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三綱領是什麼呢《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2021-03-07 09:19:07 字數 6014 閱讀 5393

1樓:硬幣小耗

三綱領就是明德、親民、至善;

補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賞析:大學之道是這樣一條道路:從明明德開始,通過作新民,最後止於至善。

1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麼,應該如何做人。

2「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兩層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個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為生民立命,讓老百姓樹立新觀念,過上新生活。

3「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無善。無善就是不刻意為善而善,無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顆真正的善心.

2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領就是明德、新民、至善;

3樓:哭咽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4樓:字澤語席驕

《大學》三綱領:

《大學》提出的「明明德」、

「親民」、「止於至善」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

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稱為"大學之條目"。後人稱之為「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三綱領八條目介紹:

中國宋明理學家對《禮記·大學》的中心論點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學章句》中,把《大學》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稱為"大學之條目"。後人稱之為「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三綱領八條目成為後世封建政治倫理哲學的重要內容。《大學》本身對「格物」、「致知」未作解釋,朱熹認為這是原文有闕佚,於是補撰《格物致知傳》一章,簡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觀點,給《大學》增添了原來沒有的哲學內容。此後,在理學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以及理學家和反理學的思想家之間,圍繞「格物致知」問題了爭論,在客觀上促進了理論思維的發展,豐富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哲學史。

《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5樓:仍然空空如也

《大學》中的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秋曾子的《大學》中關於三綱八目的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6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絡。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絡而總結出「六證」。

(1)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2)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一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

7樓:弗蘭愛貝爾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大學》是什麼?

8樓:檾茗蔏菏荼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傳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提出了「三綱」和「八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

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於外更是如此,即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培養。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慾望的偏向。它說:「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人類不可能避免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當的感情、慾望還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條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學》中講培養人的最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9樓:焦小珂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裡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學》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遂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大學》提出了「三綱」和「八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

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於外更是如此,即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培養。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慾望的偏向。它說:「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人類不可能避免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當的感情、慾望還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條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學》中講培養人的最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劍三中說的奶是什麼意思阿,劍三中三了是什麼意思

大俠您好 奶就是 團隊中的醫生。隊友生命的保護者。譬如,萬花,五毒跟七秀。還有復活技能。如幫助到您,還望採納 劍三中三了是什麼意思 0.0是我理解的那個意思麼.你和一個妹紙或漢紙情緣了.然後另一個人來搶走了你情緣天天和他一起秀恩愛麼麼噠什麼的.就是三了吧 大俠您好 劍俠,情緣,三。你應該懂了。如能幫...

中醫學中,三焦是什麼,中醫中的三焦是什麼實物,為什麼書上亂說?

看到這可能有朋友要問了,你題目不是在說三焦嗎,這怎麼開始聊六腑了?你這個標題黨 問出這個問題來呢恰恰說明了你對六腑的不瞭解,我們看中醫六腑有哪六腑 膽 胃 小腸 大腸 膀胱 三焦。三焦呢就是從這兒來的。想必很多人對於三焦都是聽過沒見過,瞭解也不多,那我們就來講講三焦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三焦,為六腑之一...

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術語中的 三寶 有兩種,一種是指佛寶 法寶 僧寶稱作住世三寶 一種是指覺 正 淨稱作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曰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