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那時沒有漢語拼音古人是怎樣識字的呢

2021-05-23 12:46:51 字數 2863 閱讀 8400

1樓:小白自我

現在我們入學的第一步就是學習漢語拼單,所使用的一套漢語拼音,是共和國成立後由**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至1957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的,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普通化的一種音票。

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注音,這樣便產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試,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例如「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直音法簡單易懂,有時也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意字的情況,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

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還有一種注音法跟直音法相似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這種注音方法比直音法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音調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在東漢至明清一千多年時間裡還有一種音法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反切在漢代已經發展成熟,反切法比直音法有進步但還是有缺陷,反切上下都有多餘的成分,拼合時有一定障礙;上下字用的字過多,使用的人難於掌握;有些容韻,不得不偶爾借用其他韻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準確的弊病。

但是無論怎樣,用漢字注音都會帶有侷限性,在明朝以後中國開始出現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是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發明的。

最早是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發明的,也引發了以後幾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沒有漢語拼音,先人們的智慧還是讓我們敬佩的。

2樓:藍祺

在中國古代,因為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

3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都是一個對一個話說,就靠著口語相傳來記住這些文字,這也難不倒中國人。

4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人們是靠筆畫和偏旁還有老師的口口聲傳來識字的。

5樓:不要太麻煩

古代人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描畫的,作為這個識字方法

6樓:大洋孩子

因為在中國的古代他們是不用漢語拼音的去識字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漢語拼音但是會有老師還會有偏旁部首啊

8樓:大洋孩子

在古代的時候,那時根本沒有漢語拼音所以那時的認字根本不是靠著漢語拼音

9樓:櫻桃小碗的小號

大概就是認偏旁部首吧,古代的字沒有那麼多,好認。

10樓:紫藤

古時候靠的都是口口相傳,一個人教另一個人的

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為什麼那時的詩詞都押韻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們為了學習漢字,曾創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於漢代,是指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註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畢,音必""畔,音叛"。這種方法簡單明瞭,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較大的侷限性:

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沒有同音字,無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個字,它們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為"然"字注音,都難以幫助認讀。後來創造了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如"紅,胡籠切",即取"胡"字的聲母"h",取"籠"字的韻母和聲調"óng",拼成"紅"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發明,是我國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

從東漢末年到2023年注音字母公佈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2023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儲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註外,部目也略有增訂。

這就是宋朝的一本記錄語音的書,當然有拼音,而且比現在的複雜,普通話語音比古代少了不知道多少倍。

古代又沒有電,它們那時候的噴泉是怎麼形成的呢?

12樓:以劍作犁

把水源與噴泉用管道連線,靠虹吸作用使噴泉噴水。

13樓:有似有似

採用高處抄的水源+金屬管道bai+人力轆轤三種組合實現噴泉。du在沒有電之前zhi,要想讓水在流動、噴湧、dao飛濺中產生意趣橫生的效果,重點是利用水的落差解決水力問題。今天的西洋樓景區,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間地帶,有一處高達十數米的夯土臺子,頂層曾有兩處水法共用的蓄水池,作用相當於後來的水塔。

輸水管道則為規格不同的銅管,輸水距離最遠者達百餘米。為了防滲,蓄水池用錫板焊制而成(因此有錫海的俗稱),一次可蓄水100多立方米。嘉慶曾在詩中對此有過描述:

「運水由樓頂,發機務審詳。周流雖盡妙,滲漏亦須防。」

當初在蓄水池兩側還建有水車房,裝有轉輪類的機械提水上樓,節省了不少人力。建成後沒有幾年,水車輪盤時常出現故障。再加上乾隆皇帝在乎的是水法的奇趣,對機械裝置不大感冒,於是後來下令改為人力提水,僱用8名壯工運用轆轤加大罐的方式打水上樓。

從此,水法本應先進的機械技術又被打回了原始狀態。

14樓:小煞愛邇

通過水泵提供壓力形成噴泉。利用連通器的原理。或者是因為熱能。

中國古人對地球的見解!急,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 是蓋天說 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 渾天儀注 中寫道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1。古代 中國古代 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印度古代 1.地球像塔,第一層是海,第二層是...

中國古代報刊有幾大類,中國古代有沒有報紙

古代沒有。復 報刊報紙製期刊的總稱。bai 孫犁 澹定集 讀冉du淮舟近作散文 zhi 把旅行所見,寫為dao散文,陸續在各地報刊發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報刊通訊集是 遠生遺著 報刊 通過利用紙張把文字資料傳播的一種工具,它是一種起到解釋 宣傳等作用。中國古代有沒有報紙?新聞出版業認為 邸報 是我...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古人在利用巖 土 水介質中,體現了哪些設計智慧

中國古建築分為最常見的木結構 石木結構 如布達拉宮等藏式古建築 石結構 如石牌樓 石橋及部分地區的長城等 土結構 如秦漢時期的長城 延安陝北地區的窯洞等 磚結構 如影壁 圍牆等 竹建築 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竹樓等 綜上,根據不同建築的結構特點,古建築所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我國古代人民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