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有傳國玉璽,它是怎麼樣的呢

2021-03-05 09:20:18 字數 5404 閱讀 8832

1樓:小費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的信物,史書記載傳國玉璽乃和氏璧雕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和氏璧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其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小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後,由子嬰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授之為「漢傳國玉璽」。

王莽篡權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皇太后怒,把國璽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寶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城的孫堅,在井中得一宮女之屍身上有一紅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璽。(見《吳志》)之後孫堅之子孫策將玉璽獻與袁術以借兵馬。

孫策用此璽從袁術處換來三千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袁術稱帝失敗後,玉璽歸屬曹操。

希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給炎黃子孫留下了無數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也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但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提到一枚失落於六百多年前的古代玉璽,則使我們見到過的所有珍寶都黯然失色。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永葆國運昌盛的鎮國之寶——秦始皇傳國玉璽。

關於中華共寶,歷代都有人著書立說。或記載演繹它的傳承關係;或渲染描繪它的精美神奇。但是,各式各樣的記載,彼此矛盾的傳說,又給中華共寶披上了重重神祕的面紗,成為中國文物史上一個難以破解的「哥德**猜想」。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 時光倒流至公元前238年4月,即秦國王位九年的少年天子贏政已滿二十一歲,到了依祖制親政之時。「已酉、王冠、帶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胸懷大志、英武智勇的秦王贏政,赴宗廟所在地舊都雍舉行了加冠禮,正式執掌秦國之政。

就在這次慶典前後,秦國的政治風雲驟變。先是王弟長安君成蟲喬,在率軍進攻趙國的前線倒戈叛亂,企圖趁機擁兵奪取王位。接著又是天降暴雨,黃河氾濫,「河魚大上」,魚群結隊湧入渭水,多被衝上平地。

黔首們紛紛趕往河邊拾魚。「魚陰類,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將不從君令為逆行也」。這種「魚蟲之災」,當時被認為是上天警示人間當有大災異。

時隔不久,「慧星見,或竟天」。在古人心中,這也是極其嚴重的不祥之兆。它屬於「君臣失政,濁亂三光」之象。

慧星出現將導致「或兵禍將起,國家易政;或臣弒其君,主有滅國之亂;或掃除凶穢,除舊佈新……」這些災異都被史官忠實地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秦國的政局還隱藏著更為險惡的危機。隨著秦王的親政,因太后趙姬長期攝政所形成的幾大利益集團,圍繞著最高權利的暗鬥也轉向了明爭。

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已迫在眉睫。在這泰山壓頂,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年輕的秦王處變不驚,指揮若定,連續擊碎了叛亂的成蟲喬 集團、嫪毐集團、呂不韋集團。顯示出千古一帝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

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解釋剛剛發生的災異人禍,向天下臣民昭告「君權神授」的正統性,重新樹立王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併為吞併六國的戰略計劃製造先聲奪人的宣傳效應。具有政治遠見的秦王贏政,便於此時令客卿李斯刻制了象徵著王權天授的御璽一枚。由此揭開了演繹兩千餘年的傳國玉璽故事的序幕,留下了「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歷史傳奇。

彈指間,秦王征伐六國的戰鼓聲剛剛停息不久,隨著始皇帝的仙逝,「坑灰未冷山東亂」,準備傳之萬世的江山社稷只傳到三世,秦王之孫子嬰便成了亡國之君。御璽便成了大漢王朝的傳國璽。西漢末年為王莽所奪,隨即又經「綠林、赤眉」義軍之手復為東漢傳國璽。

漢末董卓之亂時,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南北朝時一度頻頻易主,後被南陳承襲。隋滅陳後而得。

隋末楊廣被部下所殺,蕭後攜傳國玉璽投奔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蕭後又帶著傳國玉璽南返大唐。此後在唐代安傳十九帝兩百餘年。

五代十國之亂,傳國玉璽歷盡劫難,在刀光劍影中不知下落。直到宋代哲宗時(公元2023年),農民掘地而出玉璽一枚。獻於朝廷後,經碩儒重臣縝密鑑定,印文與李斯篆傳國玉璽毫髮不差,「非漢以後所能作」。

於是傳國玉璽又一次神祕地重返人間。北宋末,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傳國玉璽也隨之被掠往北方。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卒,傳位皇太孫鐵穆耳。

恰在此時有人**一枚玉璽,御史中丞崔彧見之,經反覆驗看確認為是失傳已久的傳國玉璽。遂重金購下,獻於皇太妃。公元2023年,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在名將徐達的指揮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搗元大都。

7月22日,元順帝棄大都北遁。傳國玉璽在歷經沉浮有序的流傳約一千六百年後,最終消失在遙遠的漠北大地。朱元璋稱帝后,對沒有得到傳國玉璽十分懊惱。

他不僅下令將元大都的宮殿全部毀壞,還派出十萬精兵,數次遠征漠北,去尋找傳國玉璽的下落。直到多年之後,朱元璋還念念不忘地對大臣們說:「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掛在心頭。

其中第一事即缺少傳國玉璽......」 明清時期,一些官吏為邀功請賞,不時有人制作假傳國玉璽進獻皇帝。如乾隆三年,江南總督高斌即進貢一枚顏色黝黑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製」,但也笑而納之。

至今仍存於故宮博物院。前些年,日本與蒙古兩國聯合組成考察隊,多次深入到色楞河谷和阿肯特山地區,用現代化探測儀器,採用高科技手段尋找當年蒙古帝王的埋葬之地,雖然也有一些重大發現,但始終都沒有傳國玉璽的蹤跡。 那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 這千載的迷惑和期盼,在改革開放的盛世中出現了答案。公元2023年8月的一天,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大市場內,中國留學生王澤,從幾個蒙古人的手中,見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璽。憑著自身的文物鑑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中國古代的印璽。

經過艱難談判,最終把它購換下來。之後,通過文物專家對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熱釋光檢測,確認這就是兩千餘年前的秦王御璽。如今,是我們拂去歷史灰塵,還傳國玉璽一個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根據對實物的考證結果,現將傳國玉璽有關資料公佈如下: 年代:公元前238年左右,熱釋光測試距今約2023年。

材質:陝西藍田玉(木紋血絲玉)。 形制:

壇式鈕(覆鬥式)。 紋飾:浮雕虎面紋、玄鳥紋。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 書體:鳥蟲篆字。 印文: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規格:高4.

3釐米,底寬5.6×5.6釐米,頂寬3×3釐米。

重量:360克。 色澤:

晶瑩溫潤,綠中泛青,玉體木紋、血絲清晰可見;部分已鈣化,呈雞骨白色。 撰文:李斯,時為秦王客卿。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 玉工:王孫壽,時為咸陽琢玉大家。 下面,讓我們參照歷史記載,對傳國玉璽的真偽傳說進行正本清源。

一、玉質說 有關傳國玉璽的玉質,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和氏壁」改制而成;二是「秦王取藍田玉刻而為之」。我們首先談談「和氏壁」改制說。

眾所周知,「和氏壁」於楚文王在位時(公元前689年)琢成,當時便已視為稀世之寶。距秦王親政時已有450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秦國欲用十五座城池與趙國換取「和氏壁」時,距秦王親政也已過去44年。

一件世人皆知的價值連城之壁,豈能隨意毀壞改作它用?再者,稍有文物知識的人都知道,玉壁的厚度一般都在1釐米之內。直徑超過一尺的玉壁被稱為非常之寶,其厚度也很少有超過2釐米的。

可以在秦王后妃手中傳看,又被藺相如單手舉起的「和氏壁」,怎麼說厚度也不過1釐米左右。再加上四百五十多年的風化沁蝕,加工成印璽只能如指頭般大小。怎麼能體現出「奮六世之餘烈」的新興王朝的萬千氣象?

另外,薄薄的「和氏璧」,又如何能雕製成「方四寸」約有十釐米之高的玉璽?如果將所謂「方四寸」的璽印之材再還原成玉壁,那麼「和氏璧」的重量將重達上百公斤。僅從這幾點就可以看出「和氏壁」之說的荒謬。

真不知那些持此說的古人們怎麼好意思閉著眼睛著書立說,遺誤後人!由此可見,「和氏壁」改制說是沒有根據的,此說可以休矣! 那麼,「藍田玉」說的根據是什麼呢?

「滄海月明珠迸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距秦都咸陽以東數十里,便是著名的產玉之鄉藍田。這個縣的玉川鄉,開採玉石的歷史已有三千餘年,《漢書》中早有記載。

至今仍有不少玉礦在繼續生產。藍田玉和浙江良渚玉、遼寧岫巖玉、新疆和田玉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美玉。而當時的崑崙山脈尚未納入秦國的版圖,之後享有盛名的和田美玉也不可能有幸為秦王所用。

藍田玉硬度為摩氏四度,屬蛇紋石化的透輝石類。外觀呈灰、黃、綠、白、黑等色,中有花紋,質地較細,光潔晶瑩。品種分為:

纏絲玉、木紋玉、花玉、墨玉、**玉、姜花玉、血絲玉等。其中血絲玉特別是木紋血絲玉為藍田玉中的極品。從都城附近選取上等的藍田美玉,用以製作傳之萬世的鎮國之寶,應該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且歷代大多古籍記載都認為傳國玉璽是陝西藍田玉製成。而這枚從海外歸來的傳國玉璽,其材質正是不折不扣的藍田玉,並且是玉中極品——木紋血絲玉。這與「秦王取藍田玉刻而為之」的記載不謀而合。

結論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是可信並且成立的。至於其它偽璽的材質如何,甚至還有瓷質的「傳國玉璽」,我們還有討論它們的必要嗎?

二、形制說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 傳國玉璽的形制,歷代的傳說更是多種多樣,比起「玉質說」要複雜得多。有「文盤五龍,螭缺一角」之說;有「天子璽,螭虎鈕」之說;有「龍、鳳、雲紋」之說等等,不勝列舉。更有歷代好事者仿製的偽璽圖錄記載,以及現存的實物**等等。

可謂「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但這一切給人的感覺均屬魏晉以後的琢玉冶印風格,而無一件具備藍田玉璽的先秦古樸之氣。此璽形制系戰國後期流行的壇式鈕,與當時「敬天法祖」的祭壇形式十分相似。

底座四邊浮雕虎面紋,坡面浮雕玄鳥紋,均屬秦人崇拜先祖的圖騰。玉璽的頂部素面朝天,只有兩個鈕孔對稱地排列在中間,像是在睜大雙眼觀察著上天的旨意。整體圖案一氣呵成,寓意深遠,古樸自然,渾然一體。

充分體現出了戰國時期的琢玉風格和圖騰崇拜。由於傳國玉璽的神聖地位,平時珍藏於深宮高牆之內,能夠近觀者不過是帝后及身邊數人而已。那些野史著書人只憑道聽途說,或主觀猜測,以至出現多種版本的形制說。

這在歷史上也是不足為奇的。

三、璽文說 從各種歷史資料中看到的璽文與字形,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內容亦不盡一致。但在正史中諸如《漢書》、《隋書.儀禮制》、《輟耕錄》及《玉璽譜》中均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受命於天」的含意是說上天授與秦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既壽永昌」則意為在秦王的統治下人壽年豐、國祚久長。在璽文的內容上歷代說法大致相同,分歧主要集中在字形上。有的文章認為:

秦始皇統一後推行的是「車同軌,書同文」國策,採用李斯所書的小篆作為統一後的文字頒行全國。身為始皇帝,自己會使用不符合文字標準的「鳥蟲篆書」來製作玉璽嗎?對於這個問題,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玉璽的刻制年代不是在秦王統一六國之後,而是在秦王親政時所制,時間要向前推十七年左右。

而在那時,何來「書同文」之說。 其次,《晉書》、《隋書》中也記載說璽文是鳥蟲篆書。這種字型如魚龍鳳鳥、形態生動莊重,屬於戰國時期大篆的一種,僅見於璽印和祭祀天地時所使用的器物上。

這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有著極大的關係。古人看到鳥兒可以張開翅膀直上藍天,認為它們可以見到天神。使用鳥蟲篆書可以把自己的意願告知上蒼,從而得到天神的護佑。

用鳥蟲篆書刻寫璽文,更符合當時的圖騰文化與統治者的心理需求。 [ **鐵血社群 http://bbs.

tiexue.***/ ] 再者,從璽文的書寫技巧和篆刻技術來說。八個鳥蟲篆字如行雲流水,象一隻只展翅欲飛的小鳥,在一片翠林中騰挪跳躍,伸頭探腦。

其優美流暢的筆法,疏密有致的間距,雍容大方的字形,顯示出的天才的藝術功力。而其它偽璽字型則呆板停滯、毫無生氣,與大書法家李斯的手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傳國玉璽何在秦國傳國玉璽今何在?

傳國璽,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更替,中國文化發展的見證。北京故宮博物館中所展出的25方玉璽並沒有真正的傳國璽。那麼,傳國玉璽今何在?讓我們沿著歷史文獻的記載去探尋傳國玉璽的足跡!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璽者,印信也。天子璽白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璽 左傳...

傳國玉璽沒有下落了嗎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下落如何?

應該被某個人帶到了地下了吧,早成殉葬品了吧。除非某年某月,國家或盜墓賊找到此墓,挖出此寶,令其重見天日,那也不失為我們這一輩子的福分。呵呵。我以前也和你一樣很想知道了解傳國玉璽的下落。畢竟這個玩意可以說是我們先人留下的無價之寶。多少人為它爭得頭破血流。說的誇張點拿這個玉璽要是真的還在。能頂的上整個博...

傳國玉璽的由來傳國玉璽在戰國時期又稱什麼

由來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 價值連城 的天下所共傳之寶。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 今湖北南漳縣 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