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為政之道 這一章中,孔子說的君子與小人是按什麼標準劃分的

2021-03-31 23:36:41 字數 5760 閱讀 5275

1樓:匿名使用者

[kǒng zǐ]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編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內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容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4]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5]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6]

論語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2樓:漫迷之屋

開心私塾論語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樓:愛單單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周:合群。

比(bì):勾結。

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第14章。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4樓:beling不琳

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從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詳細解析如下:

「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說君子與人的交往的依據是按社會人人都認可的公義而行的,是該幹嘛幹嘛,所以不會逾禮,方方面面卻都顯得非常周全,其中沒有出現相互比較的成分。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不徇私護短 。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所以必然要攀比「你得多了,我得的不夠你多,可你做的還不夠我多」都是在不停的比,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利的多少,如此這般怎麼可能會有周全?

5樓:紫涵小仙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孔子說:「君子合群但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但不合群。」

孔子說:君子和小人,固然都有所親所厚,但其用心不同,所以他們的親厚也不同。君子用心出於公心,所為也是天下為公,所以能視天下為一家,視天下人如一人。

他們愛天下人,並不要求人們歸附於自己,施恩於天下人,並不等人們開口求自己。因為他們待人親厚,心胸寬廣,不結黨營私,這才是君子的行為。而小人則不同,小人做事出於私心,所以遇到有權勢的人則依附之,遇到有利益的人則接近之。

或者喜歡某人與自己的意見偶爾相同,就滿心高興認為此人甚好,或者感慨某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厭惡,就相互結互動為支援。這樣的黨同伐異,厚此薄彼,全無公心,完全是小人行徑。周與比,行跡很相似,只在用心的公私不同。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永珍,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

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這裡講為政與修身一樣,只在用心處就有了君子與小人的分別,一念為人為公,則所作所為都是利益天下百姓的,一念為己為私,則所作所為必有偏頗,用於天下則必有不公不平,長此以往,天下亂矣。所以說,位高權重者,一念私心就是天下的隱患。

6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這裡的「周」是包羅永珍,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a好,對b則不好,這就叫周而不比。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7樓:鶴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

8樓:淚舞星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

9樓:熱心網友

君子做事很周到,不會在乎比較嫉妒而小人善於比較嫉妒,而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周全。

10樓:一隻安靜的學長

這是詩句中的,君子周而不必,就是君子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用和別人進行比較,小人就是喜歡和別人比較而不會做好自己,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11樓:素衣青傘淺笑

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12樓:命運與夢

詳解:通常解釋,根本沒有從「周」和「比」的原始意思著手。後人解前人文字,最大忌諱就是把一些當時根本沒有的字義附會上去。句子意思可以引申,但字義一定不能胡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這章的根本就兩字:「周」和「比」。何謂「比」?

「比」在甲骨文裡是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裡是「田」裡有四點,表示把田裡都種滿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沒有疏漏的意思。

那麼,什麼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希望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這裡很明顯,孔子認為,所有小人的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都是希望 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為什麼?小人,被一個「我「所牽制,他自己的行為、見解,都不過是那個「我」的造作,永遠和那「我」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因此,這種內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廣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樣,所有人的利益都為「我」而來,諸如此類的。

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的學問、宗教、理論等等,都是小人之學。例如所謂的**教、道教之類的,立一個上帝、道,然後讓人去步調一致、比肩而行,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不同而大同,不需要什麼步調一致、比肩而行。這世界有無數種花,怎麼可能讓每種花都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看看馬克思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就知道,東西方君子之間思想的共鳴。

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君子不會預先設定一個框框,戴有色眼鏡甚至腳鐐去知去行,只會從當下的現實出發,全面地收取所有的材料,對所有材料「不相「之,這些材料,包括社會的所有方面,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精英面首到面首精英,從生老病死到姦淫虜虐,一事不知,儒者之恥。

只有了「周」,才可能「不比」,面首的世界只有來面首的和被面首的,小人的世界只有小人。君子的世界,不光有君子,裡面還有面首、小人。君子,沒有世界,君子的世界,只是世界本身而已。

世界「不知」,君子「周」其「不知」而「不相」之,轉「不知」之世界為「不慍」之世界,而君子,本無能轉所轉。就如同陽光普照,無所謂照物,而物得陽光而自彰,陽光本無能彰所彰。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見聞學行周遍而沒有疏漏,卻不會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小人,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見聞學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古代對「小人」和「君子」的定義是什麼標準?

13樓:世界狗很踐

君子小人總在一念思量,但是不管選什麼,千萬不能失去做人最起碼的一點自尊。生存於世迫使我們需時而小人,時而君子,但為兩者其一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古人之所以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完全是繼承了孔子的說法。而其標準也大體上是按照孔子針對這兩種人的言論而定,形成一種普遍而固定的說法。

在孔子的言論中,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說法相當多。按照孔子的說法,「君子」與「小人」首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這裡道出了君子、小人深層心理上的區別。

而在行為上,小人與君子的出發點也不一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行事是依據道義所在,超脫自己利害得失和好惡。

而小人則是按照一己的利害行事。這裡從行為動機上道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裡從人際關係的處理說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所以,古人主要是根據一個人的德性、心胸以及是否心懷道義來評價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這充分體現了古人重視責任、道義和德行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4樓:雅默幽寒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

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

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

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如何學好地理日本這一章

日本 是 世界區域地理 的一部分,通過這個國家的學習,初步學會 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痴伯教你區域地理學習招術 自學四招 一 認圖,可以運用地理填充圖和自己畫圖 1 通過世界地圖或者亞洲地圖認識 1 日本的地理位置 包括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 日本的領土組成 四大島和琉球群島 2 通過日本地圖認識日本...

高中數學必修二中演算法這一章書本上程式語句在什麼軟體下編寫能執行出來?謝謝

這是接近basic語言的偽 在什麼上都執行不出來的 要在vb上執行要修改一下 學的應該是vb語言程式設計吧?你試試這個 visual basic 6.0精簡版 吧 include main 用baitc2.0編譯 du上zhi 面的dao代版碼權 高一數學必修三知識點 第一章 演算法初步 1.1.1...

草房子中禿鶴那一章的簡介草房子第一章禿鶴的主要內容30到50字

簡介 油麻地的小學生禿鶴,與校長兒子桑桑是好朋友。因為他的頭禿,被大家稱作禿鶴。當油麻地小學要參加會操時,他被要求戴上帽子。孩子總是有反抗性的,於是他在大家面前扔出帽子,把他那光光的腦袋暴露在所有人眼前。同學們也就因為失去了榮譽而疏遠了他。他開始想補救。這是小學要參加匯演,需要一個小光頭來扮演。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