知制誥即以代皇帝撰文告為專職,有的稱「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屬學士院的,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這些所謂經筵官,以在皇帝左右進講書史為職。皇帝很需要收羅這批飽學之士作為「智囊」,故倍加恩寵。此後,凡執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銜,以表示尊崇。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鑑於歷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都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招集一群顧問。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志》)。

但內閣既非官署,亦非官名。開始時只是簡任文臣入閣,參與機務。這些文人原官品級不高,亦無官屬,不能直接指揮行政,與唐代翰林學士性質略同。

以後這些人逐漸升遷、得寵,卻仍帶著某某殿閣大學士之名,才有了內閣的正式辦公處所。大學士本身品秩雖只五品,而其所升任的官職往往可至尚書、侍郎,內閣的地位才逐步提高到六部以上。到了這地步,內閣就又有似於唐代掌朝政的中書門下省重臣的地位了。

唐代的中書門下省官互稱閣老,於是明代之大學士也被一般人尊稱為「閣老」。

清初因循明制,建立內閣。但自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後,內閣不再幹預機務。至宣統三年,將舊軍機處併入內閣,設總理大臣,並以各部大臣為國務大臣,恢復內閣的形式,成為行政最高機關。

**初,改稱***,設國務總理,以各部總長為國務員。一般人照舊習慣仍稱之為「內閣」。

至今人們稱呼各國處理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構,仍多按此習慣稱為內閣。內閣一詞已成為**首腦部門的代稱。

西方英文cabi***的譯名。原意為「內室」或「密議室」。某些國家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名稱。

在內閣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閣是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單獨組成,或由議會中構成多數席位的幾個政黨聯合組成,由國家元首任命。內閣最初始於英國,有英王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王威廉三世時,樞密院與外交委員會已有內閣之稱。2023年以前,內閣會議習慣上由英王主持,2023年之後,當時英王喬治一世由於不懂英語而不再主持內閣會議,於是內閣會議改由一名大臣主持,這樣就產生了首相職務,並形成了英王不得參加內閣會議的慣例。

這實際上是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在革命後對英王權力逐步限制和削弱。一般認為,正規的內閣制始於英國2023年成立的以羅伯特沃波爾(1676—1745)為首的內閣。但直到2023年,英國議會的佈告中才第一次出現內閣一詞,2023年通過的《國王大臣法》,內閣這一名稱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據。

以後,內閣這一形式,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成為這些國家的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內閣首相(總理)就是**首腦。一般來說,所有**大臣(部長)都是內閣閣員。

但在英國,內閣是**的領導核心,通常由外交、財政、國防、內政以及**官等主要**大臣組成,並不包括所有的**大臣。參加內閣的大臣稱為閣員大臣,其餘的**大臣則稱為非閣員大臣。

內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各國公眾也常賦予它們以不同的名稱,如英國首相在內閣會議前,與親信或有資望的閣員,討論重大方針政策,取得一致意見,以便向內閣會議提出。這種內閣中的「內閣」被稱為「內內閣」或「小內閣」。在沃爾波爾執政時期就已出現過這?

quot;小內閣;2023年,英國首相r.a.艾登(1897~1977)為了應付蘇伊士運河事件,和財政大臣、外交大臣、海軍大臣也組織過這種「內內閣」。

還有一種內閣,人們稱之為專家內閣,又叫「人才內閣」。它由不代表黨派的專家擔任部分閣員組成,往往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遇到政治、經濟危機,組織政黨內閣有困難的時候,讓一些財政學家、經濟學家等參加內閣、擔任部長,企圖以此渡過危機。和這種情況相類似的還有「事務內閣」,它不是以政黨為基礎,而是以個人才能和地位等條件為基礎,由國家元首指定人員組成。

閣員包括無黨派人士、專家,也包括不以黨派關係參加內閣的政黨成員。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為應付政治和經濟危機,在組閣困難時而採取的一種內閣形式。還有一種經常出現的名稱,叫「過渡內閣」,又稱「看守內閣」,這是資本主義國家議會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後、新內閣未產生前暫時維持日常工作的內閣。

相聲一詞的由來,「相聲」一詞的來源?

關於 相聲 一詞 關於 相聲 一詞的解釋,古往今來,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兩類說法。一類是藝人的說法 相聲就是相貌之 相 聲音之聲。相 是表情,聲 是說明。這種說法在藝人中世代相傳,影響很大,然而仔細推敲起來,卻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表演藝術中以表情和說唱為主的藝術形式並不止相聲一種,以此解釋 相聲 ...

老公一詞的起源,「丈夫」一詞的由來是什麼?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他考中功名後,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恰巧,對聯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聯意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 禾稻 對 荷蓮 以 新...

丁克一詞的由來

是英文dink double in e no kids 的音譯,意思是雙收入卻不要孩子。丁克家庭的夫婦主張擺脫傳統婚姻生活中傳宗接代的觀念,更傾向於過有質量的 自由自在的 兩人世界 生活。對於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這個詞彙早已不再陌生,近年來,dink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領夫婦中的比例有逐漸增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