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

2021-03-05 09:22:02 字數 5499 閱讀 4651

1樓:匿名使用者

雜交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

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資料,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

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23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

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

二系法是石明鬆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

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鬆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雜交水稻是由國家投資、國家立項的攻關專案,是國家組織全國的科研力量進行攻關研究的;袁隆平是其中的工作人員之一,拿了國家的工資,他的工作是上級安排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不是他發明的;

4樓:我的世界

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發明的嗎?

不是。首先澄清一個誤區,袁隆平不是雜交水稻三系理論的發明者,也不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第一個發現者,頂多是一個曾經老老實實的技術工作者。

現在看起來更像商人,時代造就的商人。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叫雜交秈米,質感硬、口味差,據國內**報道產量不過增加20%左右,而現在的國的水稻產量,已經是當時產量的四倍!顯然不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雜交技術是2023年由德國科學家孟德爾發明的。雄性不育現象早在18世紀末就發現了。上世紀初,美國科學家布朗提出水稻三系雜交理論,隨後,美國和日本分別在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開始進行水稻雜交試驗。

大概是日本的水稻本身就比較高產,雜交水稻的優勢不明顯,所以並沒有十分重視。上世紀五十年代,tw餘慶東、林克明等人以半矮性的低腳鳥尖與菜園種雜交,選育出全球第一個雜交育成的半矮性品種「臺中在來一號」。六十年代初種印度,因其具有耐肥高產之特性,迅即大規模推廣栽培。

tw張德茲博士,進一步利用tw的低腳鳥尖、矮子尖等帶有半矮性習性的品種,培育出多種優良稻米品種,其中命名ir8的高產耐肥新品種,在東南亞迅速傳播,創下增產三倍的記錄。時間在上世紀60年代!

袁隆平第一次發現雄性不育株是在2023年,2023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從時間上要落後於日本和tw。況且至今他的這項技術產量也只能提高20%左右,和增產三倍的ir8簡直無法比擬。事實上,經過了70年代的人都知道,袁的雜交水稻,並沒有使產量提高多少,遠不能為***時代解除巨大的糧食危機。

在80年代尚算樸素的的大學生物遺傳學教科書裡,我們找不到袁隆平的名字。袁隆平先生頂多類似一個利用現成技術進行研究的工程師,怎麼就和科學發明沾不上邊了呢?

中國現在的糧食增產,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引進的國外選育或者現代生物科技造就的高產植株,和袁隆平沒有絲毫關係。

突然吹噓起袁隆平來了,令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所謂「*****勝利成果」的典型。那個時代農村生產效率極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固然差強人意,也足以令人歡欣鼓舞了。不過袁隆平遠遠沒有解決八億農民的溫飽問題,農民依然飢寒交迫。

同時代的tw、日本、美國,以及tw水稻推廣的東南亞和印度水稻,他們的水稻質量和產量就遠遠比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要好。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充其量不過就象改革初期國營工廠的小改小革。就象那些企業搞菌株篩選都是國外**一樣,袁隆平的雄性不育株的來歷也很可疑,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有說在湖南,有說在海南。海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那裡更靠近東南亞的雜交水稻。

國際上的一種說法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即是源自於帶有半矮性高產基因的品種被引入東南**帶地區種植,而這些基因即來自「臺中在來一號」以及被成為奇蹟之米的ir-8。

我們不談國外的雜交水稻的前輩,就拿國內比。如果袁隆平算科學家,那麼那些培育了「高產」(當然和國外的沒法比)抗菌素菌株的國營企業裡的技術人員,他們不應該也算做科學家嗎?

袁隆平充為科學家,真好像欺負泱泱大國無人了!似乎袁先生對這個高帽子也是接受地心安理得,那麼就有點欺世盜名了。這樣很不好,本來對他一臉敦厚的印象還不錯,一下子就破壞了。

袁隆平能捧的起來,**宣傳自不可少。同時也正是利用了中國公眾的兩個弱點,一是中國人迷信缺乏知識,大多數人不懂生物科學,於是人云亦云;第二是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改革開放前的情況,也沒有吃過雜交米。

吹捧袁隆平,中國無非想證明,沒有民主沒有科學照樣可以搞科研照樣可以出科學家,同時也是急切地全世界撒了個彌天大謊:是中國人自己發展了高科技,自己解決了溫飽問題。極力運作袁隆平到美國當外籍院士,除了那個神祕而牽涉許多人利益的隆平高科外,何嘗又不是在慫容一群懵懂無知的中國年輕人心裡的亢奮,讓他們再一次汩汩泱泱地湧起扭曲的「愛國」熱血!

5樓:匿名使用者

他樹立了一個理論,就是如果有雄性不育系就可以通過雜交創造出雜交水稻。雄性不育系跟質粒dna有關。當時並沒有雄性不育系水稻,他的導師和同行都不看好他的想法。

但他堅持在野外考察,尋找雄性不育系稗種。花了八年時間終於找到了雄性不育系,經過一系列實驗後創造了雜交水稻。

6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中國專利法的規定,一種生物物種本身是不能申請專利的.(我總不能去申請"大熊貓"的專利吧).動植物的品種都是不可能獲得專利的.

但是,培育一種水稻的方法,生產一種水稻種子的方法,這類的"方法"是可以獲得專利的.目前,在中國的專利庫中,關於各種不同的"雜交水稻"的"方法專利"有130多個,其中,有中國農科院的,有大學研究的,有地方研究所的,當然,也有屬於美國,日本等外國人的.咱們袁隆平先生就擁有其中10個專利.

至於給外國人種有沒有收專利費,我想應該是沒有,因為對方是出錢買種子,而不是買生產這種種子的技術.

現代的種子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即由這個種子長大的植株上再收穫的種子,不具備生產能力,直接種下去會嚴重退化,產量大大下降,甚至根本就不發芽.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的農民必須年年買種子,而不能象歷史上的農民那樣自己留種子耕種.

所以我們賣種子給外國,就象美國賣**給外國一樣,根本不擔心被仿造.什麼時候對方真有仿造的能力了,咱們再使用專利**也不遲.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7樓:霓脦那些

2023年。

2023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刊。

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2023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2023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專案,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8樓:儒雅的似寒非冷

2023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2023年實現三系配套,2023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2023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9樓:藍水

雜交水稻是美國人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日本新城長友發明的。中國搞雜交育種工作在袁之前就有黃耀祥和李貞生。

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中國獨創雜交育種二系法(開創性技術)的是石明鬆發明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美國科學家henry beachell

袁隆平是哪一年發現雜交水稻的

11樓:七情保溫杯

袁隆平是202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路有餓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袁隆平意識到自己既然是學農出身,就應該為農民增產糧食、為人們吃飽飯作貢獻。

2023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202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2023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項科研成果讓中國人有了徹底擺脫飢餓的希望。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拓荒。也是在這一年,袁隆平的科研生涯相應發生重大轉變,晉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使袁隆平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改革試驗田。

從此,袁隆平就在試驗田裡年復一年地耕耘、播種,希望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過去了,實踐表明,雜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規稻增產20%。

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而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科學研究無止境,袁隆平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近十多年來,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目標的實現,比袁隆平的預期提前了5年。

從2023年開始,袁隆平又向超級稻新的目標發起了攻關:大面積示範每公頃達16~17噸!迄今,也已取得重要進展。

2023年到2023年,雲南省箇舊市的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已連續3年在6.8公頃的示範片上實現每公頃超過16噸。

2023年,這個示範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積高產示範,平均單產每公頃17噸,創造了新的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最高世界新紀錄。

這40多年來,袁隆平深切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農業、對科技的重視,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鑽研科學技術的積極性,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發也是得益於此而大力發展,產量紀錄頻創新高。

袁隆平追求高產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禾下乘涼」最終將夢想成真,令人欣慰。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完成這個心願,他和他的團隊積極推動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程序。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2023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

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

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們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0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我聘為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在我國**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造福世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種子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既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又發揮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袁農平什麼時候發明雜交水稻,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973年 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併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 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

袁隆平多少年研究出雜交水稻,袁隆平研究了多久雜交水稻

用了兩復年 今年上半年我在湖南電制視臺看到一個老者bai說他在袁隆平du之前就已經研zhi究出來dao了。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後來相關人推測那是假的。用直接性的邏輯都可想到如果他早研究出來了為何不去申請這方面的專利 到後來再來個 馬後炮 中國最早研製成功的雜交水稻是顏龍安院士的汕優2號。1970年11...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的水稻一畝地的水稻可以養活幾口人

看畝產,一般一畝地900斤,就是450公斤左右,當然那都是理想狀態,也分一年種幾茬,有一茬兩茬三茬,一般種不了幾年土就不行了.一人一天差不多1斤糧食,至於能養活幾口,自己找條件算吧,這個沒有準確數字.一畝產量最高900公斤 自己根據飯量算下吧 201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12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