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心經是什麼經,到底什麼意思

2021-03-04 00:51:52 字數 6253 閱讀 8948

1樓:匿名使用者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唸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

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名稱釋義】

摩訶,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全是說心的妙用。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

多,定也。

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

經,徑也。

2樓:明月清風

1.心經原文:

般若波羅

密多心經

唐三藏玄奘法師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憂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2.心經揭示了世界的本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是物質的,物質與能量是守恆的。同時,引導人們的心靈嚮往清靜平和的方法——「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3樓:財碩水晶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所有佛經裡面,字數最少的**。

《心經》是大勢至菩薩證得佛果,大徹大悟之後對,舍利子說的。

其經義是所有佛經裡的精髓。

4樓:

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成就到達彼岸。佛法是智慧在成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觀音菩薩修行用功的法門和見地。要真修行的,用身體去試驗。佛法是科學的-----它有一個事實的證明

5樓:拂塵劍生

《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6樓:**雪藏

《心經》即《般若心經》,譯本眾多,言簡義豐。更含有般若波羅蜜多神咒。

7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照見自性清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8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波羅

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佛教心經是什麼意思 經是什麼意思佛經心經什麼意思

9樓:引經據典正法

經題第三個第三段是「心」,這個字是中文,自古以來,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很多,而是以六百卷的精要,這個說法比較圓滿。

在世尊所說一切經裡面,大般若經份量相當重,譯成中文的總共有六百卷,在中文所譯一切經中,它的份量最大。這一部心經,就是六百卷的精要,六百卷的綱領,六百卷的經華。所以這是大般若經的中心,也比喻人的心臟,心臟在整個人 的身體裡面,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心臟要停止跳動了,這個人就宣告死亡了,也有比喻的意思。

末後這個「經」字,這是通題,前面七個字是別題,這是通題。佛說一切經都稱之為經,梵語稱為「修多羅」,簡單的解釋,這也就是自古以來注經的大德、講經的大德們最常用的是 「貫攝常法」;「貫」是貫穿所說的義理,「攝」是攝持所化的眾生。貫這一個字,世間裡面好的文字,可以說都能夠做到。

10樓:你本來是佛

《心經》~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問題時,他透過紛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實意義,發現人的色、受、想、行、識,竟然全部都是虛無的形態,因此而徹底覺悟,超脫了一切的痛苦和厄運。……

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夠消弭生活煩惱的大神咒,是能夠破除人間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夠帶來光明前景的無上咒,是無可替代的無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實靈驗,絕不虛無。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心經》的主題就是告訴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讓我們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們中間的每一位,都能夠儘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經的意思就是經典,超越時空,永恆不變的意思。

11樓:熱心網友

心經說的是如何修行無為之法,而證得無上菩提的方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是講「心」的。這個心非肉團心,亦非意識心

,乃是眾生、萬法之本來面目。你看佛經裡是不是講「實相」,世界、萬事萬物的實相是什麼?本來是什麼?

是一個念,一般叫真心,區別於肉團心和意識心,也叫如來藏,這都是從體的角度來說,若從用的角度來說,叫佛性、自性等等,所以你應該誰知道,心經講的心,和佛性、自性說的是一個東西。

萬法是統指一切事物,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水火、花草樹木、天人鬼畜、紅黃黑白、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乃至於時間與空間,統而言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然一切萬法無常變換,查其根源,並無自體,是空,世界的真相是空。此處的空不能理解為根本什麼都沒有,那是斷滅空,這個空無形無相卻又能變現出萬法萬相來。

空即是萬法,萬法即是空,宛若冰之於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是一不是二,隨緣(溫度)為冰為水。那麼本來是什麼呢?不是空不是有,又可以是空可以是有,便是萬法本來面目,便是真心本性,便是一個念,故萬法唯心所現。

故你我即是萬法,萬法即是你我,萬法即是空,空幾十萬法,即是一念,即是一心。心不是死的,能現空現萬法,這是其性,叫自性、佛性。

萬法萬相雖然參差有別,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此一心何曾增減,何曾生滅?諸法空相,有人解之為無相,何嘗不是說萬法本質——心,乃是空不空(空相),非空非相,即空即相,是謂諸法空相。淺者解淺,謂之說空無相,深者解深,謂之空不空。

如何是空?無形無相,一法不立。五蘊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十八界,都沒有,也沒有佛法,沒有十二因緣法,沒有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也沒有大乘般若法,乃至沒有心經所示之究竟了義法,沒有佛,沒有成佛、涅槃,沒有空,這才是真空。

無智亦無得,無得亦無失,真心豈有增減得失?你是凡夫,真心、佛性未曾失,你成佛,真心未曾得。當下即是,凡夫即佛,前念迷是凡夫,後念悟即佛,佛不從修得,當然也不修不得。

心經究竟了義,概括講了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懂了,就是悟了,悟了就是入佛之知見,當下與佛的知見相同,就是見性成佛,了生死,當然要成就圓滿佛,尚需悟後進修、歷事練心。此時明心見性,是大乘菩薩,真實不虛,還有何掛礙?生死尚不恐懼,心愈來愈清淨,遠離顛倒妄想。

前面的文字是顯說,最後的咒是密說,佛咒只能誦,不能翻譯。般若大心陀羅尼: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佛教裡的「迴向」是什麼意思?

13樓:典渟司空嘉言

1.「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

2.迴向時常用迴向偈:

(1)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擴充套件資料:

依佛法而言,『迴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

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念念『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迴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

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迴向

14樓:賽雲席曜瑞

無論做什麼善事,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具備有萬種功德,我們唸佛後,將無量無邊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攝起來,朝向一定的目標送出去,這稱為迴向。

所以唸佛修行的人,心較安定,因為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有一個大目標存在,無論在家或出社會,守住本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做種種善事時,要將功德收攝起來,向西方淨土送出去,唸佛或行一切善事,都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而做,如此迴向稱為回因向果。

一、回小向大

1、平時行善做功德,一般人不知迴向,將來只得小福報,小善因得小善果,大善因得大善果。回小向大是指行善做功德,不企求人間的福報,而將它迴向西方極樂淨土,這是念佛行善的第一層目的。第二層目的是為了能真正快速成就佛果,這是大結果。

什麼小因能成大果呢?在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阿羅漢為自己了生死,不願度化眾生,大乘則發菩提心,

2、不僅自度而且度他,唸佛做一切功德是為了自度度他發菩提心,發的心量大,唸佛行善的功德就變大了。

二、回自向他

自即自己,將一切善的功德全數迴向他,他指法界眾生。在四十二章經佛作一比喻曰「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自己手中的燭火傳送到他人手中,使各處大放光明,如此功德非但未減少,反而加倍的增長。

所以念迴向文必須真心至誠迴向給一切眾生,功德才能無限制的增加。

擴充套件資料

回事向理

1、佛法將萬事萬物分為「事」「理」兩方面,事,事相指看得見的一切事物。理,道理指只能體會、說明而看不到的道理。

2、深一層的道理即是理性,宇宙問的萬事萬物是如何來的,總源頭在何處,這就是理性,萬法唯心造,萬法都是我們的心性變造出來的,真如本性雖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存在的,依華嚴經的解釋,萬事萬物是心性所變造的,故萬法和心性是合為一體的,萬法既然是心性所變造的,其本體即是真如本性。

3、我們所見到的事物,若不被外面的現相所執著,我們就能直接悟到事物的本體心性,故華嚴經中的四種無礙,最根本的是事理無礙,看得見的事相和看不見的理性是相同的。但一般人只看到外表的事相,卻看不到真正的理性,無法體會萬事萬物皆是因緣所生的,是無自性的。

4、如能悟到萬事萬物是空性的,就是事理無礙。回事向理,是希望將一切事相的功德迴向到真如本性,如能體悟到真如本性即成佛了。修淨土的人,若能對所作的一切功德不執著,又能將它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即回事向理。

以上是四種迴向的意義,我們作迴向時能存此四種心,即能真正達到迴向的作用,再來解釋平常通用的迴向文。

佛教累世劫是什麼意思,佛教到底是什麼

劫 是個時間概念,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解釋如下 劫,分為三等 第一 小劫 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 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計算的公式 84,00...

佛教裡的迴向是什麼意思

1.迴向 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 回 轉歸 向 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2.迴向時常用迴向偈 1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打佛七是什麼意思佛教裡打七是什麼意思

打佛七 就是設立道場以 七天 為一週期做佛事,若念阿彌陀佛,則稱念佛七,若念觀世音菩薩,則稱觀音七,若禪坐,則稱禪七,此外還有楞嚴 七 大悲七等等說法,可以統稱佛七。打 是方言俗語,就是 舉行 或 做 的意思。就舉行上來說,比如平日常說 打普佛 打水陸 法會 等法會。就 做 之義上來說,打 也是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