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什麼

2021-03-06 08:31:17 字數 4900 閱讀 8827

1樓:n尼古拉斯_過兒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仁和義,就是仁義道德。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就是仁和義,就是仁義道德。

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

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

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3 禮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

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4 智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

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5 信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

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

「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

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 6 忠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

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7 孝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

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 悌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

入則孝,出則悌。」 9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

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

《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

」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

《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

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

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10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

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

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

」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1 勇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 讓   指謙讓、禮讓。

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是君子的修身養性的一些途徑與標準,做這些覺得根本是為了推人至聖,簡單來說就是有救世的能力,也有救世的德行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準確的解釋是什麼?

4樓:5無為無畏

何謂仁?   仁者,仁義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

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忠者:赤誠無私 盡心竭力於職責為忠也。古人云:

忠者,人格之成也。人無忠則凶,專一之忠為小忠,無逆之忠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於道。對社會、國家、事業不存懈怠,不玩忽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為人要忠誠、忠實厚道,堅貞梗直,竭忠盡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善事父母為孝,百善孝為先。故聖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廉為不義財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潔、潔身謹慎、不苟取,不**。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

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汝廉乎?

恥者:羞恥之心,亦羞恥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恥侮辱,違紀違法和侵害他人權益為恥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知恥,繼而改之,焉能為君子矣。

恭近於禮遠恥辱,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至矣。汝能知恥否?

勇者:勇者無懼,但是,不要有勇無謀!

5樓:千山路

仁,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或公益的思想和行為禮,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

智,有智慧的人 ,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

信,誠實,不欺騙。

忠孝廉恥勇

忠,誠心盡力

孝,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

廉,不**。

恥,人人都有知恥良知

勇,勇敢的人。

6樓:南邕

說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者,仁義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捨,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捨生取義。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廉,廉潔、清廉、廉正、廉明。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

恥,恥辱、羞恥、慚愧、恥汙。知恥者慎行,知違者不羈。

勇,勇敢、堅強、剛毅、勇猛。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百折不撓。

仁義禮智信忠孝遞忍字分別代表著什麼意義

仁 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 儒行 義 義固不殺人。墨子 公輸 禮 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 智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 俶真 信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 情性 忠 盡心於人曰忠。宋 司馬光 四言銘系述 孝 慈惠愛親為孝。周書 諡法 忍 忍,耐也。廣雅 悌 弟愛兄謂之悌...

任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是是什麼意思

五常即仁 義 禮 智 信,是指 人 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 仁 義 禮 孟子擴充提出 仁 義 禮 智 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 仁 義 禮 智 信 後稱 五常 這 五常 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此外...

請問有誰知道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故事

論語不是故事,是講道理,我要的是故事。或者 關於仁 義 禮 智 信每一個各想三個古代小故事?最好是文言的,沒有的話白話也行 戰國策 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出無車 無以為家 等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