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數的發展方面的貢獻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上創造出了哪些成就?

2021-03-07 18:50:40 字數 1781 閱讀 8193

1樓:匿名使用者

負數的引進,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的一個巨大貢獻。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的第八章"方程"中,就自由地引入了負數,如負數出現在方程的係數和常數項中,把"賣(收入錢)"作為正,則"買(付出錢)"作為負,把"餘錢"作為正,則"不足錢"作為負。在關於糧谷計算的問題中,是以益實(增加糧谷)為正,損實(減少糧谷)為負等,並且該書還指出:

"兩算得失相反,要以正負以名之"。當時是用算籌來進行計算的,所以在算籌中,相應地規定以紅籌為正,黑籌為負;或將算籌直列作正,斜置作負。這樣,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就能用正負數明確地區別了。

在《九章算術》中,除了引進正負數的概念外,還完整地記載了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實際上是正負數加減法的運演算法則,也就是書中解方程時用到的"正負術"即"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段話的前四句說的是正負數減法法則,後四句說的是正負數加法法則。它的意思是:

同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減;異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減正數得負數,零減負數得正數。異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減;同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加正數得正數,零加負數得負數,當然,從現代數學觀點看,古書中的文字敘述還不夠嚴謹,但直到公元17世紀以前,這還是正負數加減運算最完整的敘述。

在國外,負數出現得很晚,直至公元2023年(比《九章算術》成書晚l千多年),印度人巴土卡洛首先提到了負數,而且在公元17世紀以前,許多數學家一直採取不承認的態度。如法國大數學家韋達,儘管在代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在解方程時卻極力迴避負數,並把負根統統捨去。有許多數學家由於把零看作"沒有",他們不能理解比"沒有"還要"少"的現象,因而認為負數是"荒謬的"。

直到17世紀,笛卡兒創立了座標系,負數獲得了幾何解釋和實際意義,才逐漸得到了公認。

從上面可以看出,負數的引進,是我國古代數學家貢獻給世界數學的一份寶貴財富。負數概念引進後,整數集和有理數集就完整地形成了。

圓周率的計算

圓周率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對它的計算,可以作為顯示出一個國家古代數學發展的水平的尺度之一。而我國古代數學在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我國古代最初把圓周率取作3,這雖應用起來簡便,但太不準確。在求準確圓周率值的征途中,首先邁出關鍵一步的是劉徽。他創立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無限逼近圓而求取圓周率值。

用這種方法他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也有人認為他得到了更好的結果:3.

1416。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繼者祖沖之利用割圓術得出了正確的小數點後七位。

而且他還給出了約率與密率。密率的發現是數學史上卓越的成就,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紀錄,是一項空前傑作。

回答者:taujion - 高階經理 七級 9-5 09:02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匿名回答

2樓:莫容玉辰

祖沖之計算出了圓周率。

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上創造出了哪些成就?

3樓:北京創典文化

我國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許多傑出成就

內。比如勾股定理的發現容和證明、「0」和負數的發明和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祖沖之的圓周率推算、有個方程的四元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數學領域的貢獻,在世界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數學取得的光輝成就,是人類對數學的認識過程中邁出的重要步伐,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擴大了數學的領域,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對世界做了哪些貢獻

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夏 商 周時期,中國的水稻種植,絲織,青銅冶鑄,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就以其獨創性的科技成就領先於世界.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科技文化更是得到迅速的發展.扁鵲,墨翟,華佗,張仲景,張衡,蔡倫,祖沖之,賈思勰,孫思邈,一行,沈括,畢昇,郭守敬,黃道婆,...

中國古代的名人及他的最大貢獻,中國古代十大傑出人物及貢獻

比如說 黃帝 炎帝 擊敗蚩尤 大禹 治水 夏啟 建立 家天下 奴隸制度 商湯 推翻桀,建立商 周武王 推翻紂,建立周 姜子牙 幫助周武王征服商朝 管仲 幫助齊桓公奪得霸主 商鞅 變法秦國,使秦國更加強大 秦始皇 統一中國 劉邦 建立西漢朝 韓信 蕭何 張良 陳平 輔佐劉邦建立西漢朝衛青 霍去病 組織...

中國古代農具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的發達與否又與農具有著直接的關係,先進的生產工具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農具,並不斷改進完善,使之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槓桿之一。從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時期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從春秋戰國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