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021-03-04 00:26:42 字數 5551 閱讀 5814

1樓:杜卡迪等等

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仁」,大家耳熟能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在《論語》中 「仁」字出現次數高達109次,是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字,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人的一種向善本性,他提倡要有「愛人」之心,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寬容待人,要互敬互愛,孟子將這種思想總結為「仁者愛人」。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廣大中國人的骨髓。「仁」,簡言之,就是要要用熱忱的心由近及遠地去愛所有的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主要核心一般認為是「仁」,字分人和二組成。意味著仁作為儒家的核心學說探索的的是人類與自然的根本關係與本原道統。

一個人字代表作為人類的地位是和自然統一和諧的,而「二」有平衡的兩橫組成,代表,天與地組成的自然世界。

在我國傳統哲學與人文體系中,追求的是人與天與地三者和諧統一相互依存的關係,由此儒家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學說根本立足與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發展的一種本原學說表述。而後世者將『仁』侷限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多有誤讀。

而儒家在仁的基礎上,提倡在,解釋人類與自然的辨證關係上是與道家有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儒家先師對於道家宗師老子也是崇敬有加。在述而孔子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老彭。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

後代道家不孝子孫往往咒罵儒家,實行思想上的禁錮這是沒有道理的。

而儒家在解釋「仁」作為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本質統一問題上,尋求協調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方法,確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因為此語出自有子的解釋,而被封建神權世襲的制度解釋,所以作為孝弟的本來面目,使儒家的本被單向修改。

而儒家先十先師孔子的本,以及道統本身解釋的是有天地與人形成的規律法則才是人類根據時代發展去實踐的道統思想被解釋成忠君思想。而先師孔子所言:「雍也可使南面」可以看出儒家尊崇的不是世襲的君主,而是德才兼備能夠實踐人與自然所產生的規律法則的人。

並且先師對於不拘泥你教條理論根據時代發展自己的學說也多有原則性論述。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不是孔子思想,因為隨社會發展,儒家偏離了孔子思想。:孔孑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從以下幾點說,第一,仁在孔子前的夏商周,稱為德,查尚書可知,這德來自於天,稱天德,地上君王學習並順從,稱為有德之人,就符合上天的旨意,故能得福。

所以這個德就是天一合一。孔子述而不作,稱為仁。第二,衡量亊物標準唯有仁,仁成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

禮義智信勇等,被仁決定,服從於仁。第三,仁覆所有世人,上自君王,下至黎民,唯仁而立。

4樓:最春風

儒家的學說總結起來字數稍微多一點就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總結起來也就八個字上下尊卑各安本分,最精煉的總結就兩個字,綱常。

5樓:黛妮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二、內容: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1、仁:

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

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

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夥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

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

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5、信:

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

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

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髮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國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6樓:捂嘴刪貼顯自信

要看什麼時代了,春秋講限制皇權關愛百姓,到了漢講團結在皇權身邊關愛百姓,到了明朝講關愛自己最重要,到了清朝講皇上聖明一切都對。

7樓:97樂於助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黃石)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曾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2018·黃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源於中國古代的,「仁、義、信」等思想。中國古代的「仁、義、信」思想屬於儒家思想。

(2016·黃石)北京故宮裡有一塊牌匾上寫著「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來自於儒家。

9樓:鄭宜忠

儒家沒思想,別胡吹。儒家傳承殷商占卜文化,它的核心是,仁。仁,只是關聯,這在殷人生活在貝加爾湖時代形成的觀念,沒別的意思。

孔子不知仁,講十二次仁不知何意。甚至耍無賴說,講到仁我就閉口。後儒更不知何為仁,靠胡扯混,什麼仁德,仁義,仁政,仁愛,仁心,仁人,仁字家**,跟誰都能結合。

到現代,還是如此!有什麼「學術臉"見人?!

10樓:天狼星電子雲

有精華,也有糟粕。取之精華,去之糟粕。佛教精華眾生平等,因果輪迴三世圖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人的,消除人的反抗思想。

11樓:天氣可真好呢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12樓:山南陣雨

儒家思想的核心。說簡單了 就是教人當奴隸??

13樓:覺悟的我就是我

三綱五常,用五常來建立道德價值觀及禮儀文化,用三綱在構建各種組織關係,從而組建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

14樓:牛姐看歷史

儒家思想在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和時代文化的變遷中,其本意已經與最開始的含義,離得越來越遠,它產生於地廣人稀的小農經濟時代

15樓:叔雪莊鵑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核心是「禮」「仁」「義」。要求有愛心和同情心,但愛心和同情心必須遵守「禮」的規範。主張「民貴君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提倡學習必須與思想相結合,多問好思。

16樓:烏雅季同曲良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發展成漢代的經學。經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 天人感應 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開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社會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董仲舒主張的 天不變,道亦不變 和 三綱五常 性三品說 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

儒家思想的當代社會價值,儒家思想的當代社會價值

儒家思想中社會和諧的理念,是最符合中國目前的發展需要。儒家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在於其道德價值,教育價值和政治價值三方面 儒家思想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儒家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在於其道德價值,教育價值和政治價值三方面。首先,儒家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在於它的道德價值。眾所周知,亞當?斯密...

墨家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是什麼

墨家思想是 兼愛 非攻 儒家思想是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提倡 德治 重視 人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墨家思想的核心是 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樂 節用 節葬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 義 禮 智 信 恕 忠 孝 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