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故事,中華飲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

2021-03-19 21:51:55 字數 5587 閱讀 7329

1樓:檸檬一家人

1、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

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2、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閤家團圓。

3、年糕

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於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4、春捲

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捲。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麵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5、八寶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徵團團圓圓、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2樓:的人

在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源遠流長。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華飲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

3樓:假裝某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關於飲食的故事可謂是多如牛毛,下面分享一下關於「刷羊肉」和「火腿」的故事:

刷羊肉「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

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火腿「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醃製起來。由於醃製的豬腿又溼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晒上幾天,掛在風中晾乾,日子一久,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4樓:匿名使用者

【染指於鼎】

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一隻黿。鄭靈公非常高興,便令廚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與子家來到殿前。

公子宋食指大動,於是悄聲對大家說:"我每次食指大動都能嚐到珍奇美味,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與大家。及至入殿見廚師正解割大黿,便相視而笑。

靈公很奇怪,便問,大家據實相告。靈公聽後不悅,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麼動,也是沒用。

黿羹煮好後,靈公招來許多大臣,賜予他們黿羹。最後宋靈公才召見公子宋,卻沒有賜食黿羹。公子宋大怒,不顧一切的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黿羹後拂袖而去,靈公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家後也怒氣難消,又聽說靈公要殺他,便先殺死靈公,報了未賜黿羹之恨。鄭國在經歷了一場混亂之後又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公子宋亦由於**國君被誅。後人將此事濃縮為成語"染指於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此事雖起於口腹之慾,然而最終則導致一個國家陷於水火之中。由這個小故事便可知道古聖人的"去人慾,存天理","克己復禮"實在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呀!雖口腹之慾,縱容它,也會成為日後殺身的隱患!

5樓:匿名使用者

騰衝「大救駕」

據說明朝滅亡後,李定,劉文秀等大西軍於2023年擁永曆帝朱由榔輾轉來到昆明。兩年後,清軍三路入滇,吳三桂率軍逼近昆明,永曆帝與李、劉二將率軍西走。至騰衝時,曾幾斷炊斷,危及性命,騰衝老百姓炒餌塊奉上,才算解圍。

永曆帝嘆,這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因此,騰衝炒餌塊就被稱"大救駕"。

6樓:匿名使用者

寫文學、歷史與美食見長的臺灣專欄作家周芬娜的《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聯書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綴上了名人的標籤:白先勇與桂林米粉的情緣、朱自清與揚州小吃的關係、張愛玲鍾愛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緣……四川老報人、有「飲食菩薩」之稱的車輻在他的《川菜雜談》(三聯書店)中,專門設有「文化人與川菜」一輯,收有張學良、張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飲食掌故,讀來妙趣橫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嶽麓書社)中,一道宮保雞丁會牽引出丁瑩楨拔除惡太監安得海的故事,一碗鹹肉粥竟然牽涉到南宋陸秀夫護送小皇帝逃難的歷史!

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歷史背景的串連,讓飲食變得更有韻味。《吃在中國之南方飲食掌故》、《吃在中國之北方飲食掌故》(百花文藝出版社)兩本書則乾脆直奔主題,以省份劃分地域,專門收入眾多飲食軼事,不僅說故事,更對若干名吃的**甚至首創者進行考證,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些書中,關於飲食的內容只是載體,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過飲食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因此很受文化素養較高的讀者的青睞。

文化學者徐城北對飲食相當有研究,他的《京城雜吃》(人民文學出版社)字裡行間洋溢著對京味兒文化的偏愛,透過飲食折射出北京的滄桑變遷。《老饕漫筆:近五十年飲饌摭憶》(三聯書店)是近來影響頗大的飲食文化圖書,作者趙珩自稱是個饞人,自謂「老饕」,書中所寫的飲食涉獵甚廣,從中可以窺見作者的人生閱歷之豐富。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中國吃的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是兩本來自臺灣的飲食文化佳作.

《中國吃的故事》敘述華人海外飲食體驗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識出版社),《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圖》(趙繼康著,山東畫報出版社)、《左燒烤右煨湯》(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極具個人化色彩的飲食文化圖書。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家的用童子尿沌豬蹄

中國的飲食文化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8樓:仁昌居士

1、有巢氏時期,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文化是茹毛飲血。

2、燧人氏時期,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

3、伏羲氏時期,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6、周秦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西域食材,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過分講究。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的飲食文化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中國八大菜系。

1、魯菜:雍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 鹹鮮為主火候精湛 精於制湯 善烹海味 注重禮儀。

2、川菜: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

3、粵菜:選料精細,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相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4、蘇菜:用料以水鮮為主,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燭、煙、熄、糯,追求本味,清鮮本和,鹹甜醇正。

5、閩菜:由福州、閩南和閩西三路不同風味的地方菜組合而成。其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於酸甜。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

6、浙菜:製作精細,變化多,以爆、炒、燴、炸為主,寧波菜鮮鹹合一,以蒸、烤、燉為見長,講究鮮嫩軟滑,注重保持原味;菜式小巧玲瓏,清俊逸秀,脆軟清爽擅長烹製河鮮,入口香酥綿糯,湯鮮味濃,富有鄉土氣息。

7、湘菜:以品種豐富,味感鮮明而富地方特色,自成一系而聞名於世。細如銀髮,形似梳齒,片同薄紙,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香辣、香鮮、軟嫩。

8、徽菜:向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擅長燉、燒,講究火功。芡大油重,樸素實惠。善於保持原汁原味,色澤上油重色濃,香辣、香鮮、軟嫩。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

9樓: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哪些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 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 並且講究 色 香 味 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 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 舌頭菜 之譽 五味調和的美食觀 黃帝內經 說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

唐朝的飲食文化,唐朝的飲食文化

北朝時,嗜好奶類製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 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 據此可知,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教 在唐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唐代飲食文化中也具 一 唐代飲食文化中濃厚的道教色彩 唐朝建...

中國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的關係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蘭 尼 醬 地理環境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影響摘要 地理環 南甜北鹹東 辣西酸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鹹 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