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人在曹營心在漢指的是關羽還是徐庶

2021-03-06 08:31:17 字數 4508 閱讀 7608

1樓:匿名使用者

是關羽**《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

一、降漢不降曹;

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

三、一旦知道劉備訊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可當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麼路怎麼走的選擇時又是短暫的,人們難得碰上幾次這種人生抉擇,然而每一次瞬時間做出的選擇對人生又往往是決定性的。選擇是很難的:一是前途如何難以斷定,楊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窮,均是慨嘆人生前途選擇的迷惘。

二是複雜的社會關係利害權衡價值取向等等制約著左右著人們的決心。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條歇後語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之不進言不賣力氣還略微帶點兒不滿,身雖然在這兒而心實在圈兒外,實際這句話反映了人們所處尷尬時採取沉默態度的複雜邏輯關係,徐庶是痛苦的,而這痛苦又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自己決定走的這麼條走不通的路,有苦說不出,怨不得別人。這一段故事,出自《三國演義》:

謀士徐庶多年飄零困頓,劉備來到荊州後廣招人才禮賢下士明君之譽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僅被收留,還委以重任甚為器重倚為心腹。後曹操進軍荊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去了曹營。

**的這段描寫很出色一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與政治結合起來寫,通過徐庶的來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羅天下英才而不擇手段,表現了劉備思賢若渴愛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選擇,決不勉強。劉備送徐庶的走的那一路上的戀戀不捨,把劉備愛惜人才寫得情真意切寫到了極致,使人掩卷不禁為之長嘆。

**的徐庶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為渲染諸葛亮出場的鋪墊之重要序幕人物。是他引出一個二千年來為中國人所敬仰勤勤懇懇謹慎愛民的丞相形象。歷史上的徐庶常與諸葛亮、石廣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謂惺惺惜惺惺,英雄愛英雄,都是當時的才俊,能與高士英才相處他也不會是凡庸之輩吧。

可惜一個青史留下光輝的一頁,而他除了在荊州有過短暫的閃光,一直默默無聞,道路選擇的教訓是如此的深刻,後人還能忽視人生選擇的重要性嗎?徐庶史冊無傳,只在諸葛亮傳附帶提了幾句,共一百三十三個字。「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曹操進軍荊州,劉備南逃「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是史籍中的經典之作,陳壽作史極為精煉傳神,惜墨如金,然而內涵豐富,資訊量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徐庶有過人的才幹,得到了劉備的肯定,「器之」不是一般作為行事很優秀的評價而是倚為心腹的推崇,在不長的時間得到這樣器重的待遇,說明他腹有良謀,又善於溝通運作,是個高階人才;向劉備舉薦天才諸葛亮,是徐庶從事組織人事工作方面的傑作。劉備雖然愛才,但能讓身經百戰走南闖北的統帥對一個二十七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給予充分重視,畢竟不容易。徐庶肯定呼叫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傳沒留下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一點兒痕跡,「臥龍也」三個字的極高評價,確實讓劉備做好了心理準備,為劉備重用孔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先入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對立面給你在尊長上級墊的壞話,使之產生厭惡,你後來所作所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壞事三四分一般會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為你說的好話,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當然要靠自己真實的本領,可要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是機遇,那你會從此騰達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大顯英雄建功立業之本色,何等愜意!人生能有幾次決定命運的機遇呢?

使孔明得遇劉備賞識,這是徐庶對社會最重要的貢獻;徐庶策劃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請五十幾歲的諸侯降尊紓貴前往深山請年輕人,不是徐庶做不出這樣大膽的建議:他提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不能「屈致」隨便讓人把他叫來,而要「枉駕顧之」,親自出馬去請。不是劉備這樣的大英雄,也決做不出如此禮賢下士的創舉,而諸葛亮如沒有超人的才能,也不會留下「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但是這一切決不是碰巧發生的,而是基於徐庶與諸葛亮多少年來的交往對朋友的深切瞭解,又對劉備愛才識才並善於使用人才的體驗,沒有徐庶的推薦,恐怕歷史將會是以另一種面目出現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勢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當世有益於天下蒼生的人生之帆,即將起航,他也將在歷史上寫上光輝的一筆,就在此時卻過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走進寂寞無所用武之門。因老母被曹操所獲,他拘泥於社會**的壓力,辭別劉備投進曹營。

漢代強調孝道,雖有孔融一類人說什麼子之於母不過物寄瓶中,父之於子當有何親反封建禮教的思潮,大多數人還是嚴格遵守著孝字當先的封建倫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劉備這樣對他言聽計從的明君很不易,共圖王霸之業的重要條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離開劉備,還能不能再遇到一個明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這個可能。

可是曹操挾持老母,就是威脅著讓他投誠,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險。這完全是一個兩難選擇。徐庶方寸已亂,情況緊急不容他從長計議慢慢斟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投曹。

人的命運緊要處往往就是一兩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邁出一步,其結果卻有霄壤之別。徐庶的失誤在於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選擇為國家社會還是為家庭,他選擇了家庭。**裡批判了他的選擇,借用徐母的口指責他不能選擇為國為民,不辯真假,白白在社會上飄蕩了那麼多年,也許徐母沒那麼說,可後來的社會道德規範卻是要求:

忠孝不能兩全,忠於國事第一,羅貫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終的評判。

徐庶在此之前還有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問題,那時他選擇了正確的人生之,路。《魏略》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疎巾單衣,折節學問。」徐庶本是貧寒人家,漢代講門第世族大姓,否則沒地位。

《三國演義》作者把「單家子」解釋為姓單家的子弟,由此編出一個單福的名字。作者羅貫中還有批改者毛宗岡都是大文人,本不該犯這樣由於望文生義造成的錯誤,以致錯誤了幾百年。(《魏略》還載過「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

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這就是一個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輕時也很浪蕩,任俠擊劍相當於今天的講哥兒們義氣,動不動就掄拳頭的主兒,相當於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兒鬧。為小兄弟報仇一時衝動殺了人,他簡單的化了下裝,披頭散髮,臉抹白灰就逃亡出走。

這個樣子誰一看都會斷定就有問題,於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審問時他閉口無言硬撐著,後來在示眾指認時被同夥劫走。闖了大禍平時所作所為又被認定是做賊的行徑很為人所不恥,遭此大變故他這時倒醒悟了,於是痛改前非,從頭開始,刻苦求學,成為小有名氣的人物。這次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徐庶到曹操那,**與歷史都說是因為徐母在彼所致,其實也不能排除在荊州戰亂中,面對曹操的強大軍事壓力,劉表集團多數人已投向曹操,劉備集團雖然堅持抗曹可實力太弱難以決勝,前途難以**,而投曹則比較保險,當時曹操為攏絡人心對荊州士人大加封賞,狡猾的曹操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一句話立即使荊州士人為之嘆服。

《魏略》說:「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徐庶)與韜(石廣元)俱來北。」沒說因為什麼去的北方,好像只不過是個人的一種選擇,幾個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與石廣元一起去了曹操那裡,孔明單獨跟了劉備。

可以肯定沒什麼人會看好劉備,然而困境中的支援,會使人加倍的重視,成功時即為開國功臣;勢力強大時的錦上添花,價值會大大降低,充其量只能做個擺設。當孔明已是蜀漢的丞相,第一重臣,徐庶在魏國只做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僅三流位置。連諸葛亮都看不過去了「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稱的,另外也透露出一點兒資訊,他們是自願去的,是想在那裡發展自己的事業。

3樓:可可

是關羽三國演義 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也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

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

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

「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4樓:蟲折騰

人在曹營心在漢指的是關羽關雲長

而徐庶徐元直則是另一個典故~

徐庶本來是跟著劉皇叔乾的

後來由於表現出優異的軍事才能

給曹操軍事集團帶來了威脅

曹操為了給劉備軍事集團打擊,使其不能發展起來採納其手下謀士程昱的意見,偽造徐庶母親的筆跡寫家書一封,誆徐庶來到了許都~

結果其母見到徐庶後怒斥他不明是非,最後竟上吊自殺~徐庶悔恨交加,最後在曹操軍事集團內,碌碌一生,不獻一策這就是古語云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前因後果跟人在曹營心在漢意思上是一樣的,但不是一個故事

人在曹營心在漢,「人在曹營」指什麼,「心在漢」指

人在曹營是指關羽身陷曹營 心在漢是指關羽心向著漢中的劉備 三國演義 中沒有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句話,而且此語也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 張飛相聚。因而後...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誰,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是誰說的?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關羽三國演義中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句話,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 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

身在曹營心在漢指的是誰

三國演義 中沒有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句話,而且此語可以指徐庶,也可以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 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