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 地 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並舉例跪求

2021-03-27 22:07:21 字數 6431 閱讀 8777

1樓:玄·小五

【用在狀語和中心詞之間】

如:他認真地學習;天氣漸漸地冷了;有計劃地安排生活。

又表示動態,相當於「著」。常附在立、臥、坐等不及物動詞的後頭

後妻向床上臥地不起。——《舜子變文》

還用於狀語後或補語前

相看月未墜,白地斷肝腸。——唐·杜甫《越女詞》

另見dì

地【名】

(形聲。從土,也聲。本義:大地)

[1]同本義,與「天」相對

立字士力於一者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為地。——《爾雅·釋地》

地生養萬物。——《管子·形勢解》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極僻遠的地方);

地宮(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築);地府(陰間);地脈(風水);地遁(隱入地下;入土而逃);

[2]地面;陸地;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樂府詩集·木蘭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靜夜思》

又如:地文(地面山嶽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處);地市(地下的市鎮);地平(地面平坦)

[3]土地;田地

殫其地之出。——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溼地;好地;下地幹活兒;地頭(地上,與天上相對;方面);

地靈(土地山川的靈秀之氣)

[4]領土,屬地;地區。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戰國策·魏策》

又如:各地;內地;本地;割地(割讓領土);

[5]地方;場所

此地空餘黃鶴樓。——唐·崔顥《黃鶴樓》

英雄無用武之地。——《資治通鑑》

又如:各地文化站;產地(物品出產的地方);墳地;原地;

地著(久居其地不遷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無賴)

[6]地位。如:地業(地位與事業);地望(地位和聲望);

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賤,地位低下)

[7]心意活動的領域。如:心地;見地;識地

[8]路程;面積

那轎伕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紅樓夢》

又如:十里地

[9]居住地。如:地址;地鄰(鄰居;鄰里)

[10]花紋圖案或文字的襯托面;底子。如:地子(襯底;花紋的襯托面);

[11]地區,中國省、自治區以下,縣以上設定的行政區域。如:省地縣**

[12]地主的簡稱。如:地富(地主與富農);

[13]言語和行動可以迴旋的地方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另見de

★部首: 土 筆畫: 3 外筆畫: 3

☆筆順碼:121525

也稱「實地」。術語。

(1)即地域或空。指已為某方佔有的地區。

(2)形勢判斷用語。如「黑地六十目」,即指黑方可望在全域性圍有六十目的地域。

(3)指佔有子和「空」的總和。即棋子圍有的全部交叉點。

地點:特指的地方

2樓:

11) 同「得」,後面帶補語

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已結坐的滿滿的了。——《老殘遊記》

1) 確實;實在 [really;indeed]

不因霜葉辭林去,的當山翁未覺秋。——秦觀《淮海集》

[proper] 恰當;合適

啟朱脣語言的當。——《西廂記》

◎ 的的 dídí

(1) [obvious;as clear as day]∶明白,昭著

(2) [certainly;indeed]∶副詞。的確;實在

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清· 林覺民《與妻書》

◎ 的情 díqíng

[real situation] 真實的情形

所報俱系的情,並無虛誇

的 dì

〈名〉(1) (形聲。本作「旳」,從日,勺聲。本義:鮮明、明亮的樣子)

(2) [centre of target for archery]∶箭靶的中心目標。如:眾矢之的;有的放矢

(3) [bright]∶鮮明的樣子

朱脣的其(語氣詞)若丹。——戰國楚· 宋玉《神女賦》

文言文中的(地)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並舉例

3樓:我真的不是柳永

◎ 地 de

助(1) 用在狀語和中心詞之間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

如:他認真地學習;天氣漸漸地冷了;有計劃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動態,相當於「著」。

常附在立、臥、坐等不及物動詞的後頭

後妻向床上臥地不起。——《舜子變文》

(2) 還用於狀語後或補語前

相看月未墜,白地斷肝腸。——唐· 杜甫《越女詞》

◎ 地墬 dì

〈名〉(1) (形聲。從土,也聲。本義:大地)

(2) 同本義,與「天」相對 [the earth]

立字士力於一者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為地。——《爾雅·釋地》

地生養萬物。——《管子·形勢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極僻遠的地方);地宮(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築);地府(陰間);地脈(風水);地遁(隱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陸地 [ground;land]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樂府詩集·木蘭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靜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嶽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處);地市(地下的市鎮);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land;fields]

殫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7) 又如:溼地;好地;下地幹活兒;地頭(地上,與天上相對;方面);地靈(土地山川的靈秀之氣)

(8) 領土,屬地;地區 [territory]。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戰國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內地;本地;割地(割讓領土);

(10) 地方;場所 [place;locality]

此地空餘黃鶴樓。——唐· 崔顥《黃鶴樓》

英雄無用武之地。——《資治通鑑》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產地(物品出產的地方);墳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遷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無賴)

(12) 地位 [position]。如:地業(地位與事業);地望(地位和聲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賤,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動的領域 [a person's mind]。如:心地;見地;識地

(14) 路程;面積 [distance;area]

那轎伕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紅樓夢》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dwelling place]。如:地址;地鄰(鄰居;鄰里)

(17) 花紋圖案或文字的襯托面;底子 [background]。如:地子(襯底;花紋的襯托面)

(18) 地區,中國省、自治區以下,縣以上設定的行政區域 [district]。如:省地縣**

(19) 地主的簡稱 [landlord]。如:地富(地主與富農)

(20) 言語和行動可以迴旋的地方 [roon for action]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4樓:泣之燭火

可以用「坤」來表示,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5樓:風之文婷

一、「之」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6樓:虛空忘我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難

文言文中然的用法,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然 一 指示代詞。相當於 如此 這 這樣 那樣 有時在對話中也做對答詞,相當於 是的 對 等。例 吳廣以為然 對 陳涉世家 然後知吾向未始遊 這 始得西山宴遊記 然則北通巫峽 既然這樣 岳陽樓記 謂為信然 這樣 隆中對 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這 上樞密韓太尉書 然,胡不已乎 既然這樣 公輸...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

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